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静若处子上新街

2020-09-24叙事散文李华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07 编辑

静若处子上新街李华新对于一条街的记忆,如果是和你上小学的记忆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条街的一切就会立马生动鲜活起来。比如,这上新街,上新街是一条由南而北的一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07 编辑 <br /><br />静若处子上新街

李华新


对于一条街的记忆,如果是和你上小学的记忆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条街的一切就会立马生动鲜活起来。比如,这上新街,上新街是一条由南而北的一条街,街道不长,确是很幽静的。因为这条街基本上就是半边街,它南边接文化西路,北边接饮虎池前街,在街中心过去是粮店,由这里往西是徐家花园,往东与南新街、棋盘街相接。而山东剧院、省歌舞团,就在这条街道西边不远,往东是齐鲁大学。

这条街并不长,却是是从城里出来直接到南部山区的一条街。因为从这条街往南过青年桥,就是到南郊的路了。

这条街上的南头、有两个高台子大门,很显眼。实在说,我对济南街巷的感觉,就是从这里以及周围的徐家花园、西青龙街、南新街、饮虎池街、大小板桥、花墙子街等街巷联系在一起的。至于为什么是说的是上新街,这倒是因为上新街上有所小学,叫做上新街小学,我的小学就是在这里上的,因而记忆特别深,因为你全部儿时的记忆,少年甚至是成年之后的记忆,全部是在这条街上开始的,而且你的启蒙受学,也是在这条街上开始的,那么关于这条街上的全部的记忆,甚至是关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城市的记忆,也就是在这里。

至于说到它静若处子,是因为这条街上是比较安静的,也是因为这条街上的住户是比较少的,尤其是自街的南头一直到这条街的粮店这里,路的西边几乎都是山东省博物馆的外墙,那墙足有五六米高,街的东边在道路上住的人家几乎没有,有的话,也是要继续往里的街巷,当时的上新街小学的大门是开在北边的。沿街也是学校的教室外窗。所以这街给人的感觉就是静。

外人似乎觉得,现在南新街比上新街有名气,实际上这两条街大体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与在圩子墙上有一个离这两条街不远的“新建门”有关。原来在济南的旧日城墙外面,还有一条濠沟、里面是一道圩子墙。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济南的圩子墙上有7处城门,后来在清光绪三十年间(1904年)济南开埠后,又新开了4处城门,分别是普利门、麟祥门、新建门和中山门。也就是说,南新街、上新街的命名,为别都是和新建门有关。

只是,南新街因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老舍先生的旧居而让人记得,其实在南新街的南口,原来山东的一位绘画大师黑白龙先生就住在那里,而我也经常到那个院子去,和她的闺女也很熟,期间也经常见到黑先生,不过只是笑笑点点头招呼而已,那时知道他画画,却不知道名气这么大。而黑先生与常去的刘家很是熟悉。那黑先生与刘爷爷是老相识。手里也有不少黑先生的字画。不过那时我不知道索要。

不过,上新街之所以有些名气,还是因为这条街和山东的历史有着深深的关联,上新街的82号(原来的甲三号),在1935年5月至同年,这里还是原来的中共山东省委地下工作办公处,当年的省委书记黎玉曾经在此居住,并在这里结识了房子的主人张金铎,进而认识了张的朋友武中奇(他号称是红军书法家)三兄弟,后来在1936年,又搬到了武家居住的曹家巷。不过现在即使是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知道这事的也不多了。不过回忆这事,也是足以相见,这条街上还是比较背静的。因而当时的省委机关才会选在这里。

那时,山东的另外一位画家关天相先生,就住在道院的北门,那时挺落魄,有时在粮店也时常见到。而更多的时候,是在这条街的南口,上来上坡之后,会见到一些名人常常在这里走过,比如,人们所说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先生、还有宋玉庆等人,也时常是走着去南新街的山东省京剧团去上班。或是到与这条街毗邻的山东剧院去彩排,或是演出。

不仅如此,也许,是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博物馆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度过的,而那个时候正值文革时期,那个院子是轻易不会开门接纳游客的。居住在它的对门,有时候下象棋,就到它门前的高台子上去“厮杀”。后来我的孩子出生之后,看孩子时,一动脚自认而然就走到里面去了。就是现在被人传得挺神秘的明代的大木船,也不过是在东侧的厢房里。时常见到也没有生出什么神秘来。

不过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这条街上因为北头和西青龙街相连,那里多是回族居住,因此在这条街上往往会有汉族回族杂居的现象,只是大家居住一院,还是比较和睦的。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每每在回族的一些节日,那是兴送油香的。而且往往是整整的一个,据说只有是关系不错的,才会有这样的礼遇。

我对这条街的感觉,其实也是基于一个在毛巾厂搞报道的人,那是他不过三十来岁,听说他经常给报社写稿子、照照片,在报上经常见到他的名字,有时见到他从街上走过,就到街中段的厂子宿舍去。那时就感到这人真是不简单。不过那时对于什么新闻报道。记者这一行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想来这这条街,还是有些有些文气聚集。另外传统的文化也在街巷深处。比如,有一位住在景园的一位针灸师,就是很有些名气,而且有些传说,是说他的技术如何了得。只是后来,我也学了针灸,也经常到一些人针灸,便不再有那种神秘感觉了。

不过值得说道的是,关于家对门的博物馆,也就是过去的济南道院,这是一个宫殿和庙宇混和式的庞大建筑群,进得原来立刻既可以体会到宁静幽深。富丽堂皇的感觉。而作为博物馆是拥有文化神圣感的,因而静谧则是必须的。

不过那个现在被称作是什么“一”字形的庑殿顶影壁墙,以及用黄绿琉璃构件的话会图案,显示了些许皇家气氛。不过那时,不是现在说的这么神乎,而是那时在它的外墙,就是一个道院和上坡形成的一个空闲地,就是这个不大的地方,街道上也是作为一个特殊地带进行绿化带整治的,而且建造形式也是颇有心计的,有那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而那些海棠花、迎春花什么的,在那时也是摇曳出几多春光几抹秋色的。

而我至今忘不了的是,那时孩子小,有时中午回家哄孩子睡觉,我的拿手的招数,就是抱着孩子到那个花园去,因为那儿有树阴也有太阳地,抱着孩子一晃悠,过不了多久孩子就睡着了。不过那个地方,按照孩子的老奶奶的叫法是放羊坑,因为过去在没有整治的时候,从北头来的羊群会到这里来,有时从南边放牧回来,也是到这里来落脚。故有此话。

一条街巷的文化气息是自内而生发的,就如这街,静谧自有它的文化积淀。自有它的文化含量地浸润和蔓延。


(济南李华新)二○○九年八月二日星期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