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不情愿的出殡

2020-09-30抒情散文堂珂

文/堂珂1、给大姑出殡大姑去世了。大老远的,还给信干吗?姐姐撇撇嘴,翻翻眼皮,满脸的不高兴。就是,这么多年不来往了,见了面说不定都不认识了,何况处得也不好——那年我和咱娘在十三里割麦子,眼看就要下雨了,还剩下一大片没割,大抓、小抓帮大爷、
文/堂珂

  1、给大姑出殡
  大姑去世了。
  大老远的,还给信干吗?姐姐撇撇嘴,翻翻眼皮,满脸的不高兴。
  就是,这么多年不来往了,见了面说不定都不认识了,何况处得也不好——那年我和咱娘在十三里割麦子,眼看就要下雨了,还剩下一大片没割,大抓、小抓帮大爷、二爷、四叔三家子割完了,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回了家,连个忙都不帮,你说这算什么亲戚?现在人没了,想要面子了,倒想起这些亲戚来了,去什么去!妹妹一肚子的怨气好像山洪滚滚。
  大抓、小抓是大姑的两个儿子。因为大姑的村子地少,一到农忙季节,她的两个儿子就会来帮叔伯们的忙,而对我家的困难,不知是他们自己视而不见,还是受了大姑、叔伯们的挑唆,总是不问不帮,好像根本就没有我们家这个亲戚一样——我家跟大姑家由此有了隔阂。可是他们一遇到棘手的事,就跑到县城里找父亲帮忙。比如找父亲托熟人买自行车(那时自行车要凭票供应,一般人即便有钱也买不到),比如结婚不够条件,让父亲到民政上找熟人疏通关系——父亲脾气好,不用说亲戚,就是交情一般的人,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总是有求必应。他们去时大多空着手,所以父亲是既出力,又出钱,但从无怨言。母亲听说了,就气得肚子鼓鼓的,好长时间不给父亲好脸子看。后来父亲就关紧了嘴巴,再也不在母亲面前提及这些事,还千嘱咐万叮咛,要他们说,事是找别人办的。
  其实母亲对大姑有怨恨在先——母亲刚结婚那阵子,大姑还没有出嫁,奶奶也不知是哪根筋出了问题,看母亲哪里都不顺眼,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找母亲的碴儿。而大姑呢,则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在一旁指手画脚,添油加醋,甚至落井下石,这才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结。至于大姑的两个儿子不帮我们,我猜可能是受了大姑暗示的影响吧。
  妹妹说得很有道理,什么叫亲朋好友?除了逢年过节时礼节性的走动外,更重要的是有难同当,在对方困难时伸出手拉一把,这才叫好兄弟。有一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是说再亲的亲戚多年不来往,不走动,也就生疏了,还不如邻居和同事——谁家老公不在家,水管突然漏水了,电猛然间断了;谁家两口子碰巧都有事,孩子没人管了;做饭时才发现葱花姜没了——说一声,小小的麻烦总能化解,正所谓“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天长日久,交情胜过手足之情。
  不过,怨归怨,说归说,对于迎亲出嫁生老病死这档子事,大凡知道了,极少有不去的。就算之前有些所谓的恩恩怨怨,人死了,也就一笔勾销了——和死人计较,没肚量,让人笑话。
  过去这么多年了,想必母亲心中的怨恨也该烟消云散了吧?
  说真的,我不想去。不是因为记恨。临近年关,忙得要命。更主要的,是去大姑父家的路不好走——如果坐公共汽车去,到我的老家老峒峪村下了车,还要步行八里山路;如果找辆车,山路崎岖难行,司机一般都不愿去,怕磨坏了车胎,怕山上突然滚下的石头。当我小声嘟囔着表达出这两层意思时,母亲狠狠地剜了我一眼:这个忙那个忙,都没空,我不忙,我有空,我自己走着去。
  父亲见母亲生气了,赶紧站出来做和事佬:我跟小红说说,让她的车送你去吧,实在抽不出身,就不住下吃午饭了,付了人情钱就回来——小红是妹妹的小名。
  我知道父母在意的,是人情簿上的那个名字,那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老人尤其重视这个。
  罢罢罢,为了父母的脸面,我只好厚着脸皮跟领导请假。
  大姑父一家人见我来了,显得很高兴,这个问父母的身体好不好,那个问孩子多大了,学习怎么样,对象在哪个单位工作,一个月挣多少钱------听着肃穆氛围中的这一句句简单的问候,一股久违了的亲切和温暖涌上心头,料峭春寒和心底些许的芥蒂一并化作轻烟悄悄溜走了。也许他们曾经为当年的事后悔过,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当年的所作所为,给一个女人和她的孩子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现在这些都已不重要。当我跪在大姑的灵前,当纸钱燃起,哭声响起,我只是感到了对死的敬畏——活着的,要好好珍惜——生命,友谊,亲情。

  3、那天母亲打来电话,说你大爷老(去世)了,你去不去?
  我家跟两个大爷和四叔一直处得不好。一开始是分家弄得母亲起了怨恨——当时大爷二爷都已成家,有了各自的房子,爷爷奶奶四叔大姑二姑连同父母住在三间低矮的土房里。奶奶说,这么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不方便,要分家。可是没有现成的房子,母亲住哪里呢?奶奶说,前河沿咱家不是有块菜地么,分给你们了,老大老二每人拿八十块钱,帮着把房子盖起来。让人气愤的是,两位前辈不但一分钱没掏,还跟父亲讲条件,要每人给买一双解放牌球鞋,才肯帮着去西山推石头,帮着出工盖房子。父亲沉着脸买回来三双球鞋。母亲那个气呀——三间屋的地方因为钱不凑手,只盖了两间,院墙都没垒,用玉米秸草草扎了一圈篱笆了事。(此事在我的另一篇散文《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里有详细的描述)
  父亲一直在县城里工作,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们兄妹四个,日子过得又紧巴又辛苦。因为劳力少,当年挣工分的时候,要往生产队里交钱,才能吃到平均数,分到应得的口粮,否则只能挨饿。母亲说有次队里分粮食,姐姐听见喇叭叫就拿着袋子往场里跑,挨着号了却被告知我家不但分不到粮食,还要倒找。母亲红着眼圈拽着姐姐往回走,姐姐一边扭头瞅着麦场中间小山一样的谷子堆——阳光下,黄澄澄的谷堆犹如一个巨大的金元宝,发射出诱人的金光,一边哭哭啼啼——母亲说,一想起那个场景就心酸。后来土地承包,推小车送粪,犁地,刨地瓜,切地瓜干,割谷子、割小麦,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个人操劳,真的是苦不堪言——母亲现在一身的病就是那时落下的。实在忙不过来了,母亲就捎信让舅舅们来帮忙。可是我的两个亲大爷,一个亲叔叔,这些身强力壮的男爷们,干完了自己地里的活,不但不帮忙,还在一旁指手画脚,看笑话,叫谁谁不生气呢。
  当母亲眼泪汪汪地说起这些,我问:“他们怎么能这样呢?都是亲兄弟,一家人呀。”
  还不是嫉妒我们,嫌我们家过得比他们好。你爸在城里,别人过年买不到猪头,你爸能分到半个;别人搞不到布票,你爸能搞到一点;别人买不到煤,你爸每年都能分几麻包,单位的大汽车免费送到家;别人吃不到点心,你爸每次回家都能捎点来让你们解解馋虫。可是这些他们的孩子也沾了光的。
  再后来是为了养爷爷奶奶,吵了几次架,此后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
  那天,跟同事陆老师谈起这件事,他说:跟我家情况差不多。只是略有不同的是,后来我大娘信了佛教,可能是良心发现吧,也可能是她两个儿子很争气,一个在国税局当了科长,一个在政府当了公务员,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自觉脸面有光,比我家强了,这几年才像亲戚一样正常走动了。
  随着时间的流失和观念的转变,人世间的恩恩怨怨会越来越淡的吧。
  大娘不能生育,直到五十多岁了,才抱养了一个小女孩。前几年女孩想到城里干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爷大娘不好意思来找父亲,就让孩子自己找上门来。母亲跟妹妹商量,想让她在妹妹的饭店里当收银员。一开始妹妹接受不了,说当年他们一家人看咱的笑话,一点忙都不帮,现在倒求上门来了,怎么好意思呢?母亲耐心地做妹妹的思想工作,说都是大人的事,不管人家孩子的事。妹妹才勉强答应。
  四叔的儿子上海,前几年工厂效益不好,歇长假,找不到活干,哭丧着脸来找父亲。父亲跟妹妹商量,让他到妹妹的手机店里干,别人工资都是一个月六百,给他八百。
  尽管说起早些年那些伤心事来,母亲有时恨得牙跟痒痒,有时禁不住满眼泪花,但在心里,还是原谅了他们——冤冤相报何时了?何况并没有什么化不开的深仇大恨,只是一些鸡毛蒜皮摆不到桌面上的糗事。
  想起四叔,从前几年搬到城里他儿子家里来住以后,不是每年都来看望他的哥哥——我的爸爸嘛。千帆过尽,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人心底里沉睡的那份亲情,终究是会复苏的。人终究是讲感情的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换,这几年对大爷、二爷、四叔的记恨也越来越淡了,偶尔谈起,也只是发些轻微的感叹而已。尽管口头上已经宽恕了他们,现在一下子扯到这事,心里头还是有一丝丝的不情愿。世间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很多。有的是因为权力的压迫。有的是碍于情面。而姐姐妹妹心中的不情愿,则是对叔伯们的记恨——忌恨当年他们的幸灾乐祸,忌恨他们的无情无义。可是,忌恨又管什么用呢?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计较徒劳无益,只能徒增悲伤。何况现在人都已经死了,还计较什么呢?一切都应该冰释前嫌,烟消云散了!
整个出殡的过程,我的神情镇静,行动自然,滑落的眼泪是真实的,流露出的悲伤也是真实的。一个跟死人计较的人,没劲透顶。
  出殡时,这种真诚的神态同样出现在父亲脸上。他今年七十多岁了,过不了十年二十年,他也会到天国去报到,跟他的大哥见面的。相信在天国他们一定能冰释前嫌,和睦相处的。只是母亲的心里还是有些疙疙瘩瘩,这从她的语言和神情上都可以看出来——我很理解母亲,一个深深的疤痕是很难了无痕迹的,何况还是喜欢斤斤计较的女人呢。
  在西山南山坡的墓地里,在稀疏的树林里,我看到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坟头。里边埋葬着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对于死亡,我一直有种感觉——总觉得他们并没有死,只是从一个村子迁徙到另外一个村子而已。我们只是看不到他们的身体,他们的魂魄依旧在这个向阳的山坡上活动,沐浴着阳光,享受着雨露,感受着绿荫,谛听着悦耳的鸟叫和潺潺的流水。
  希望他们在阴间能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堂珂 于 2009-3-19 19:0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