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神祇的歌声

2020-10-17叙事散文野猪皮

一宗教产生的意义,是人们在现实斗争中失望,转而从精神领域寻找出路,以求摆脱绝望的处境。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就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但萨满教与三大教派不同,它是自发产生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没有始祖、教义,崇拜多种神灵,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

  宗教产生的意义,是人们在现实斗争中失望,转而从精神领域寻找出路,以求摆脱绝望的处境。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就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但萨满教与三大教派不同,它是自发产生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没有始祖、教义,崇拜多种神灵,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和动物人格化的想象,将自然属性神秘化。   萨满是女真语,而它与这一支古老民族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我手上有一本兴京人编撰的小册子,上面收录这样一则故事:
满族先民不懂农耕,一个叫乌龙贝子的人,率领部族由白山黑水向西南迁徙,辗转辽东平原,看见汉族刀耕火种,收获水稻、玉米和蔬菜,非常羡慕。他设法弄来粮食煮熟,果然比鱼和动物、野果蘑菇好吃得多。于是,乌龙贝子模仿异族,把种子撒在地里。很奇怪,他总是遇到各种灾害,乌龙贝子感到失望、不解,找伊散珠萨满帮忙。伊散珠萨满说,种粮食我不懂,请我的师傅巴克什萨满吧。   伊散珠萨满设祭坛,敲起手鼓、扭动腰铃,唱起祷词,请来巴克什大萨满。巴克什萨听完乌龙贝子的心愿,说,请掌管农事的神阿辉年锡吧。巴克什萨满亮开喉咙高唱,朝天叩拜。一会儿,阿辉年锡农神踏着洁白的云朵翩翩而来,留在部落教女真人种庄稼。
阿辉年锡农神教给女真人一整套的种植技术,女真人很快学会耕田。此外,阿辉年锡农神还教给他们很多农家习俗,譬如农历六月六“虫王节”,阿辉年锡农神叫乌龙贝子杀头猪,摆上椴树叶饽饽和菠萝叶饽饽,供奉虫王爷,求虫王爷开恩,不放虫子破坏辛勤的劳动成果。还有年三十晚“压帘子”、正月二十五“添仓”等等,围绕农时的节日和仪式。   阿辉年锡农神教会女真人许多事情,返回天上去了,女真人沿袭农神的规定,一代一代相传。
              二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仲夏,母亲上山采摘新鲜的菠萝叶子,洗净,抹玉米面,摊白菜馅,顺树叶形状合好,放铁锅里蒸熟,掀开锅盖,香气扑鼻。那是世间少有的美食,面皮金黄,碧绿的馅,乔木植物独特的清香,叫人百吃不厌。

  原始风味的食品美则美矣,青少年时期的我并不知道,菠萝叶子饽饽与萨满祭祀有关,只简单看作东北乡村的饮食习惯。因为阿辉年锡农神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淡忘,他订立的节日,渐渐淘汰的所剩无几。   “虫王节”、“添仓节”等被人格式化,年三十晚“压帘子”的风俗,大概与肚子嘴巴连带,断断续续保留到上世纪中晚期。那时候乡下尚未脱贫,穷怕了,过年的一切细枝末节都与钱粮挂钩。不成文的规矩“压帘子”,就成为三十晚不可忽视的重头戏。拿我们家来说,吃过晚饭,母亲刷干净锅,舀一瓢清水倒进去,放好“干粮”叉,铺秸秆帘子,剩饭剩菜搁在帘子上,最后盖好锅盖,整套程序才算结束。不要小看一瓢清水,它预示来年财运旺盛,如果忘记这项内容,来年的日子会过得紧巴巴。至于饭菜,隐喻粮食充足,全家人不挨饿。上述印象第二次土地改革前较深刻,之后,生活走向富裕,流传几千年的习俗再懒得年年演练。   生活好了,旱情却多了。老天爷闹情绪,动不动来场“掐脖旱”,庄稼窜高的节令硬生生滴雨不下。所以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村子里的大人孩子常念常新。其实,这句话源于阿辉年锡农神五月十三的求雨祭祀,说的是大旱到五月十三,就要向龙王爷求雨。这一天,人们敲锣打鼓,抬着猪、羊等祭品,聚集在龙王庙,举行隆重肃穆的祭祀活动。仪式主持者萨满且唱且舞,代黎民向神祇请愿。   求雨灵与不灵另当别论,但这一原始的祭神仪式,在环境恶化的今天生命力鲜活,反证了萨满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达了蒙昧社会和文明社会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及敬畏。而灾难和疾病产生的某种恐慌,也迫使他们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神。
              三
  村庄最深沉的细部,恰好是流沙般的时间埋没掉的东西。譬如一场黑夜盛筵,人与神祇参加的冒险游戏,透着几分诡异、不安、刺激、期待和恐惧——凡世的人无比虔诚地站立在狭小的房间,注视地中央衣着鲜艳的舞蹈者,她手中擎一面小扁鼓,另一只手拿鼓槌,鼓槌不停地击打鼓面,咚咚地声音,像要震裂人的心脏;她大幅度的扭腰胯,挪步,腰铃和脚铃哗哗作响;她嘴里念念有词,高一声,低一声,音高时如喝令,低音处如私语。旋即又放开嗓门,唱得声嘶力竭。   人们的思想完全被扼制,随着她的舞蹈飘忽,像在陌生的世界飞升、降落。檀香在香碗里燃烧,袅袅青烟敲开神灵之门,神灵听到殷切的召唤,腾云驾雾,破空而来,借舞者的身体发话,这时,舞者的腰铃响亮得近乎疯狂,她敕令在场人跪下,大人们纷纷曲膝,叩头。有个孩子站在人群后,瞪着好奇的眼睛逡巡神。她想看看无所不能的神是什么样子——大人说,孩子的眼睛干净,在深夜,会看见许多白天看不到的东西,包括神。   孩子始终没见到神的原貌,只见舞者捏着几根檀香,在红布上迅疾写画一串奇怪的字符,折叠好,放檀香上绕几绕,然后手拎符咒,围着炕上的病人转圈。病人脸色蜡黄,纹丝不动,任凭神如何呼喝,他也不予回应。于是,鼓声咚咚如骤雨,击打着山村的静夜,将浑厚的黑敲碎,将人们掷向无底深渊……   我想你猜到那个孩子是谁。是的,这是我的村庄史,幼年生活的片段。那时候村里有人生病,就请跳神的人驱邪除魔。他们认为,邪魔赶跑了,病人会痊愈。   跳神也有分工,大神多为女人,男二神充当大神的助手。她们来自附近村庄或外地。远来和尚会念经,村里人信奉,外地来的神,比家门口的灵验。村庄的神或远来的神,她们的唱词我已然记不清,但求乞祭祀的场面,每逢念起,便清晰的在眼前晃动。   我一直搞不懂,神为什么在灵与不灵中间摇摆,或许病人命不该绝,神特许他活下来,或许那人阳寿到限,神不可坏了规矩,权且叫他早早去,早早投胎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跳神的人本领不高,请来的神法力不够,没法子给病人施以援手,只好任其与死神搏斗。   再有一层,少不更事的我从未下细想跳神由何而来,为什么拥有普遍受众。当我知道跳神即萨满,已经二十世纪末,再欲回头寻找当年的大神,人已作古。身怀特殊技艺的她们没有传人——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视萨满为封建迷信的毒草,连根拔起,全力铲除。那高亢的调子、激越的节奏和扣人心弦的鼓声,远去云霄。
               四
  赫图阿拉北去十里,有一个村庄叫尼玛兰城。村子南面的土台,是努尔哈赤五叔祖的故址。五百年风沙雨雪侵蚀,故址夷为平地,成为张姓村民家的菜园。   那天,张家男主人带领我房前屋后的勘察,手指白菜地里的一口井说,井是努尔哈赤的五叔祖凿的,他家沿用七、八十年,从无干涸的迹象。他还说,父亲知道一点尼玛兰城的事,到他这一辈人,几乎一无所知。这是预料中的,我并不失望。中国研究清史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够格的清前史专家凤毛麟角。史料残缺不全,加之各种政治因素,及文化意识的淡漠、歧视,使清前史尘封已久,禁得起时间淘洗的终究少数。   再者,努尔哈赤的这位五叔祖,货真价实的一个平民,一生没干过什么大事,他安于现状,醉心于耕种、打猎和捕捞。论经济,不如长兄德世库富裕;论名声,不如弟弟觉昌安响亮,所以平民包朗阿没有深入挖掘的价值,做一个粗浅的了解足矣。   离开之前,张家的男主人请我进家小坐。他说,他母亲是满族。就这一句话,调动了我的情绪,我决定见见老人。   张家妈妈年近九旬,身体硬朗,但头脑不太清晰。我试图启发她回味一些旧日的痕迹,她瘪着嘴巴笑,讲得认真而零乱。我问她是否记得萨满,张家男主人一旁替母亲抢答:她年轻时做过呢。我眼睛一亮,迫不及待请她唱一段——我太想听到久违的原生态歌唱,期望她的苍老歌声,将我携入千峰万壑的长白山,滔滔滚滚的乌苏里江畔。原始部落的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赤脚舞蹈,人群中间,头插白色羽毛、身披彩色布条的萨满,裸露的手臂和小腿画满奇异的花纹,脸上涂着油彩,她的歌声从腹腔直拔云层,如同喷涌的火焰,焚烧人的灵魂。她向茫茫苍天发出呼告,求乞伟大的神保佑世间风调雨顺,救受难众生于水火,摆脱魔鬼的咒语……   老人在我的急切等待中,孩子般地忸怩几下,然后张开嘴。我下意识挺直身板,屏住呼吸,双眼不敢眨动——她说道,年头太久啦,忘了词。我颓然失望,又不甘心,让老人慢慢想一想。老人便做神思状,眼神放在我触及不到的地方。我沉默、忐忑不安,期许张家妈妈打开屏蔽已久的信息,驾驭魂魄在大地与宇宙中自由穿梭——几分钟后,老人摇摇头。我就知道,唱响在苍穹的,鬼魅、神秘、深沉、金属质地的歌声,我无缘再倾听。   无奈告别张家,老人像是亏欠地拉紧我的手,嘱咐再过家门进屋坐坐。我连声答应,忍不住眼中蓄泪。我不知道日后还来不来,来的时候,老人是否健在。如果她在,我还能寻觅到几千年前的蛛丝马迹,如果她不在,也许我听到的,是秋风吹落黄叶的萧杀。
               五
  萨满不只属于一个村庄,一个民族,它属于世界。在人类的幼儿期,萨满流行整个东亚地区,它甚至成为一种精神统治,让人如痴如狂。萨满究竟诞生哪里,今已无法查清。在中国最早传播萨满文化,源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东海女真乌布逊部落赫赫有名的女萨满乌里西奔,她统领了女真诸部,成为东海七百个村屯的女罕,她渴望光明与幸福,命人造了桦皮船沿江而下。寻求的过程艰辛、冒险,族人一个个被风浪吞噬,被疾病折磨致死,但她不放弃,鼓足勇气继续行程。追求注定失败,乌里西奔逝世后,部落人遵照遗嘱,将她葬在东海锡霍特山脉附近海滨的德烟山洞。   如果仅仅把乌里西奔追求光明看作神话,无疑寄托人们虚无缥缈的构想。但后来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境内的岩洞里,居然真的找到刻在洞壁的螺旋形记录文字,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供有力的证据。而这个故事的发源地——黑龙江的一个偏僻村庄,《乌里西奔》的悲壮史诗口口相传了数千年。这部长诗虽不能与荷马史诗的瑰丽并肩,论及年代内容,丝毫不逊色半分。可以说,《乌里西奔》称得上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的奋斗史,展现了满族祖先不屈不挠的性格。   特别应当注意,乌里西奔的第二身份——萨满。这说明,萨满作为一种文化招贴,在人类史上张悬了几千年。它象征人类从婴儿到蹒跚学步,青春期乃至成熟期的漫长过渡。窃以为,既然萨满是文化符号,就该和古老的傩戏、黄河岸边的黄河谣一样受到敬仰和尊重。它天生朴拙,草根,具有民族的、环境的背景特征。就像信天游不是兰花花,蒙古长调的低沉区别青藏高原的嘹亮一样。当然,萨满还涉及宗教信仰,众生的敬仰与膜拜,建立在生命源远流长的基础上。   古老文明即坚硬又脆弱,它有发达的根系,却没有合适的土壤,萨满伴随满族一路走来,在现代文明的围攻下怦然跌倒。手鼓腰铃陷入泥沼,神鞭头饰化为灰烬。萨满像一只怪兽,要么讳莫如深,要么鄙夷歧视。却忽视了它为什么曾经渗透世界的各个角落。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穆罕默德、耶稣、庄子和老子。萨满,乃原始人类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后花园。按一位学者的话说,萨满是民俗文化的精髓部分。我斗胆归结:割除它,等于割掉中华文化的一块肉。   前两年,在赫图阿拉的民俗馆,看见陈列柜里的萨满神器和服饰,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村庄祛病降魔的情景,张家妈妈失语的歌唱,便想到有人的断言——中国大地,再找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萨满了。它的生命力终究有限,从远古跋涉到今天,走得心衰力竭,最后一声呼喝,成为遥远的绝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