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2004年春,记忆与感想

2020-12-14抒情散文阿贝尔

2004年春,记忆与感想2003年已成记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节与情景,一些被风干的话语,一些苦涩与无奈,一些理性与坚韧,一些天气,一些隐秘欲望的暴露,一些坦荡或者恬不知耻,一些美酒,一些飘,一些沉醉,一些痴情秀,一些厌恶的情绪……2
2004年春,记忆与感想
  2003年已成记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节与情景,一些被风干的话语,一些苦涩与无奈,一些理性与坚韧,一些天气,一些隐秘欲望的暴露,一些坦荡或者恬不知耻,一些美酒,一些飘,一些沉醉,一些痴情秀,一些厌恶的情绪……2003,没有霍乱,但有霍乱时期的爱情。2003,放爱一条生路。   2004,在自己的轨迹上生活。写作。散文与小说。尤其小说。不多,但要好。锻炼。少喝酒。蹬山。阅读。做阅读笔记。写随笔。
  
  读凯尔泰斯·伊姆莱的《英国旗》。一个中篇。但魅力无法抵挡。对“一种”肉体与精神存在的触摸。大胆,真切,同时也是天才的触摸。更多的不是故事,而是表述,是叙说。这种表述与叙说有刀锋的理性,更有芳草和落叶的感性。没有我们时下号召的“好看”,甚至没有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有的只是作家的絮叨。但这样的絮叨是内心的铺张。真切,富有质量,包含了人类的良知与道德,包含了人类超乎存在的诗性生活或者说人类对诗性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包含了大自然诸多纯洁、纯粹的因素。
  在我们的国度,也曾有过类似的存在,甚至有过更为极端更为非人道的存在,但我们的作家除了找到了“伤痕”,还找到什么?感恩,还是发余热?   伊姆莱的小说支持了我的小说观,甚至文学观。我越来越感到市场操纵下的“好看”和世俗欲望操纵下的媚俗正在阻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面对面》的讲述。讲述人是一个叫唐月英的女人。一个起死回生的女人。2003年12月24日凌晨。重庆开县。井喷之后。一个农家院子。13个人。差不多都已睡下。一声并不响亮的爆炸声。小院的木楼有感。一个读初中的男孩回来证实了爆炸。20分钟后,臭皮蛋气味飘来。在经过一阵可以想见的情景之后,13人全部撤离。后有5人放心不下家返回。5人中回来1人。唐月英没有回家,但还是在带着女儿逃奔的过程中昏迷过去。苏醒过来天已亮。意识是一点一点回复到她身体的。她扯青菜吃的细节是一种本能,同时也是梦幻。青菜是从死亡线上回来的生命的映照。把咀嚼后的青菜汁交给女儿是母亲的本能,是意识。隆冬的清晨。一个在青菜地边上苏醒过来的女人,怀抱着死去的女儿,一旁是自己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婆婆。冷风。雾霭。死寂。空旷。一棵青菜。一张渐渐回复意识的女人的脸。
  打开电脑,又虚度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就是我们的春节。先是等待春节,再就是过春节。感冒是整个春节的主旋律。   好感觉很少,应酬多。也不再想谁。也没有肉欲。梦里倒有。好的感觉只有梦中有。   初五朱一家人来。初六母亲、妹妹、二哥回,给父亲烧纸,虽不一定乐,但也融融。送妹妹《中华散文》2003第十二期,不知她看了写父亲的文章有何感想。
  感觉是在进入状态。不过要有思想准备,我的每一个春天都不是丰收的季节。灵感并不因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而亲莱我。阅读,应该是我春天主要的功课。   又是凯尔泰斯·伊姆莱。《另一个人》和《英国旗》。《另一个人》读了两遍。至今为止,伊姆莱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一个人品,一个语言。这样说最为准确,伊姆莱是我这个阶段(很可能到50岁)最喜爱的作家,就像我20岁喜爱泰戈尔、25岁喜爱艾略特、30岁喜爱杜拉斯、35岁喜爱博尔赫斯一样。起先的喜爱只是喜爱,最多是学习,而今的喜爱则是效仿。我要效仿伊姆莱写一部小说。不一定长。中篇长篇都可以。但一定要漂亮,一定要棒。语言要生,有质感。感觉要真,又要诗意,要透。内涵有爱情,有存在的苦难,有人生的哲学,有成长的疼痛。而小说的终极意义是感觉、感动,然后就是空。   同样要写一部随笔。随笔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小说深广。童年。故乡。1976。地震。中学日子。青春期的困惑与苦恼。自卑。师范期间的冲动与压抑。1987。1989。几个女人。几次恋爱。婚姻。阅读与思考。《新科学》。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与洪云、思云们的认识交往。与雨田们的认识与交往。“OM”诗歌经历。涉及到的人:外婆。父亲。母亲。童年的玩伴胡、女生熊。邓小丽。田红。董云。黄林双。李彦秋。何功。尹红。王建芳。伍卫。刘强。曹蓉。周蓉。王洪云。曾思云。西娃。蒋雪峰。何军。雷星双。雨田。程永红。黄富敏。廖亦武。肖开愚。付小英……外地诗人、作家朋友(熟人),编辑,等等。涉及到的地点:故乡。县城。江油。绵阳。成都。西安。武汉。重庆。北京。广州。南坝。古城。水晶。阔达。九寨沟。马尔康。若尔盖。峨眉山。临潼。郦山……涉及到的事纷乱复杂,不一一列举。但主要是游走、阅读、性活动、思考、痛苦、冲动、恋爱、失恋、写作、哭泣一类。
  在电炉旁读《瓦尔登湖》。   想写写海子和家乡对岸的山。   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死了,制造出一个葬礼。一个人的葬礼是雷同的。一个人的葬礼是对另一个人的葬礼的复制。复制的版本是一种叫文化的东西。葬礼的很多细节也是复制。守灵。择期。带孝。哭泣。跪拜。请客。吃酒。出殡。下圹。垒坟……葬礼的很多用品也是复制。寿衣。衣食罐子。棺材。草纸。香腊。哀乐……阳光也是复制。阳光还是庄周夫人出殡的阳光,还是汉武帝出殡时的阳光。暧昧。温度回升后的暧昧。阳光中的扬沙制造的暧昧。   山坡有桃花、李花开了。但却找不到花开的感觉。干燥。   有关家乡对岸的山的文章已写成,就叫《对岸》。应该说想到的都写到了。   春天总是分成两截,一截是阳光的,一截是阴雨的。我在阴雨的春天又犯了抑郁。烦躁。对谁都没有好声气。没有先前滋润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心里常有的定力。恍,但不是恍惚或者恍然。是晃荡。恐惧的晃荡。又没有朋友,没有对话,一个人坐着,或做什么,听音乐或散步,总感觉不到先前的世俗的那种塌实。   当一整天天光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我总是站在窗前看那样的阴郁。我看见那样的阴郁是泥色的,灰里带黑。有时也是绿色,不是草绿翠绿什么的,是墨绿。看着这样让人眼睛和心都蒙上异物的光线,我不明白云是怎样过滤的。太阳这样轻易的被云层过滤,也体现了太阳的民主。这样阴郁的天气久了,你的眼睛也阴郁了,脑壳也阴郁了,心头也阴郁了。阴郁像有团团的毛线,一团团的抹布,一团团的头发,一团团的羊毛,一团团的消极的思绪,塞入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从脚趾甲到发端都灰灰的。   枣的诗,《冬天里的一个颤抖》要在《诗刊》上发。是第六期。《诗刊》的信寄给雨田的。
  以为有什么要写,打开电脑,才发觉无话可说。《怀念与审判》《散文选刊》又选了。《文艺报》的一个叫任晶晶的记者在题为《散文创作的亮点——进入生活的主体》文章中也提到(4月1日)。翟永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说了,“完成以后又怎样”。我要做的是怎样把散文写的更艺术。艺术是我对写作的要求。   H离婚了。我陪了他一个晚上。   东方卫视。刘义伟又在卖嘴白,时不时小蔡接一两句鸡下颌子。刘先是霉中国23岁以下足球队,说国奥队该叫国懊队(中国男子懊悔足球队),说沈祥福不下课是因为韩国、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足协不答应,他们希望沈再干20年。刘义伟开始访谈摩挲族的女名人杨二车娜姆。杨二车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女人。长的,穿的,说的。观念很西化。极为开放。在美国、挪威、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都呆过,而且都有男朋友。杨二车在中国没有男朋友,没有汉族男朋友,因为汉族男人都嫌她皮肤太黑。看样子,她是一个开放的女人。刘义伟访谈女人总有点调情的意味,要杨二车还是试一试中国男孩,别老是肥水只流外人田。杨二车最迷我的是她那一对奶子。杨二车胸口的那对东西只能叫奶子,而已经不能叫乳房了。少半奶子从无领的衣裳露出来,深深的乳沟让人迷恋。那已经不再是性感什么的了,而是骚。连杨二车自己也说,马叉虫,骚,多么美妙一个字啊!刘马上拍马匹说,骚并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中国第一骚就是《诗经》,中国第一骚人就是孔丘。   动笔的东西:小说。背景是1970年代的乡村。我的故乡。我与家庭的隔离状态。不沾合。我与同村女孩的性游戏。我们家请的云石板的拖拉机经过县城时压死了一个大人物的独儿子,要求领养一个男孩。我是候选人之一。荒诞的后选过程。一个冬天的下午。灰暗的天气。   散文。《潮湿的1976》。青苔,蜈蚣,癞蛤蟆,茂密的灌木丛。一天一天地写。第一天,第二天什么的。应该是2004年的主打作品。
  雷电。雨声洗刷了心头的郁闷。   让我随省作家访问团去上海,我有的不是兴奋而是恐惧。我恐惧什么呢?飞机,还是孤独?飞机。我恐惧高和远。以至于前夜有些失眠。平常想到去上海,尤其在午间的昏聩中,感觉就像是要上月球一样的害怕。看法国电影《都是因为她》,看到15岁的少年乘火车去巴黎,分别时对父亲说他害怕,他父亲说,害怕什么?又不是去月球,你什么时候想回来可以回来。我连个15岁的少年都不如。我不知道我是去还是不去。我不知道这二十天里我将如何地不安。这几乎是一个笑话。但在我的感觉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下午坐在沙发上读刘小枫写卡夫卡的《重的肉身》,雨田打电话说他也想去,并正在争取,且有成效。听了雨田的话,我身体里潜在的恐惧感立即就消失了。看来,我恐惧的并不是上海,也不是飞机,而是陌生,“高”和“远”的陌生。我打不出粮食。
  看印度电影《阿育王》到凌晨一点。一部大片。男女主角都大气。女主角尤其震撼人。外貌外型,内在气质。眼睛和嘴唇,甚至任何一寸肌肤都是迷人的。甚至不仅仅是迷人,还发散着上帝制造时的力量与光芒。剧情是传统的。悲剧一般的格式。女主角是超越了性感的,但主格调又是性感的。眼眸里的精灵甚至“妖”和“媚”,肥厚的嘴唇燃烧着的纯朴的欲望,丰满圆润的肩膀和肚皮适度的肉感,无不体现着凡世的美学原则。张艺谋的《英雄》也是大片,但却远不及《阿育王》。《阿育王》有内在,有根,有本土文化。   看完电影,上床睡觉却老睡不着,脑壳里生出稀奇古怪的念头,比如我要死了,心脏要爆裂,或脑壳要炸裂,或要窒息。突发的恐惧让我辗转不停。我想到了阿育王的命运,想到了女主角伟大的性感,想到了历史上这些精灵的争斗与纠缠,心里塌实了些。   宁肯每天下午跟人在室外打麻将,也不肯坐在电脑前写作。我对写作的态度是若即若离的。硬着头皮写的东西并非都不是好东西,但我没有硬着头皮写作的习惯。我要靠灵感。我看重氛围,也看重写作的愉快。作品在我身体里孕育,我不管是在打麻将还是在散步,它都在孕育,孕育够了,我自然会生下它的。
  窗外是明亮的阳光和葱绿的树木。我先接着上午读过的杜拉斯的《罗马》读,完了又读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中的《沉重的肉身》。   “大约三千年前,赫拉克勒斯经历过青春期的情感骚乱之后,离了婚,过起自在的独居生活,以便把自己下一步生活之路想清楚……就在那一年的夏天,赫拉克勒斯坐在自己人生僻静处的树下读荷马的《奥德修斯》,见到两个女人朝他走过来。赫拉克勒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棉队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刘小枫用这样的叙述开始了他的解析。这两个女人一个叫卡吉娅,一个叫阿蕾特。卡吉娅丰盈,性感。阿蕾特沉重、道德。两个女人都在挑逗赫拉克勒斯,都想跟赫拉克勒斯生活。卡吉娅带给赫拉克勒斯的是感官的幸福,肉体的轻逸的幸福,而阿蕾特许诺给他的则是艰辛的幸福,灵魂的美好生活。两个女人将赫拉克勒斯推到了十字路口。现在,或者现代,卡吉娅的名字叫萨宾娜,而阿蕾特的名字叫特丽莎。大约三千年,喝拉克勒斯都站在阿蕾特一边,亲睐阿蕾特,只有伊毕鸠鲁极个别人敢于为卡吉娅说好话。现在不同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男人们)开始颠覆过去的价值观,开始亲睐卡吉娅或者萨宾娜,认为感官的幸福和灵魂的幸福是平等的,同时也将灵与肉的关系颠倒了过来。   尼采、福科、昆德拉是现代的伊毕鸠鲁。我用脑子读,更用喉咙读。我读出不大不小的声音。在宽敞明净的客厅里。窗外是摇曳的茂盛的树枝,是安静的下午,空气洁净,传递着丰富的氧元素。我的声音低沉,厚实,甚至不乏几分性感。绿茶飘香。云烟飘香。声音过后,是文字的刀锋与我神经的接触。我感觉我的身体像盛了过热的液体的玻璃器皿开始出现裂痕,而刀锋渗出的蜜一般的液体又融合着裂痕。我感觉的灵魂(如果我有灵魂的话)也在裂口,而文字的花粉一样的意味又在弥补那些裂口。   我一共读了14页。雨后的太阳已经西斜,照在我的房后的花草上,照在晾晒的不多的衣裳上。我读着刘小枫对一个男人遭遇两个女人的解析,想到自己也属于这种“苦命”男人,自己似乎也做出了像赫拉克勒斯一样传统的选择,我感觉一种明朗。有关男女之情的明朗。有关灵活内和肉体的明朗。   什么时候,我才能用语言叙述我的明朗化过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