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系列文化大散文《沿着渭河行走》之五《 为众神而唱的赞歌》

2020-10-30叙事散文一丁
为众神而唱的赞歌——祭祀文化纵横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渭河湫神的祭祀,也被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水陆法会”或被称作 “水陆道场”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盛大的佛事活动,凡吉凶、祸福、盈亏、丰
           为众神而唱的赞歌
             ——祭祀文化纵横谈
  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渭河湫神的祭祀,也被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水陆法会”或被称作 “水陆道场”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盛大的佛事活动,凡吉凶、祸福、盈亏、丰歉事均在祈祝之列,通常用运与驱雹、祈雨、镇水、河神祭祀等重大场合。最为隆重的除了每年迎神赛社就要数遭遇大旱之年的祈雨了。   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祈雨之风俗,只是因地域不同又各有特色。渭河流域大多都是祭祀渭河湫神,祈求降雨,这种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有很强针对性的“攒神”活动。届时设牲祭,竖神幡,觋公着神衣,手持单面铁环羊皮鼓,铮铮做响,婆娑起舞,说唱请神颂词后,鼓点密集,动作如原始舞蹈,剧烈强劲有力度,是为神已 “附体”,口中喃喃而带神传言,在场信徒则跪地祈祝,虔请降雨,并许以宰牲、洗脸、换装等。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一份中唐时期的《发愿文》范本中云:“故与是日,洒扫庭宇,严饰道场,请佛延僧,设斋追福。”而装饰张挂于道场上的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的各种佛幡挂图,就叫“水陆诸神图”。1990年发现于莫高窟的“水陆图”中,就有绘制在细绢上的《引路菩萨》、《水月观音》等精美绝伦的无价瑰宝,据说还有吴道子真迹,只可惜被外国的文化间谍斯坦因之流席卷一空,《水陆图》国内有无实物遗存,尚不知。   祈雨之事除攒神之外,还要往河神所占据的本池“抱水”,这是承传与上古的一种风俗,早在秦代就有祀典颇隆的“朝那湫神”的祭祀活动。 “朝那湫”即“雷泽”,是人文始祖伏羲出生的地方。《诗含神雾》《河图》中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史记:封禪书》所记秦代祠祀的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中,七山中有吴岳,四川中有朝那。所谓四川是:“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朝那为湫渊之代表,其宗教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 “抱水”时需持专用的水瓶汲取本湫池之水,以供布雨,一旦降雨,便将瓶水返还。同时进行祭祀活动,抱水活动及仪式,由“神头”出面运作,若此着不灵,群众情急,也会给“老人家”(河神)以辞色,香蜡赔待后,以怨辞责神,进而将坐轿抬出殿外,揭去轿顶,露天放置,让神像受烈日暴晒,有些地方还会责之以鞭笞,同时请出“水陆诸神”陪着一起暴晒受罚,这种祈雨方式叫做“煞求”,通俗的说法就是“恶求”。   这时请出陪着受罚的诸位神仙,既有释迦牟尼、菩萨罗汉,又有玉皇大帝、黑虎灵官;既有天龙八部、地府六司,又有关圣帝君、五湖龙王;既有历代帝王、忠臣烈士,又有孝子贤孙、丧门吊客;还可以看到历代以来的密宗曼佗罗的一些三头八臂、奇形怪状的神灵,以及山神、土地等,上至九重天庭,下至七层地府,真可谓是佛道儒混杂、人鬼神不分,这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迷乱状态下所出现的多神崇拜现象。而在河源地区则有八位官神的祭祀活动,也有十八位湫神的祭祀活动。民间神祗,意象纷繁,崇拜指向及神灵形象也颇为复杂,作为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底蕴丰富,既有民族性,又具有地方性。   祭神最初就是为了娱神,有讨好、祈求、巴结的意思。正如《诗经.小雅.楚茨》中所说的:“神嗜饮食,卜尔万福。”“神嗜饮食,使君寿考”。献祭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讨好神的举动,希望能影响到自然力的作用,使之为自己造福,实际上是对神的贿赂行为。后来逐渐增加了娱人和经济功能,同时也成为了全民的“狂欢节”,也是为众神而唱的赞歌。   煨桑颂经、觋公起舞、酬神娱己、古风犹存。那万里幡幢下彩船的热烈场面,是为渭河源头文化所独存,特别是渭河湫神的祭祀。   “民以食为天”,湫神赛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种情况在诗人笔下也多有涉列。
如清代诗人吴之挺《竹枝词》写道:      “五月清明作道场,林林迓鼓拜龙王。
      巫阳抱得湫灵至,一路甘露作麦香。”   明末清初诗人张晋写的《迎神曲》就更能说明问题:     “桃花吹风杏花雨,山口春入古庙宇。
     石炉突突香烟举,吹芋撞钟纷歌舞。
    巫娘婆娑唱神来,土壁龙蛇眼欲开。
    纸钱烧红飞蝶灰,精灵和乐不能回。
     初视螟虫化为水,大家再祝旱魃死。
    殷勤拜跪三祝已,田熟牛肥疾病止。
    献神羊猪酬神酒,送神神归神保佑。
     白马金袍神康寿,年年与我好麦豆。”   河神崇拜,最早来源与上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细考造神过程,湫神三脏各置灵物,可视其为史前崇拜的遗风,具有原始拜物教的特征。   造神过程,事涉民间机密,颇具神秘性。湫神形体全用紫檀木雕造,肖人形。头面七窍相通,四肢关节俱全。上肢、腕、肘肩关节及下肢踝、髋关节用鹿筋穿连,脑、胸、腹留有空腔,备“装腔”。男根女阴皆有形,喉管、肛门开通孔。就是后来材料缺乏,大小庙宇中泥塑的罗汉菩萨各路神灵,造做的方法亦大体雷同。   “装腔”是造神过程最为关键也是最为神秘的细节部分,只能由神头及少数“艺人”操作。   脑脏又称上脏,装与脑腔内。以彩线扎饰絮团为脑,装入后,即以燕子为灵物,双翼平展,头上尾下,以活体贴“脑”装入,用棉絮固定。这使我联想起古埃及法老与保护神赫拉斯的石雕形象,也是一只鹰双翼平展,头上尾下,护卫法老头部。古国间文明源流的可比性,正好说明了原始的崇拜大同小异,后来产生文化的差异,则完全具有地域特色,受环境条件所左右,非人力所为。   胸脏又称中脏,装与胸腔内,分为左钟右鼓左仓右库,分别装有五谷杂粮、十二精药、笔墨纸砚和书籍。书多用五经之首的《易经》,另外还置有八宝袋,内装金、银、铜、铁、珊瑚、玛瑙等八宝,胸腔灵物为喜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崇拜和文化崇拜的痕迹。谷神是植物神中地位最高的,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祭“谷魂”的遗风。记得有一个神话传说中就说:谷种最初被藏与海底下,是蛇将尾巴叉入水中取出来的。原始天地不分开,因为惊天动地春新谷。天地再也压不住群山,只好高高地升起,与大地分途。由此可见谷种被发现,在人类文化史上起到过多么伟大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曾被大大夸张,以至被神化,但这正说明谷种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最具有强大威力的神圣植物。我国最有名的农神是炎帝神农,他曾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篇》)他遍尝百草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谷种,远古时期,随着人口的繁衍,仅仅靠狩猎已很难维持生计,为了开拓其他衣食来源,人类就发明了农业。自古及今五谷粮食一直是人类最为崇拜的东西,以至在民间,凡婚丧嫁娶、生子建房等等重大事件,没有五谷粮食就不成其礼。在结婚的七色礼中,就必须有一对装有五色粮食,并且用红绳相系的瓶子,如此等等无需赘述。总之,谷神的发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神灵乃人们信仰的综合,造神有岂能无谷?   腹腔又称下脏,装于腹腔内。装腔时,先屠一羊,用鲜血涂抹腹壁,名曰“涮脏”,继而装入肖形肠道,系用红布七尺,制成肠管形,上接食道,下连肛门,于腹腔内盘结如肠,继以灵物青龙(活蛇)入脏。蛇崇拜在上古时候很流行,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是“人头蛇身”,而古代有不少以蛇、虫、巳为姓氏的氏族,就是崇拜蛇的氏族,如風姓、蚩尤、祝融等,因为在古文字里蛇、虫、巳字与蛇字义通。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烛阴、烛龙就是人面蛇身而赤,睁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身长千里,有人认为这是用神话的形式描述了南北两级的地理现象。还有旱神女魃(ba)、雨神应龙、长九颗头的相柳等均为蛇身人面,这些都与龙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连。装腔毕则行扶正,穿戴严整,扶入神座,由觋公招神入法,即可司职受祭。迎神的活动组织严密,把总、神头多为世袭,且一要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望,二要懂得神规,并且熟悉祭祀活动的流程。当然,神子、仪仗必须每年由各家各户轮流担任。会事之前神头把总要于提前半月沐浴净身、戒房事,以示虔诚。而直接参与迎神活动的人,都要穿青布长衫,头戴杨柳圈、扎紧裤脚且必须赤脚走路。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不太这么严格地要求,没有条件的地方,着装也可各行其便。但杨柳圈一般还是要戴的,赤脚就没有必要了,因此现代到处都能见到废弃并摔碎的玻璃瓶子,赤脚是很危险的。   请神出庙,群众叫“曳神”,过去迎神前要由县政府向各神神会的会首下谕(举办迎神活动的通告)。会首神头遵谕请神下庙,在庙外摆好香案,师公敲着羊皮鼓,庙内庙外奔跑三次,才能把神请出庙,这个过程叫做“曳神”。然后焚香叩拜,抬着神轿到各自的湫池取水。而抬着神牌下走马路,群众叫“罡神”。“牌下”是指神管辖的地盘,“马路”是指神在自己管辖的地盘内一庄连一庄走的线路。“走马路”就是神在牌下进行巡视。祭祀渭河河神时,十八位官神的马路宽广不一,但每走一庄必须隆重迎接,替换仪仗及抬轿的人。这种场面异常热闹,前面有人打伞执旗、鸣锣开道,后面有人司乐、护炉、顶柩,最后面就是八人抬的神轿。前面的队伍旗帜猎猎、翠盖摇摇、锣鼓齐鸣、香烟缭绕,颇有帝王将相出巡之气魄,隆重而威严。而每过一庄一村,人们都要事先备好香案,上供香蜡、盘馍、全羊或猪头及其他供食。案前摆着青稞酒,酒桶中插着杨柳。敬香、敬酒、敬食、觋公跳神迎接仪式一毕,招待前庄的仪仗队后,本庄的人做替换,再往下一庄送。而这个迎神的过程中,最为特殊的就要数渭河河神了,据说渭河河神就是索托龙王,别人坐的都是暗轿,而他座的则是轿杆较长且柔软的明轿。抬轿时,有时停下,有时猛跑,有时还要做剧烈运动,故意强力颠簸。传说索托龙王是快乐欢喜之神,又是一个冒失鬼,你闹得越厉害越凶,他就越高兴。而索托龙王从来不走大路,是遇坡爬坡,遇田踏田,狂奔乱跑无拘无束。索托龙王作为河神是河流的代表,当然也具有河水的性格。渭河有温情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当发洪水的时候,它会如同无人管束的野孩子,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任性恣肆的横行乱撞,汹涌的激流沸腾翻滚,够得上是惊心动魄的。这就是渭河,这也就是百姓赋予河神的性格,狂野又不失矫情,蛮横又带有一点点的自然纯真本性。   有神就有神事,也就会有祭祀。神话及神不是任何时候都会产生的,在上古人类有了一点生产力和初步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之后,才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原始初期的人们想达到而无力达到,便企图借助想象来实现。于是人们以己度物,从类比出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既神秘又千变万华的世界——神的世界。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说:“上纪开辟,遂古之出,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代表远古人类用火、猎牧、以及农耕三个阶段的神话人物有三皇,即以遂人为遂皇(天皇),伏羲为戏皇(人皇),神农为农皇(地皇)。成书于西周到西汉时期的《山海经》一书,就是一部上古的神话总集,之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也记录了一些神话,再到后来的史书以《左传》、《国语》为例,其中也夹杂有不少神话。也可以说神话传说最早就来源于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人类的崇拜,最早是蒙昧的盲目的自然物崇拜,有了征服自然的力量以后,人类就开始崇拜自己。在宗教领域也开始由图腾崇拜转为祖先崇拜。对祖先的崇拜是由女神崇拜转化为后来的男神崇拜,这也就是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所同时进行的。《诗经》有《玄女》和《民生》两首诗,可以说是商周先民自道其祖先开国的史诗。《玄女》中说:“天命玄女,降而生商。”《民生》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yin)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xin),攸介攸止。载震载风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在这首诗中,还讲到了祀典的创立和郊天祭祀的整个过程。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祖先在上古时代是先创立一个神然后再去祭拜他的。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 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腊八粥也叫八宝粥。其实在我国,真正的春节是从腊八这天算起的,腊八来临,年也就随之到了。从腊日往后算,是小年,小年过后是除夕,正月十五闹完元宵夜,方宣布年从这一天开始成为过去。在之后,农历每月都有一个节日,也大都与祭司有关。   《说文》云:“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传说中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后稷就是帝喾之元妃践巨人迹而生。“践之而身动如孕,居期而生,以为不详,弃之隘巷,马牛过着皆辟而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之。初欲弃之故名曰弃。儿时好种麻菽,麻菽美;成人好耕农,民皆法之。”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不断的传颂过程中,各种人们所希望的神就产生了。比如创造人类的女娲,开天辟地的盘古,射神后羿,治水英雄大禹,农医之神神农氏,众神之父英雄神轩辕黄帝等。而轩辕黄帝又有二十五子,一万诸侯,诸侯中又有七千神灵,这在以后都成了阴阳天地三界的神灵,接受者大家的拜祭。   《魏书序记》中说:“皇帝有子二十五,或内列诸侯,或外分荒服。”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长期受到中华大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祭拜。在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帝王,都出于皇帝正妃嫘祖所生的玄嚣(青阳)、昌意二子。而秦以后的统治者都奉皇帝为正宗,并千方百计的要与黄帝发生一点瓜葛。秦把自己的祖系推至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吞燕卵生子大业,鲜卑族建立的拓拔魏(北魏)也把自己的祖系推至受封与北土、因大鲜卑为号的昌意少子。而东夷系统的少昊,继太昊之后发展为东夷系统各族群,为皇帝次妃女节所生;南方长江流域的荆蛮系统,出自祝融(重黎),为帝颛顼之后;百越系统出自禹之苗裔;西方的氐羌系统直至南夷,与黄帝的关系更为密切,黄帝炎帝均出自其中。皇帝子昌意又从黄河流域降居若水(雅砻江),娶蜀山氏女,生帝颛顼。大禹亦生于石纽,为汶山郡广柔人(今四川汶滃羌族自治县)。今彝族又称黑为若,若水即黑水,雅砻江(诺矣江)、金沙江(泸水)、澜沧江(兰津),怒江均含有黑水之意;而北方戎狄据说出自夏后之苗裔。
帝王将相之神与百姓的关系不太大,于是百姓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灵,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个县有城隍,到处有土地爷。老辈人常说:“黄帝是神啊,年轻时候的黄帝就是干庄农活的一把好手。黄土黄地,就是黄土之地,他就是我们的先人,不然为啥我华夏的子孙都黄皮肤呢?”黄帝——黄土之地,这就是最大的土地神。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埋葬有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先人们艰苦卓绝的劳作,就是在脚下这黄土地上开垦复开垦、拼搏、厮杀、繁衍、耕耘、发展,我们所应该祭祀和敬畏的神灵,无处不在。   之后随着佛教和基督教等一些外来宗教的加入,又泊来了一些进口的洋神仙,天堂、地狱、人间三界的神灵间就又热闹了许多。在众神灵的一片光华之中,我们视乎看到了华夏民族孩提时代的模样,和先祖们的棣棣威仪。上古时一个及其荒远极其幻渺的时代,女娲娘娘炼七彩石补天,那天该是多么的斑斓绚丽,秦穆王驾九日赴王母之盛宴,妖妖娥红的王母奉迎着云烟迷离中走来的穆王,又该是怎样恢宏浩大的场面。就连渭河河神出行,都要有十八位官神陪着,更何况菩萨佛祖、玉皇大帝、天龙八部、五湖龙王,想一想曾经有过的祭祀和我们在书籍中所了解到的故事,中华大地地大物博更是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差不多又都有属于自己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山、祭水、祭河神,歌舞祭典,喜庆非凡,大多都是为众神灵而唱的赞歌。   比如说对谷神的祭祀,今鄂湘黔边区的土家族跳“毛谷斯”祭祀舞,就是披上谷穗祭祀谷神,以祈祷丰收。这种风俗就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在上古时代,采集谷物小麦者,多为女人。每到夏秋之交,野谷小麦成熟之时,在开始采集之先,就要举行一次祭祀谷神的典礼,妇女们会把三枝谷穗或麦穗插在发髻上,载歌载舞。这与印第安人以玉米穗、高山族以粟穗、羌族以青稞穗、巴布亚人以木薯等戴在头上,在祭祀农神时载歌载舞的意义是一样的。   在广大的渭水源头,也就是整个陇上地区,谷神崇拜主要表现为燎疳驱邪或叫做烧春牛。 这是一种从上古巫术中流传演化至今的对谷神的民间祭祀活动,这种浓妆重彩登场的祝颂活动一般为春节的压轴戏,是在每年春节年就要过完时举行,各地风俗不一,有在正月十五举行的,也有在正月十八或正月二十三举行的。届时,你就会看到各家各户的门前燃起一堆篝火,整村的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着从这家的火堆跳过奔向那家的火堆。更为奇特的是脚腿麻利窜活的青壮年自不用说,就是耋耋老人,八、九十岁的小脚老太也都会颤巍巍地在儿孙的掺抚下从火堆上走上几个回合,干瘪无牙的嘴会笑得像快乐的城门洞。媳妇们会抱着胖乎乎的孩子们,分开他们肉嘟嘟的小腿在篝火前绕来绕去,恋爱中的小青年会牵着手像双飞的蝴蝶在火焰中翩舞,调皮的半大孩童,还会不时地给火堆中扔进几个炮仗,随着一声声脆响和大姑娘小媳妇们的惊叫声嘶喊声,一个又一个的村子就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之中了,那种快悦的氛围,会感染得病人愁容顿失,老人返老还童,笑语直冲九霄,欢声惊天动地。   之后的事情就是跑火把,跑火把则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急不可耐的小朋友们已经在自家门前院里把火把点得彤红,青壮年的男子们则手执火把准备攀上距村子最近的峰峦最高处,这是勇者与勇者的竟争,也是强者与强者的对抗,是以大地为赛场的全民登山大拼比,那个村子最先登上临近山峰的最高处,且由于人数多而显得火光格外的亮格外的明,就说明这个村子这一年就最红火,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无灾无病。这时若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山川和整个天宇都被点亮,烧得彤红彤红,星星点点的火把组成了千万条明亮的火龙,奔腾雀跃在山峦、川塬、河谷、村寨、院落和每一个人期盼的心中,这是心中最伟大的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围着火堆跳舞。而在火堆上跳来跳去,在红艳艳的火光映照下的每一个身姿,在我看来都优美如舞蹈。我有时常疑惑地问自己,这是不是原始舞蹈的显现呢?觋公举着羊皮鼓祭祀神祗时跳跃的动作不是和这很相像吗?   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在为神灵们唱赞歌,而“水陆法会”那就更是为众神而唱的赞歌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