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朝向心灵的熵增

2020-12-14抒情散文薛林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0 编辑

  朝向心灵的熵增——唐宏纪实文集《感动》之印象(约1340字)薛林荣印象中唐宏刚刚给我看了他的《守望者》,我还应约勉为其难地写了一篇述评文章,题目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0 编辑 <br /><br />  朝向心灵的熵增
  ——唐宏纪实文集《感动》之印象
  (约1340字)
  薛林荣
  印象中唐宏刚刚给我看了他的《守望者》,我还应约勉为其难地写了一篇述评文章,题目是《牧歌情调中的巴比伦花园——评唐宏先生的散文》。其实那已是五年前的事。五年后的今天,唐宏的第三本著作《感动》付梓出版,五年一剑,一方面使人心生今昔之慨,另一方面又为唐宏丰硕的创作成果而服膺。想我与唐宏年岁相当,作文十年竟不能累集纂稿,人生三十尚无一纸刊行,今又见唐宏著作,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老大徒伤而掩首三唱?
  论文必先知人。唐宏自麦积区基层调市委统战部工作后,与我过从甚密,我们几乎每日都会在餐厅、球场等处相遇。他是一个心地善良而简单的人,公干之余,以读书做文为要务,却没有文人坏习性——他不熬夜,当我每日拖着沉重的熬夜之躯去吃早点时,他已从麦积区赶到市上,在大院锻炼半小时了,我的形骸疲惫与他的精神抖擞使前者看上去更像一个赌徒,而后者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运动员;他不故作高深,当我和其他饭友在餐桌上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时,唐宏从不参与,只是听,听后就说,你们怎么想那么复杂呢?他不做作,心地却极敏感,为一朵花的绽放、一滴露珠的闪光而感动;他无机心,为友仗义,我买房时,他和许多朋友一样慨然解囊,而他父亲做手术时却并没有向我催帐;他口中无是非,无流言,不传闲话,远离文人圈子的恩怨,只是安静地侍弄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当我叙述我眼中的唐宏时,事实上已经介入评论他的纪实文集《感动》了。只有了解了唐宏为人处世的底色,才能找准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对《感动》的阅读。否则,如果以陌路之人概览《感动》,容易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虚情泥淖。
  《感动》的主线是一种化石级别的人类情感,在唐宏的这本著作中,其关键词大致可以列举以下几例:幸福、充实、火热、感动、快乐、守望、温暖……当现当代文学盛行媚俗、软弱、颓废的虚饰风气时,唐宏却在心底守候着一盏可以感动他的灯,并从中读出温情,读出生存的要义。他关注的“感动”对人的心灵抚慰无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概言之,唐宏所关注和抒发的,是他心灵世界中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唐宏的这一美学观照,完全是自发的,是顺应内心需要的。热力学上有个术语,把趋利避害的自发现象称为熵增现象。那么我想说,唐宏的《感动》是他朝向心灵的熵增。
  《感动》中让人感动的细节很多,比如渭河中风雨无阻地采砂的老张,比如给做了手术的父亲洗脚,比如一对农村夫妇无言的爱,比如聆听郑智化,比如观看希腊夺冠等等。能俯身大地看见智慧、光芒与大爱的人,是心中有佛之人。这与其说是一种文学追求,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与操守。
  我和唐宏的创作之路似乎并不一样。我在小说中极力寻找一种似假还真的情节,以此托付我对人的理解,唐宏则在散文中极力寻找一种生命原初的底色,使之反照自己的内心,显出一种悲悯情怀。如果我追求的是艺术的“不似”,唐宏则无疑追求的是艺术之“似”了。不似与似,固然是一种美学旨趣,却也更像是述学和为文的两种风格。如果非要我以自己的审美观寻找唐宏为文之失,是不客观的。但身为唐宏挚友,有话则说,原也是为友之道:可能出于出版操作的需要,《感动》中商业化的痕迹冲淡了“感动”的浓度与密度,这使得《感动》的文学艺术含量失之于轻。同时,我也愿意用苏东坡论文的一段话与唐宏共勉:“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