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花事——杏花

2020-11-22抒情散文韩开春

杏 花“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自从元人虞集写下了这首《风入松寄柯敬
杏 花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   自从元人虞集写下了这首《风入松•寄柯敬仲》词,杏花、春雨、江南就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一个分不开的整体,一提到杏花,必想起春雨和江南。传说此词一出,即成当时的“畅销书”,坊间争相传刻,一时“洛阳为之纸贵”,曾有好事者将此词织为锦帕,可见时人对其推崇的程度。   若是分开来看,这三个词语都是很普通的名词,犹如邻家的小姑娘一样平凡无奇,连到一起却有妙不可言的感觉,诗情画意,意境全出,让人欣喜,无怪乎历来词家都对此称赏不已,因了杏花和江南的加入,那恼人的漫天细雨也显得不再那么面目可憎,而变得分外缠绵多情。   杏花与春雨,似乎有着拆解不开的缘分,从古至今,无数诗家词人,均对此咏唱不已,除了上面所说元人虞集的那首词,至少还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等诗句,都谈到了杏花与春雨的关系,曾有人说,杏花与春雨,竟像那夫妻一般,彼此是分不开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比较认同的,而且坚信,这是一对恩爱夫妻,彼此情深意笃、相敬如宾、不离不弃。   然世间事终究不可能十全十美,要不哪儿来的“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说法?人生如此,花事亦如此。杏花的花期很短,从盛花到末花,花期仅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随着春雨而开,亦随着春雨而败,颜色由红而白,亦如美人,从红妆到白头,不过一瞬,让观赏杏花的人顿生“红颜易老”、“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之感慨,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有诗曰:“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说的就是杏花。   春雨过后,杏花飘落,面对满地落英,敏感的人往往会心生凄凉。没有春雨,杏花难见其娇香柔艳;有了风雨,却又叫它成雪成泥,对于春雨,作为杏花,到底是应该感恩,还是应该怨恨?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难求统一答案,这亦若世间男女之情,是好是坏,外人都是猜测,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是心知肚明。   但是杏花却用自己的行动勇敢地诠释了这一切,消解了所有人的猜疑,它一头扎进漫天细雨的怀抱中,欣喜地开花,亦毫无怨言地陨落。这样的举动让人想起人世间的那些痴情男女,明明已经看到了事情的悲剧结局,却仍然义无返顾、铤而走险,把自己化作一只扑火的飞蛾,明知有去无回,还是勇敢地向着心中的光明,作最后的冒险一搏,即使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亦不管不顾、在所不惜。   可以不要天长地久,亦可以不要曾经拥有,甚至可以不要求你也爱我,只要我能在自己最华美的时刻遇见你,哪怕一生中只有一次,也已经足够,即使化作灰尘碾成泥,我也无怨无悔。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因为:我爱你!   这,似乎就是杏花春雨给我们的启示。   何况还有五月成熟的麦黄杏,那么香甜可口,正是它们爱情的结晶,可作为它们的爱情终成正果的佐证。   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臆想,作为一种植物,杏花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想法,所有的一切只是赏花人自己的心情,就像那“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说法,都属于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范畴。   在民间有关百花的传说中,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因此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从这个时候起,百花将相继开放,以各自不同的容颜装点大地,而杏花作为此月的月令花出现,可见它才是名副其实的“报春花”。   作为一种花卉,杏花是幸运的,古往今来,咏杏花的佳作不计其数,关于杏花的名句亦俯拾皆是,尤以有宋一代最为突出,诸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类,因其脍炙人口,已经入了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就连那“梅妻鹤子”的林逋,亦有杏花诗,诗曰:“蓓蕾枝梢血点乾,粉红腮颊露春寒。不禁烟雨轻欺着,只好亭台爱惜看。偎柳旁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而同为宋代的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宋祁,本身词作并不多,却因为一句咏杏之作“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垂千古,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不知道是他沾了红杏的光,还是红杏沾了他的光。   虽然自从虞集的那首词写出来后,杏花春雨江南似乎成了一个分不开的经典,但是杏花却并不是江南所独有,相反在北方地区却更容易见到它的身影。它广泛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至北纬44°以南地区,以黄河流域为分布中心,华北、西北和东北栽培尤盛。   最喜欢杜牧的那首《清明》诗,喜爱的理由是因为清明时节正好杏花盛开,此时到处可见杏花粉白的红艳,远远望去,灿烂一片,宛若云霞。而更因了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使得千年后的安徽贵池人与湖北麻城人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这样的争论对于我来说,似乎可以不理,因为我跟这两地都无关系,无论谁赢谁输,都无关我的痛痒,但这至少可以说明人们对于杏花的喜爱,不然也不会为一个“杏花村”的名字而耿耿于怀。在我而言,是更喜欢山西的“杏花村”的,我知道那里出产汾酒。   幸运的是,我老家的院外就长着一株杏树,它与屋山头的桃树、院子里的枣树一起,都是我少年时最好的朋友,只是我当时年少无知,更多地只是在意那些香甜的果实,而忽略了那些灿若云霞的花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