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洛阳寻梦

2020-12-05叙事散文西北望

洛阳寻梦2006年5月26日。古都洛阳。初夏凉爽的风,送给前来聚会的同学每人一个好心情。这是1982年洛阳林校林学41班同学毕业25年后的首次聚会。大家相见,一片惊呼声。相持片刻,很快叫出对方的名字。四手相握,泪眼相对。变了,变的是个头,
洛阳寻梦       
  2006年5月26日。古都洛阳。初夏凉爽的风,送给前来聚会的同学每人一个好心情。这是1982年洛阳林校林学41班同学毕业25年后的首次聚会。   大家相见,一片惊呼声。相持片刻,很快叫出对方的名字。四手相握,泪眼相对。变了,变的是个头,变的是曾经年少蓬勃生动的脸;不变的是各自浓厚的乡音,各自的禀性和谈吐,调皮的依然调皮,沉默的还是那般寡言。只是相互交流时,倾吐者和倾听者都是笑意盈盈,没有了年少时的面红耳赤、急不择言,显得大度、从容、平和、成熟。   晚上的酒会,每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寻找青春梦,聊发少年狂。吞下的是相逢的喜酒,酒逢同窗千杯少,只恨春宵难了。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国家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我们有幸应届高中毕业,就跨入1951年建校的洛阳林校,感觉非常幸福。正如当时的流行歌曲所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北靠邙山,南临龙门,是一座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称“九朝古都”,先后有夏、商、东周、北魏、隋、唐等十一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529年。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洛阳古迹最多,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最为著名。洛阳以牡丹而闻名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洛阳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东方红拖拉机厂、洛阳浮法玻璃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铜加工厂等闻名中外。我们有幸在九朝古都的洛阳求学,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熏陶着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   聚会的第二天,我们驱车去母校参观。站在我们曾经住过的宿舍前,那床位,还是靠窗。现在里边已经不住人了,只当文物古迹摆在那儿,让一拔又一拔的校友前来凭吊。热泪盈眶,一片唏嘘,这大概是另一种“青春祭”吧。如今的学生宿舍,每5个人一室,上铺供休息,下铺是衣橱和电脑桌,每月上网费6元。而我们当年是12个人住一间。   走进教学楼,旧式三层楼,红砖青瓦,古朴典雅。二十五前的紫荆树、木槿树还在,那从暮春到初夏永远开不败的紫红的木槿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从门缝里瞅一眼,曾经的教室,还是那般幽静,课桌仿佛还是二十五年前的模样。   一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在三楼。印象最深的是窗外鹅毛大雪,教室里却暖融融。教气象学的女老师,拖着长腔,一板一眼地传授;教化学的女老师,戴一副近视眼镜,语速极快,倒背如流;教微积分的男老师,嗓音略带沙哑,面带笑意,头扬得很高,一半时间瞅学生,一半时间瞅天花板,飘忽不定的样子,教学水平却很高。就连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   接着,参观林木标本园。那林中小路依稀可辨,郁郁葱葱的浓荫下,我们曾惬意地遐想,我们曾愉快地散步,青春年少的憧憬,都藏匿在这个绿色的大梦中。只是惋惜,当年百余亩的标本园如今已被四分五裂,一个现代化运动场占去十余亩,一个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占去了十余亩,后来的中州路扩建又占去了大部分。   据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如今的校党委办公室主任付国赞同学介绍,150亩土地被市政建设无偿占用。这时,同学们纷纷回忆起1981年那年冬天,校长组织千余名学生,在学校南面的中州路东延工地上,阻止施工的推土机,但最后还是无济于事,古朴校园宁静的梦被现代化的推土机碾碎。今天,我们看到师弟师妹们躲在标本园内晨读,在浓荫下打乒乓球,象我们当年一样,阳光,快乐。   我们来到餐厅旧址前,门前的两棵冬青树还在,只是更粗更壮。绿色的冬青花发出淡淡的香味,似乎能找出从前的感觉来。只是现在变成现代化的办公大楼,窗明几净,巍然气势。想当年,每份素菜5分钱,每分肉菜1角钱,2两馍5分钱,一份卤面、炒面也是5分钱,一天5角钱。那时助学金每人每月10元,家中每月再补助10元,已经绰绰有余。   我们来到操场边,昔日偌大的操场已不复存在,被新的教学楼代替。那四周翁郁葱茏的法国梧桐依稀存在梦中。1981年中国女排三连冠,大兴排球热,我们课余时间学垫球、传球,被硬绑绑的排球打的手腕整天都是通红通红的,而学"铁榔头"郎平扣球手掌更疼。   参观完校园,大家齐聚会议室举行正式见面会。老班长张克清同学主持,要求每个人简要介绍自己25年来的人生轨迹、人生感悟及家庭情况。   在热烈掌声簇拥下,当年的班主任、如今的校党委书记李当彬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自称自己是“和尚头”,因为当年我们班40名学生全为清一色的男生。接着,简要介绍了学校目前的现状,1951年成立的洛阳林校,2001年升格为河南省林业学校,2003年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办,成为河南省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为大专院校,有中专班和大专班、干训班三种。在校学生4000余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计算机、园林绿化等多门学科,是我们当年的八、九倍规模。   我们为母校今天的成就感到骄傲。我们当时只有造林、森林保护和果树三个专业,每届四个班,每个班40人。李老师通报了历届洛阳林校毕业生的走向,大概40%的从政,40%的从事专业,10%的转了行,10%的经商,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阳林校是省内农林系统的“黄埔军校”。   接着,第一位介绍的是王东学同学,目前任濮阳市南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还是那般白净,只是显得沉稳老练。第二位发言的是郭喜朝同学,现任南阳市淅川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畅谈为人做官的心得,阐述“机遇面前讲素质,素质面前讲机遇”的辩证关系。郭喜朝是当年的班学习委员,他还喜欢篆刻,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收到刻有他本人名字的印章。
  第三个发言的是于根有,现任济源市科技局局长。他是从王屋山下一个荒无人迹的小林场干上来的,在乡党委书记的任上那年,全市科局级干部测评总分第一,引人注目,被市委书记点将到现职的。副班长王化龙、同学吕绍兵、庞留明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生意,一个做计算机营销,一个搞建筑绿化工程、一个做粮食生意。他仨都在省会郑州打拚。   当年的团支部书记朱朝彬同学,用散文诗般的话语简述自己的25年:“……遥想当年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看今朝邀杯共庆相聚时,话同学情,话师生谊,好个开心!”   张俊昌同学透露了一个25年前的秘密:上学时已订婚,是邻家女孩,两小无猜的娃娃婚。后来老婆农转非安排工作,都是沾了他林业助理工程师的光,现在已是工程师了。姚天祥同学先是大力推荐汝阳杜康酒如何好,说到自己,他二十年就是一个单位--汝阳县机要保密局,如今已熬到局长了。   黄清选同学是清丰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属于文静型的,那时写得一笔好字,令同学们羡慕。晚上没事,在月光下还演过一手小红拳呢!   而李智伟同学就潇洒多了。一毕业就在乡下干林业员,当过5000人口的乡长,也当过50000人口的镇长,最后就在县政府办公室当副主任,一干就是6年,最近才调整为农业局局长。他对我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乡党委书记。   乔杰同学,当年的生活委员兼劳动委员,如今是济源市检察院的批捕处处长。上学时就是一个“阳光男孩”,如今还是那般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热心公益。
  史兴泽同学,现在是沁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去年他把儿子送到乌克兰去留学,该大学在全世界排名前五十位,在欧州排名前二十位。元素周期律的发明者、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毕业于该校。看来同学们对孩子的投资是舍得花钱的。   李清道是41班唯一在洛阳市区的同学,这次同学会的组织者。清道同学一毕业就分到牡丹研究所,最后又调到王城公园,还是研究牡丹。每年的牡丹花会,短短10天门票收入达600万元,非常可观。现在是全国级的牡丹权威专家。
  比较典型的是王仁勋同学,他经历了从林业到军人到行政到商人的过程。先是分配到郸城县一个乡当林业干事,后调整为乡武装部长,又入了军藉,为正营级军事作战科科长。干到2003年40岁时,转业到地方上,任物价局副局长。县里财政非常穷,从一般人员到领导,每人只发一半工资,另一半自己创收去。他就去了山东聊城干医药批发生意了。
    …………
  老班长张克清最后自我介绍,他最初到省轻工局直属的林场--兰考造纸林场报到上班没水没电荒凉一片,每天就是拿个卷尺给附近老百姓租地量地,非常苦闷。常常跑到同学庞留明处喝闷酒。后来调回家乡巩义,先在林业局机关,后到县计量所至今。   就在茶话会行将结束时,王保军同学和赵建设同学急匆匆赶到了。王保军当年是蓝球爱好者,一有空就去操场蹦哒。现在他是新郑市薛店镇党委书记,已经八年了。赵建设一毕业就开门市,办舞厅,搞建筑,现在主要是引港商资金在地方办火电厂,在伊川拟投资2个亿。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十一点半,我们在操场上合影留念,几位任课老师前来。当看到造林学老师、植物学老师、微积分老师、土壤学老师,还有张妮娜老师夫妇前来时,同学们纷纷上前握手致意,各自报上自己的名字。当有的老师不待同学自报姓名,脱口而出时,非常激动,二十五年前的记忆重新唤回。这次教森林学的李志钦老师也到了,完全成了小老头,一副天真开心的样子。   这次师生会面,遗憾的是植物学老师王干生、造林学张老师、果树学刘老师、昆虫学杨建成老师都已做古。数理统计女老师、植物生理李润东老师、气象学老师已调他单位,多年渺无音讯了,同学们怅然若失。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老师知识有多么渊博,学术地位有多高,人品有多伟大。毫不客气地说,有的老师教学水平很次,但毕竟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人生那个重要阶段,给我们以知识,给我们以慰藉,我们当感恩不尽。洛阳林校根本不是什么名校,也没有过多的人文资源。但,她是我们每个人事业的一块跳板,人生的一块基石,是我们从烂漫少年走向茁壮青年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吸收着学业和精神营养,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27日下午,我们参观了黄河小浪底工程,国家总投资1200个亿。这是在黄河上的第六座水坝,因建在洛阳市孟津县的小浪底村而得名。大坝的建成将百年一遇的洪水拦截提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拦截。我们参观了工程纪念馆,看到了黄河的历史变迁、古今兴衰。登上坝头,看到巍峨的坝体,看到辽阔清澈的水面。我们又迂回坝底,跨铁索桥,重点参观外国承包商利用剩余的工程料石堆砌的长达1000米的黄河缩略沙盘。蜿蜒的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源头,流经宁夏、甘肃、内蒙、山西、陕西、河南,直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实际全长5400公里。毛主席说,"黄河清,圣人出。"我们是学林出身的,真正的黄河清就是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正如我们入校时,老师不断重复和强调的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所说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八个字。   这次同学聚会,最惊喜的是,郭喜朝同学拿出1982年全班同学毕业合影和信阳李家寨实习留影的黑白照片。   我们真切地看到了25年前的自己,十八九岁年纪,真是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那张信阳实习的照片,让我们忆起李家寨两个月艰苦又快乐的实习生活。照片上的每个人都是黑瘦黑瘦的,多数人都是衣衫不整,长发飘飘,可见当时生活的艰苦。偶而有几个笑脸,也透出几分天真来。照片的背景房子就是我们当时的寝室,40个人一间大房子,晚上的打闹和喧哗冲淡了白天爬山的劳累。南方的山水十分迷人,房后是一湾清澈的河水,黄昏下夕阳里,我们洗去一天的征尘。夜晚清凉的星空下,走在幽静的山谷里,路边是青黄的稻田,远处是翠绿的山林,长在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的山包上,空气十分清新,心情格外舒畅。   通过这两张老照片,我们更加怀念这次聚会没有到场的同学,他们的音容笑貌只能在过去的影子里寻找,但愿今天他们过得好--年龄小个头低的李汉章同学,年令稍大、性格沉稳的冯荣生同学,一脸凶相、其实菩萨心肠的张耀谦同学,谦谦君子、柔声细气、爱打乒乓球的张江港同学,朴实谨慎、一说话就脸红的刘新生同学,第一任班长、脾气特好的乔华同学,小瘦子小调皮的李万新同学,大个子常笑脸的高其强同学,爱说夸话、散散漫漫的蔡国建同学,小不点小圆脸任金宝同学,神经错乱、惹人同情的 同学,在此一并祝福他们,但愿下次能聚首。   今天,我们重访母校,重访洛阳,寻找25年前的记忆,25年前的情思,25年前的脚印。   一场大雨过后,西关古街上,从前错落有致的店铺已不复存在,而改为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现代的匠心缺失古代的纯朴和悠远。   从定鼎路向南朝洛河方向走去,拜谒洛阳桥,那桥头诞生过苏东坡的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今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水泥桥,车水马龙。从前洛河南岸古朴的田园风光,湿漉漉的泥土不复存在,被大片大片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摩天大楼占据。   只有东关大街还保留着25年前的旧街模样,"孔子东周问礼处"石碑还在,孤零零的树在一个垃圾堆旁。当年十分火爆的小书店的门窗还在,只是如今紧闭着,不知作何用。但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绝不会是书店了。如今读书似乎成了傻气的代名词,成了上一个世纪的遗老遗少了。   沿着坑坑洼洼的小街再往前走,终于到了当年看电影的老地方--澶河影院,临街的那面招牌墙还在,仅剩下用水泥描成的"澶河影院"四个字,褪了色的红漆字依稀可辩。那放映机的窗口还在,后面已经扒成了空地。   那条爽明街上,昔日泥泞不堪的路面如今成了林木森森的柏油路。洛阳林校的旧门,以及相对而望的洛一高的旧门都不复存在了。   当年洛阳东站,火车换头、换水十分繁忙,两年的洛阳求学,我们都是从这里乘车返家、回校。而如今全是电气化机车,传统车站的功能衰退了,而焦枝线也不在此停靠了,改在旅游景点的关林站停靠。   洛阳,我们的青春梦想之地;洛阳,我们永远的眷恋之地。最后我以一首诗--《二十五年
》做结,纪念这一次“洛阳寻梦”--    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前
  我们是花儿少年
  世界在我们的瞳仁里
  新鲜一片
  庄稼绿得发蓝
  天空蓝得发颤
  和顺的风儿掠过
  如奔涌的井水
  清澈甘甜   二十五年前
  我们是花儿少年
  柔嫩的肩头
  赢弱的身体
  咸菜中寻觅香味
  土窑洞染一身贫寒
  从小咀嚼苦难
  粗碗中总多一把盐   二十五年前
  我们恰同学少年
  昏暗的灯光下
  饥饿的啃着书本
  如羊儿啃倒一片青草
  啃倒一片春光
  在知识的原野上
  我们茁壮成长   二十五年前
  我们恰同学少年
  走过七月
  我们如鸟儿
  星散四面八方
  有的一辈子握紧锄头
  有的跨进美丽的大学校园
  有的泪流满面
  又开始下一轮的追赶
  少年玫瑰色的梦
  就这样揉成纸团
  一下子跨进青春的门槛   二十五年前
  我们跨进那座美丽的校园
  像快活的小鸟
  鸣唱阳光的灿烂
  祖父理直气壮地抬起
  三十年未曾抬起的头
  年轻的母亲也心花怒放
  而父亲却突然失声痛哭
  哭出窝在心口
  半辈子的寒   二十五年
  我们欣喜地看花朵盛开
  我们愉悦地听小燕呢喃
  看日出的磅礴
  观落日的壮美辽阔
  体验善良的目光
  感受纯洁的温暖   二十五年
  我们惊看闪电的狰狞
  惊看暴风骤雨扬起的沙尘
  一条青蛇从树上跌落
  惊醒我们清凉的夏梦
  行路上不全是阳光和如意
  惊涛骇浪
  激流险滩
  犹如我们行走大河边
  脚下不时的塌岸   二十五年
  我们唯一的收获
  是在茫茫人海中
  与一对爱恋的目光对接
  心滋润一片湿地
  长出一片绿荫
  彼此都显得饥渴
  忘情地投入对方怀抱
  义无反顾
  雨就这么来了
  我们被冲刷成突兀的岩峰
  风就这么来了
  我们被刮成苍劲的青松
  根愈扎愈深
  颤栗不已的幸福
  来自地心   二十五年
  儿女们是我们唯一的作品
  我们对他的关爱
  就是慢不经心
  芽任意发
  枝随便抽
  唯求的是活泼的心灵
  七彩的笔
  任他涂划
     二十五年
  我们收获一切
  我们收获自己
  过往的岁月如烟云
  前面的时光更灿烂            2006.7.14二稿
          林41班毕业二十五周年同学聚会追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