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女性视角与现实语境的架构——胡晓慧散文的一种解读

2020-12-14叙事散文蒋琪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5 编辑

  读胡晓慧的散文《烟香女人》,这标题就劈面惊艳,作为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取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这个胡晓慧了。作为女性视角而产生的女性文学作品,不同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5 编辑 <br /><br />  读胡晓慧的散文《烟香女人》,这标题就劈面惊艳,作为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取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这个胡晓慧了。
  作为女性视角而产生的女性文学作品,不同的女性散文作家带给读者是不同的感受。就以散文而论,有的凝重、有的冲淡;有的雄奇、有的华美;有的才气纵横、神思飞越,有的深刻犀利、语出惊人。胡晓慧的散文显然不属于这样一些类型。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俗世化的亲切、真诚、自然与温馨,就像在秋夜的星空下听友人娓娓叙谈,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获得一种淡淡的愉悦,当然,还会夹带着一丝感动。我以为,这种创作特色,源自于作家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追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解读中找到答案。就我而言,从胡晓慧的散文作品中读到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现实关怀和女性视角。
  胡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也就几千字,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的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的一连串地漂过去,溅起一连串的水花。胡对女性身份的明确的自我认同与信心,在她的作品表达中很明显,诸如山光水色、民族风情、文化传统、众生世相,在文集中都有生动的描绘。从不同的侧面都表明了作家对自身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一种肯定。她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位为“做一位心灵生活丰富的精神贵妇”,这使她获得了一份雍容与优雅,使她能极为自然地用一种纯净的女性目光去打量周围的世界,以自信、从容而又不失活泼的心情与笔调去展开具有女性色彩的话题,抒写她作为女友、妻子、儿媳和母亲的人生体验,抒写对友谊和爱情的感受,对家庭与婚姻的看法。她所创作的多篇散文作品,正是一个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女性投向现实与自身的关注。这种关注,在女性特有的柔情的映射下,形成了一种非常柔和、温馨的氛围,轻轻地弥散在读者周围,笼罩住读者,感染着读者。自然,这样一位女作家,不会像西方女权主义作家和国内的某些女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刻意去表现与男性世界的二元对立,站在“大女人”或“小女人”的立场贬抑、讽喻男性世界。相反,她笔下出现的与之交往的男主人公,大多都很优秀。她把他们视为师长、朋友、兄弟,用温婉的笔调表现出对他们的理解和欣赏,在对对象的尊重中显示出女性作家特有的情致与风韵。胡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女人,亦或称俗女人的心性与口气,有时唠叨不已,有时风趣大方,刻薄中有尖酸,尖酸中又带有纯净的灵气,属于典型的那中贤惠中透着刚性的女人。
  胡晓慧的散文又不同于颇受讥讽的“小女人散文”。我一直认为,所谓“小女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造作矫情,是对自身狭小的心灵空间的自言自语、自恋自爱。而胡的散文,则始终洋溢着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在很多篇目中,作为“我”的作家本人虽然都是“在场”者,但却常常不是单纯作为抒情主体,自顾自地抒发一己之幽情与悲欢,而是更多的把目光投向她所意向的客体,投向自己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人与事。这使胡的散文展现出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浓郁的现实气息。也许是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使然,胡在她的散文中常常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她直接或间接地走近对象,关切地注视着对象的生存处境、心理状况,并且尽量努力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以这种对象化的方式来体验、感悟生活。因此,她的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再是那种仅仅面向作者自身的私人化咏叹,而是具有了很强的外指性,具有了坚实的现实内核和普泛化的社会性质。即使是一些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话题,例如友谊、爱情、婚姻、家庭等等,胡在谈到它们时也并没有沉迷于个人独语。她经常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来打开这些话题,通过讲述他人的情感故事,来展现自己心灵的天空。她的集子中有大量这类作品,像《渴雪》、《烟香女人》《烟事三忆》等等都是。而在用第一人称写下的许多篇什中,她也常常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的世界,借助日常生活场景,或者是借助他人的目光与对话,来激活自己的话语,以使个人话语富有更多的普遍人性意蕴。这一切使她的散文既具有个性色彩又具有普遍价值,既有女人味又有现实感,避免了“小女人散文”常见的毛病。
  胡晓慧作品中的现实关注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当下性语境,即她所集中展示的是各色人等在当下场景中的生存状况和作者自身的当下性感受,而较少进行历史性探求。这在她的一些游记性作品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不论是登山、外出采风,她所瞩目的并不是风景、历史、文化,而是她游历中邂逅或观察到的游客、挑夫、村民、僧侣,等等,以及种种现实的游乐、生活和劳作场面。它们在她的作品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吸引了她最主要的注意力。当然,有时她也会信手拈来一些历史和民间传说,但它们大多都被现实语境所消融,成为当下性活动的一种衬托和点缀,从而放遂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本身的思索。即使是记录旅游之行的一组组作品,其重点也是放在现实场景和感受上。访古的意味不能说没有,但已经颇为淡化。这使她的游记性作品卸下了文化苦旅的沉重,而显现出较为轻松的姿态,更具有亲和力,更贴近普通民众。当然,文化苦旅式的游历所蕴含的历史之思和终极关怀,以及文化反思方面的穿透力,自有其独特价值,并不能被生活直感式的现实关怀所取代。仿佛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胡特意写了《城里的风景树》、《怀念悬崖》等篇章(见《中国西部文学》春夏卷。在这些作品中,胡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揭开了历史帷幕的一角,触摸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隐痛,使作品平添了几分厚重,也显示出作者在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功力。
  与作品的现实语境和女性视角相适应,胡晓慧散文的语言风格自然、柔和、温婉。她似乎不是那种神采飞扬的“才女型”作家,无惊人之辞,无惊世之论,语言不带锋芒,也较少爆发力和穿透力;但她的语言本真流畅,全无雕饰,洗净了文人散文常有的酸气和女性散文常见的娇气。她柔和温婉的叙述和抒情语调,如细雨润物,悄悄渗透进读者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读者的心境。当然,如果有必要,胡晓慧也同样可以写得鲜活跳脱,文采飞扬熠熠。我们试看这一段文字:
  “天使般的女孩最后总会沦为婆婆。但是如果这女孩一直葆有一种香,那无论她是二十还是八十,无论她这个人是否有意活着,她的那种香是不灭的。”、“在被动吸烟而无路可退的时候,我也想过吸烟。应当说我很想吸烟,但是我没有信心成为一个有气质的烟香女人。有一回瞟眼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打麻将的女人在吸烟。她让我残酷地感觉到了生活与艺术的无法跨越的距离。比如现实所见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吸烟,但远不是一个美女;或者一个女人在吸烟,但已经不是一个女孩子。”(见《烟香女人》)
  这种具有柔和般质感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胡晓慧散文语言内蕴的极有潜质的造型和设色能力。只是可能由于个性气质、题材取向和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类的文字,在胡的散文语言的风格构成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成熟的作家大都有这样的本领:他既能把自己写进作品,也能让自己走出作品,能进能出,决不画地为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而达到“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胡晓慧的散文有时也写得很从容,只是还不彻底而已。比如她的《渴雪》,笔调一直都很轻松,甚至有点俏皮。可惜,这种轻松、俏皮的笔调并没有坚持到底,到最后还是露出了知识分子矫情、穷酸的尾巴。
  胡晓慧是勤勉的。在短短的几年间,她就写出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可知她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进了生活和写作之中。这使我想起了法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埃莱娜·西苏的话:“生活成为由我躯体而生的文本。我已成为文本。历史、爱情、力量、时间、工作及欲望铭刻在我躯体内。”胡晓慧也是有才华的,她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任何作家都有其局限。一个作家在拥有自己风格的同时,也就可能同时失掉了许多其它的风格。因此,作家应当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看,胡的散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认为,胡晓慧散文的题材选择还可以更广泛一些,作品的境界还可以更阔大一些,内蕴还可以更深厚一些,这样有利于她跳出已有的创作模式,尽快实现创作上的自我超越。对于这样一位勤勉而有才华的女作家,我们有理由抱以更高的期待!
  (2005。11。28中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