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家乡的"雁墩"

2020-11-08抒情散文江苏周骏
家乡是一个名叫“雁周”的村庄,和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其他村庄一样,河网密布、芦荡成群,鸟雀欢噪,菜花飘香。古朴中透着安详,静寂中又不失鲜活与灵动。对于村名的由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村庄地形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雁,又因村民以周姓居多,
  家乡是一个名叫“雁周”的村庄,和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其他村庄一样,河网密布、芦荡成群,鸟雀欢噪,菜花飘香。古朴中透着安详,静寂中又不失鲜活与灵动。   对于村名的由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村庄地形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雁,又因村民以周姓居多,村名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则极富神奇色彩:在一个不可知的遥远的年代,天庭的一位牛神触犯了天条,玉帝龙颜大怒,将他打入人间,不得重返天庭。牛神降临人间后,为减轻自己的罪孽,摇身变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员外,深得村民的爱戴和敬仰。牛神死后,当地的村民将他择地安葬,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但就在牛神归土后的当晚,虽是隆冬季节,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第二天,村民们惊奇地发现,牛神墓地所在地周围一夜间变成了水流湍急的河流,而他的墓地却安然无恙,成为一座水中孤岛。而正因为有了这场意外的变故,村庄大雁状的地形跃然而出,村民便给孤岛起名“雁墩”,同时将村庄更名为“雁庄”。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周姓大家族从苏州阊门一带奉命迁徙至此,“雁周”地名由此得来。   两种说法中,前一种说法似乎更令人信服,后一种则显得荒诞离奇。但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村民,却更乐意接受后一种传说。这并不是愚昧使然,而是朴实憨厚的村民,早已在潜意识中将“雁墩”作为一个家族的图腾,有着世代沿袭的崇敬,自然奉若神明。   雁墩,其实就是四面环水的一块平地,处于一条河面宽阔,横穿村北,连接左近村庄的河流的中心。说是岛屿,面积却甚小,几乎仅能容纳四五个人立足;说是寻常的河中土墩,却因了那层神奇色彩,往往不为村民所认可。雁墩上面,有一棵杨柳,树的主杆极粗,树皮班驳皲裂。至于它在此存活了多少年,没有人知道。祖父曾告诉我,从他记事起,这棵树就已然立于其上,甚至他的祖父也不知道这棵树究竟穿越了多少年的风雨,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迭。   而在斜风细雨的清明时节,雁墩就能显示出它的神圣和庄严。这时,雁墩上面用青砖黛瓦堆砌的简陋而又极其低矮的牛神庙前,总会焚起一炉炉清香,袅袅升腾起一缕缕清烟。按照流传至今的说法,去雁墩求神拜佛,必须赶早,越是抢在别人前面,越能显示自己对神明发自内心的尊崇,许下的心愿就越能实现。于是,在薄薄的雾色中,在水气氤氲的河面上,一条条满载着善男信女的小船便打破了清晨的寂静,逐渐淡去的夜幕被船上手电筒昏黄而笔直的光柱切割,而船上前去拜神求佛之人,都是整衣敛容,神情端正。就连那竹篙落水之声,仿佛也蕴含了某种庄重和神圣。而村民拜神,大都只是为庄稼的收成。性格的质朴,往往在许愿时体现得淋漓尽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平安是世世代代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民永恒的祈盼。   关于去雁墩拜神,还有一段并不遥远的故事。文革前夕,村里一位寡妇因为和丈夫勤俭持家,盖起了新瓦房而被错划为“新富农”,她的丈夫迫于淫威而自杀。张寡妇既要接受批斗,又要抚养女儿,而生产队会计对她的工分记得很苛刻,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之下,从不信佛求神的她趁着月黑风高之际登上雁墩,祈求牛神显灵,保佑她们母女早日度过难关。说来也怪,如此几次之后,她家的门前隔三差五地总会出现用纸包着的粮食或纸票。日子一长,寡妇终于明白了,这不是神仙护佑,而是左坊右邻在那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年代并没有泯灭良善之心时,感激得热泪盈眶。三十年后,寡妇弥留之际,再三叮嘱从大洋彼岸赶回来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了家乡父老乡亲的情谊……   花开花落,潮起潮平。多年来,和寡妇的女儿一样从雁墩旁走出去的农村娃,如今有的成为了军官,有的活跃在政坛,有的声名鹊起,有的富甲一方……但每年清明前夕,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赶回来,在雁墩前点燃一炷香,烧上纸钱,即便抽不开身,也必托本家亲戚代为办理。祭祖大会上,他们谈到最多的,也必是家乡的雁墩。是的,即便在遥远的大都市,因为雁墩,他们心目中的故乡,他们的思乡情结才会变得如此鲜活而具体。   家乡的雁墩,亘古不变的雁墩,凝聚着酽酽乡情的雁墩,穿越时空的雁墩,静穆的雁墩,站在你的面前,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挤压和延伸,我听见了异乡游子饱含深情的呼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