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渭南镇

2020-11-15叙事散文叶梓
渭南镇(长篇散文)■叶梓序幕我的家乡,在三阳川西北角的一块坡地上。那是一块无愧于贫穷偏远落后这些词汇的地方。脸上布满一道道深刻皱纹的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苦难、艰辛,充满无尽的叹息与无奈——所以,几乎每户人家都盼望自己的儿女
         渭南镇
       (长篇散文)         ■叶梓          序幕   我的家乡,在三阳川西北角的一块坡地上。那是一块无愧于贫穷偏远落后这些词汇的地方。脸上布满一道道深刻皱纹的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苦难、艰辛,充满无尽的叹息与无奈——所以,几乎每户人家都盼望自己的儿女在将来的一天能够离开这里,不于返回。这里,就连一日三餐里的一滴水,都要走三四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才能挑回来,这几乎是对城市人想像力的一次来峻考验。但我恰恰出生于此,出生在这片向阳坡地上一个名叫杨家岘的小小村庄。人可以选择命运但无法选择出生的条件,所以,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时光。然后,离开;离开,又隔着时间开始了慢慢了回忆——像一头牛深夜里的反刍——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十八年时光留在了那里。但是,每一次,我记忆的触角却不仅仅指向了杨家岘,而是以它为圆心,向方圆二十里、三十里、甚至四十里辐射出去,或者说,像一滴清水不慎滴入纸面那样,悄无声息地向四周浸渗开来。   就这样,渭南镇——一座静卧于家乡山脚下的小镇——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的内心以及悲欢往事的一隅。           第一幕
         (看火车)   八岁以前,我最远也只去过附近的几个村庄:霍家坪、赵家湾、刘阳,这些和杨家岘并无二致的村子。这就是说,在八岁以前,我的脚步连杨家岘所属的西山坪这个小镇子也没有迈出过一步。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内心好奇的少年多么巨大而深重的悲哀啊!但我总能在深深慨叹自己贫穷童年的间隙,借助回忆而沉浸于一个乡村少年所特有的快乐之中——而这些快乐,恰恰是现在的城市里的孩子们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享受、体会和拥有的。比如我的孩子,他现在在这个远离泥土远离灿烂阳光远离清新空气的地方成长,他自然就不会拥有我曾经的经历。当然,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可我每次回忆时,总能间接地想到这些。   等我长到八岁,我“足不出户”的人生历史,获取了改写:这一年,我看到了火车。   尽管,在此之前我从课本里已经学会了火车这个词语,也能在白纸裁成的方格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它,但我对它的理解,仅仅限于一种比家乡的架子车更快更壮观的交通工具而已。我清晰地感知到它的饱满、新鲜和美好,是在一个夏风习习月光如水的夜晚。那一夜,我恰好和祖母睡在一起。半夜里,屋门“咣当”地一响,叔父背着一个打了无数补丁的帆布背包,一脸灰尘地进来了。祖母赶紧下炕,去厨房给叔父收拾吃的。而我,却被他们来来去去的脚步声以及收拾东西的磕碰声惊醒之后,端端地坐在炕上,偎着一角被褥,定定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在这个不懂得风尘仆仆和人生维艰的年龄,我开始叫嚷着让叔父给我讲一些出门的故事。谈话间,我知道,叔父是坐着火车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回来的。他坐火车到了渭南镇,就下了车,然后摸着黑走了十几里的山路,才回到家。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说的一句话:“花了一块钱,就把我拉来了。”而后,他就蹲在只亮着一盏煤油灯的房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叭嗒叭嗒”地吸着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一言不发,更没有为我过多提及和描述火车的形状。但是,从那个夏日的夜晚开始,火车,像一位魔术师的手掌,让我心的开始了不宁,让一颗乡村少年的心,对火车,诞生了无尽的向往——其实,在我单纯天真的心里,根本没有奢望过自己能够真真实实地坐一次火车,我只在想,有一天,能看看它在我眼前奔跑如飞的样子,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夜,我也知道,在家乡的山脚下,有一个叫渭南镇的地方;也知道在渭南镇每天都有火车呼啸而过,然后奔向远方,奔向远方的远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   下午,我和狗子、球娃、球球娃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时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既是可以载入个人史册的一天,也是秘密的——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后,我们来到了三阳川的渭南镇,来到了小小的站台上。   小心翼翼地进了站台,在极不起眼的一角坐下来,我们就开始盼望有一列火车奔跑过来。可是,苦苦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从东面缓缓驶来,好像是拉煤的车,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细细的煤屑飘扬在站台的天空,也落在了我们的抬起的脸上和破旧的粗布衣服上。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丑陋无比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失落,让人有了淡淡的惆怅。这列期待已久才进入我们眼帘的火车,让我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美丽的的等待之苦——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些早慧,但我的确是这样想的。我们跑了那么远的路,而且背着家长,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铁了心:哪怕再晚,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拉人的火车,看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长什么脸蛋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行经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   不到十分钟,我们终于如愿了。一列所谓拉人的火车,停靠在这个小小的站台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轨道上的“会车”。火车甫一停下,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就躲得稍远一些。我看见火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12车厢某一窗口边坐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后来我想,他一定是笑我们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火车启动时,他还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挥手。   随着一声笛鸣,火车慢慢启动,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仿佛巨大的黑夜,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经过怎样的村庄、河流、大山,但我相信,坐在火车上的人们,是多么幸福,有一种神秘,开始在我的心底漫延。   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叔父带我坐了一次火车,但远不如我想像的那么美好。一个人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保留住它天真的核,就得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已经长大成人。              第二幕
            (新华书店)   村子里,有一户人,男人在渭南镇的粮站工作。据说,他单位的隔壁,就是一家新华书店,他每次回家,都要从那里买一本小人书回来,作为礼物送给他膝下的一群儿女。他家的那些孩子,在我们中间,脖子伸得长长的,像是高人一等呢。我知道这些的时候,火车所带来的激动、新鲜和兴奋,像一朵花期并不长久的花,已经在我的心底凋零萎谢。但它留下来的那一抹残香,犹如横陈在我面前的一座需要时间来打开的宝藏,总让人回味和想像。新华书店的出现,仿佛一种代替,让我对于火车的向往更加淡化——莫非,人心都是如此——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渭南镇在我心里像一座梦想的花园,而火车和新华书店就是它美丽无比的两道栏杆。   节俭的父亲,终于在哥哥、姐姐和我的强烈要求下,从他那掉了油漆、平时紧紧锁着的抽屈里,取出一张皱皱巴巴、不知多少人攥在手心捏过,甚至闻起来都汗味十足的十元钱,允许我们姐弟三人一起出发,去渭南镇的新华书店买书。   这几乎是我童年时代最大的一次奢侈。   前往渭南镇的路上,一如第一次去看火车,激动,兴奋,充满幻像。但这次要比第一次去花的时间少。一方面是因为过度的兴奋,另一方面,是我们开始长大,腿脚上的劲,比原来大得多了。   这是一间最大也超不过四十个平米的书店。它就在车站的南侧,距登上车站的台阶也只有十来米。记忆里,书店里的书不是很多,但杂,农业的、科普的、法制的、文学的,都有。普及性质的书籍,要更多一些。那时候的书店,根本不像现在的书店,像是置身自己的书房,进出自如。一排木质的柜台,把一双双眼睛挡在一米以外。好在三双还没来得及近视的眼睛,算不上炯炯有神,但隔着柜台也能清楚地看见陈列架上每一本书的作者、出版社、定价。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的书,要买一本,当然要长时间地比较,长时间地选择,才能确定下来。所以,两个营业员(一男一女)开始讨厌我们了。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语气也生硬:“想要就要,不要算了!”   这也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书店的一个小小缩影。   站在书店里,火车经过渭南车站的声音,悠长而清晰。而我们姐弟三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旁若无人。那天,我们仨共买了三本书。一人一本。至今,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新华字典》、《全国初中生优秀作文选》和《高中语文手册》。它们依次属于我、哥哥和姐姐。共花去三块五毛钱。那本《新华字典》,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被我翻得像一堆秋日的枯草,但我还是保存着,至今摆放在我木质书架的一角,像一段被固定下来的往事。   我知道,我仅仅是想收藏一段苦难而幸福的时光、记忆。             第三幕
            (诗歌)   时光如同河水,悄无声息地向前奔走,在不同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当我长大、上了高中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山脚下的中滩中学去读书(因为我的家乡,是一所附中,没有高中)。这是和渭南镇只有一河之隔的一个小镇。正因为我和渭南镇在先于中滩镇之前已经发生了美好的联系,所以,我在离别父母负笈求学的高中住校生涯里,没有感到过孤单和寂寞。那时候,我每周回一次家,主要任务是从家里带些面粉、煤油,然后在周末的下午回到学校。   在村子里,能够读到高中,已经是件荣耀的事,而由此带来的艰难,只有父母亲心知肚明。所以,每个礼拜回家,除了下地干些农活,就是在家里温习功课。村子里有一个跟我同岁、却先我而吃上“供应粮”的中专生,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周末就常去他家玩。有时候就住他家里,没完没了地说话。我们的互相交往,在同伴当中,像古人“谈笑有江儒往来无白丁”那样,经常是受人耻笑的,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我们的长期交往。一次,我在他家土炕上摆放的一堆书里,看到了一册油印的小集子:《黑匣子》,新出的。我拿到手上时,油墨就能印到我的手上,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份诗歌民刊。册子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天水第二师范。   天水第二师范,这是一所校址就在渭南镇的乡村师范学校。   在那册薄薄的册子里,我读到了不少优秀的诗歌。我惊讶了!于是,就借回家,重读。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在我上高中时,我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诗歌。我已经在这所普通的乡村中学里,诗名遐迩了。偶尔,还能从学校门口那间破旧的收发室里领回一两张五元或者八元的稿费单呢——我一直庆幸自己的青春年华里,遇到了一个诗歌的繁华盛世。回到学校,我按着上面的地址,给我最喜欢的诗歌作者、黑匣子诗刊的主办者之一、诗人雪潇写了一份长长的信,应该算是一份拜师信吧。因为在那期《《黑匣子》上,他的一组《向阳的山坡》的组诗,感动了我。很快,我就收到了雪潇的回信。但其坚定的言辞,却是浇向我头顶的一盆凉水。在信中,他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立身,再立业。尽管,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对他的话很是不以为然,但毕竟从那时起,我和一位心中的诗人开始有了实实在在的联系。我至今珍藏着这份信,偶尔拿出来,翻阅一下,仿佛要抚平一段往事。   我们始终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书信往来。偶尔,我还会鼓足勇气把自己半夜里钻在被窝里写下的诗行寄给他,以求斧正。一年之后,在一个油菜花开得十分热烈的黄昏,我骑着一辆破旧的飞鸽牌甲种自行车,走进了这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大门,带着我瘦削的身体,带着对诗歌的敬畏,带着对一位恩师的敬重。在他蜗居的车库楼里,我见到了同样瘦削的诗人雪潇。一杯淡茶,一盒宏图牌香烟,一个漫长而又诗意的下午,若即若离的交谈,仿佛一双手,替我的青春打开了一扇诗歌的门。   后来,我在这里认识了诗人周舟、雨村、欣梓、清水河以及油画家张应生。在他们和我亦师亦友的关系中,我读完高中,上了大学,而且还神使鬼差地、命定般地踏上了诗歌之旅。在我不少文字的背后,藏匿着我们一起沿着铁轨散步、去南山上晒太阳、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上交谈的美好时光。其实,每一次回忆和撰写,我常常藉此而想起遥远的巴比松: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镇。1850年左右,米勒、卢梭、特罗扬等一群法国画家,常常聚集于此从事创作,从而让这个普通的小镇在世界美术史上流传千古。而渭南镇,却像一位宽容善良的母亲一样,把这些失意的人收留于此,莫非,也是想承当起这样一份角色。   而如今,这所乡村师范学校几经变迁,已经在城东七里之外的一处地方继续秉承它的宗旨。这些在乡村孤独的夜晚高举诗歌和艺术的人们,也相继离开,和我一起在这座老城的天空下世俗卑微地生活着,但同时也时时刻刻接受着精神与艺术光芒的照耀。             第四幕
           (渭河)   它从甘肃大地的渭源县缓缓而来,安祥而平静,仿佛一个人在低头独自散步。在经过渭南镇时,一如既往。其实,这个镇子的名字,也许就象形地来自于这样一条河:渭南镇的一个又一个村庄,都在它的南面依次摆开,继续着它们俗世的生活:劳作、休息,繁衍。   当我和这条小河相遇时,我还是青春少年,我正在中滩镇继续自己的高中学业。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有一条河流经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我只是感到好奇。因为缺水的童年里,我只见过一眼清澈见底的泉水的美丽。所以,我总会利用放学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条河边,开始了同样美丽的河边生涯。我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在这里的柳树下散步,读书,也常常能在这里看到相爱的乡村青年如何抵达他们的爱情天堂。除此之外,这条河流对我有多大的意义,我并知道。当然,我更不会发出像作家张锐锋那样的质问:一条河流为什么不找一条最简单的捷径入海?但是,我已经隐隐地觉着,这是一条多么适合一个人成长的河流啊。   三年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自然地离开了这条河流默默的滋养。可是,当我在这个浊世里拼命向前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喜欢它,竟然有些恋恋不舍!这条发源于定西渭源县鸟鼠同穴山的河——单就它的发源地——鸟鼠同穴山,就让人浮想联翩,顿生爱意。但这条河在我的冥想与思考中,则是一条隐士之河。我之所以这么认为,理由有四:两千多年前姜太公在渭滨垂钓偶遇文王的传说,不光使渭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总能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勾”这句话联系起来,和张志和词中那位“不须归”的淡泊老翁联系起来,这句话与这首词都与隐士有关;二是它越峡谷,过大川,但不惊涛披岸,不恣意妄为,平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像内心一片安宁的隐士。我还发现,就连渭河岸边的村庄,也都是安静的。偶尔听见的鸡啼狗吠,作为安静的一部分,反而加剧了乡村本身固有的那种静;三是天水境内的渭河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却接纳了葫芦河牛头河等6条小河,像隐士积攒鸟鸣轻风的模样,它的行为是包容的恰切注脚;四是古代多隐士,而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里,人们好像同时无缘无故地浮躁起来了,隐士开始消失。   现在,曾经的渭河正在消失。几次回乡,经过渭河,面对几经干涸的渭河,我恍惚觉着,现在,真是一个一个没有隐士可居的年代了。埋伏在心里的感叹,指令我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渭河写下了一首拙劣的诗: 收获的秋天,卦台山下
细细的渭河弯曲成伏羲演八卦时身着的一根腰带 而蛐蛐的叫声像先民们睡眠时
不禁轻轻发出的祈愿——
大地吉祥噢
五谷丰登啊
野兽出没呦
渭水长流兮
┄┄ 当我走在河边濯洗旅途中的面容时
时间已经捧走了
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 哦
寒风吹,渭水枯
孤单的落日漫不经心地经过岸边干峭的槐树时
谁能承担起我们的渴意   也许,这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的的多情。在祖国的版图上,不知有多少河流开始干涸,就连那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也一次次地出现断流。如果真是时间取走了“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那么,我亲爱的渭河,请你在我的内心里轻轻流过,或者,让我借助想像和记忆,一次次地复原你:一座小镇;依依的垂柳;安静的村庄;青青的河水……               尾声   渭南镇,一座西北大地上普通平凡的乡村小镇,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模糊着它的模样,甚至让我再无法看清她在我心里离去时的背影。但总有一些东西,却像是河流里留下来的沙粒,沉淀在我的心底。不管身居何处何时,那破旧的货车,那小小的书店,那一页页油印的诗歌,那清澈的渭河以及我在这里来不及叙说的柿子树,渭河边的渡口,都像一杯又一杯陈酿,在我记忆的唇边,散发着弥久不散的醇香。   是的,我迷恋于记忆所投下的一道道暗影。   因为我深知,她见证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如同我的家乡;她也如一位默默的书写者,把我童年、少年甚至青年里的一部分时光一字不漏地记录在案。尽管,我们都要归于尘土,都要在不断的离开和不断的返回中给时光让路。但是,这座小镇,却让我在十年之后的秋夜,又一次失眠,又一次坐在往事的中央,痴想,发呆,做白日梦。   其实,有这些,已经就够了。
2006-11-24 初稿;(2007-02-11)定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