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苍山第二十峰

2020-12-14叙事散文吴君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21 编辑

  莽莽苍山,千岩竟秀,万仞摩天。《南诏德化碑》,几经沉浮,几经沧桑,独秀于千岩万仞之间。此乃云南第一大碑,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历经风雨剥蚀,赫然屹立千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21 编辑 <br /><br />  莽莽苍山,千岩竟秀,万仞摩天。
  《南诏德化碑》,几经沉浮,几经沧桑,独秀于千岩万仞之间。
  此乃云南第一大碑,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历经风雨剥蚀,赫然屹立千年。
  苍凉石碑,将那段惊心动魄、铁马金戈的历史向世人昭然。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重用奸相李林甫,宠信后戚杨国忠,奸贼当道,朝迁腐败。昏庸的唐玄宗为了抑制南诏势力扩张,先后两次派二十万大军远征南诏,导致“血流成川,尸积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结果,以唐将鲜于仲通逃脱,李宓战死沉海,唐兵全军覆没,南诏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战”。
  “二十万人齐砍落,洱水空教血染红”。往事已越千载,西洱河水明亮如初,依旧亘古不变地静静流淌。二十万将士的血肉之躯,早已融入一碧青山,血沃疆土。十八溪水泪流不息,白雪哀容聚满苍山,壮士悲号早已远去,斜阳犹照古道残垣。千秋青史竟如何?
  《南诏德化碑》的问世,穿越千年时空,真实地使历史再现。
  富有远见的南诏王阁逻凤,没有为胜利所迷惑,相反,他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他深知,仇恨虽已结下,但南诏最终必将归附唐朝。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留下历史见证,为了说明不得已叛唐的原因,表达对唐朝的友好愿望,阁逻凤授意属下写了“南诏德化碑文”刻在石碑上竖立于国门外,他说“若唐使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石碑表白了心迹,明示于后人,为四十二年后南诏与唐朝重归于好埋下了伏笔。
  悲凉石碑,向世人诉说着南诏王被迫反击的一腔苦衷和无奈。
  引发天宝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姚州太守张虔陀对云南十分苛刻,无端欺压南诏,侮辱阁逻凤的妻室,反而还诬陷南诏要反叛朝廷。这一切,逼使南诏起兵,杀了张虔陀。深明大义的阁逻凤,不愿与唐朝反目成仇,不想违背“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的祖训,在战争伊始,曾两次派使节向唐王朝谢罪求和,以期阻止这场不义之战。无奈边臣贪吏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一心邀功请赏,两次求和均被无理拒绝。在“吞声求诉”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被迫起兵反抗,致使这场战争不可避免。
  冷峻石碑,将一千二百年前制造那场腥风血雨的元凶牢牢锁定。
  “欲求恩幸立边功”,在首次出征南诏已痛失六万大军的危情下,杨国忠、李林甫蒙蔽朝廷,掩盖失败真像相,把“丧师”说成“胜战”,让败军之将鲜于仲通升官进爵,再次派出李宓率军十万出征南诏。“户有三丁点一丁”,中原将士被迫出征,来到云南水土不服,又遇到瘟疫,病患者甚多,再加之云南道路险阻,气候四时多变,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利,再受到南诏与土蕃的夹攻,无力抵抗,结果全军覆没。“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千万人中无一回”。白居易对此作了真实写照。对这场不义之战,李白、杜甫都在诗中进行了抨击。
  “胡涂天子殃民甚”,天宝之战令唐王朝元气大伤,仅隔一年之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一撅不振。
  崔巍石碑,保存了历史那更为厚重、更深层次的另一面。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唐军惨败后,尸骨遍野鸦乱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宽厚的阁逻凤,有感于唐军将士的忠烈和不幸,下令在苍山斜阳峰的山洞里修建一座将军庙,塑李宓像以示哀悼,派人清扫战场,挖了两处大坑,将数十万唐军将士尸骨埋入坑内,以国殇视之。正如碑文中所述:“天子致讨,战士何?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遂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这,就是有名的“万人冢”。
  自此,白骨有所归,亡魂有所依,壮士入土且为安,一腔悲愤化长风。
  古峻石碑,曾随着沧桑岁月几度沉浮,又几度被仁人志士拨土见日,重现慈光。
  碑文指出,天宝战争是那些贪官污吏背着皇帝干的,南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反抗完全迫于无奈,但终信守“复为唐臣”的愿望,表明了南诏世世代代永怀附唐的心愿。碑文言辞恳切,棉里藏针,显示出南诏王不卑不亢的态度。碑中还记载了南诏时期的政冶、军事等情况,尤为可贵的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石碑约高4余米,宽广2.5米,厚0.6米,约五千字。碑文文体优美,文辞典雅,语气委婉,书法精湛,是国家级的历史文物,历史文化价值非常之高。
  苍山如屏,残阳如血。西洱河水,茫茫一去不复返。往事俱已付西风,唯有这千年古碑,忠实地守护着历史,岸然挺立。 
  无字碑,默默指向苍天,将武则天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
  《南诏德化碑》,则墨深似海,婉诉衷情,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历史的真实和思考,它所体现的博大胸襟和远见卓识,犹如苍洱大地一样广博,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它在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统一,追求回归等方面的贡献,如同西洱河水,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的渊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而凝固,永远昭示后人。它“永不叛唐”的愿望,代表着人民企盼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心声,是民族之大德,国家之大德的体现,因而被称之为“德化碑”。
  横断山脉,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南跨移。
  苍山十九峰,连脊屏列,雄踞在这世界著名山脉之中。
  峨然第二十峰——《南诏德化碑》,肃然挺立越千年,与苍洱大地共存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