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块二与二块七

2020-09-24抒情散文苏忠伟
一块二与二块七,这两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数字,与我的联系十分密切,伴我完成了学生生活。读小学时,每个学期的学杂费是一块二角钱,中学时每学期的学杂费是二块七角钱。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下午,父亲送到村里的小学校里读书。我背着一
一块二与二块七,这两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数字,与我的联系十分密切,伴我完成了学生生活。

读小学时,每个学期的学杂费是一块二角钱,中学时每学期的学杂费是二块七角钱。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下午,父亲送到村里的小学校里读书。我背着一个蓝色的四领布包,里面装着两本作业本和一支铅笔,这便是入学时的所有用品了,交学杂费时,交了一元二角钱。没有课本,老师叫同学们向上年级的学生借用,借不到课本的,就只有与同桌或领桌的同学看,我就是没有课本用的学生之一。到了三年级,才有了梦寐以求的课本。一年级的课本费是七到八角,二年级的五至六角,到了四五年级,就降到了三四角钱了。一天上四节课,从早饭后开始上课,早上要帮家里干活。孩子们前半天在学校里读书,放学后就帮父母干活:砍柴、放猪、找猪食是我们必干的农活,到三四年级时,很多学生已经是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了。那时的作业不多,语文作业中的背诵课文是在放学前完成的,算术和常识、政治作业则是回家后在夜里做,没有电的时候,就点煤油灯,有时连煤油也用不上了,只好在火塘边就着火光做作业。

挖药是我维持上小学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就上苍山挖药,将挖回家的药材晒干后,街天拿到县城卖了,用得到的钱买一些学习用品。虽说是读书,但多数时间是干农活,读书已经成了“副业”。有一个冬天的星期六早上,鸡叫头遍我就到一个叫“黄鼠狼箐”的山箐里背柴,一连背回了三背柴后,才赶到学校上早课。学校里有一棵根部有水桶粗的火把花树,每逢学生毕业的时候,火把花盛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学生,又迎来一批又一批入学新生。

那时的学生,虽然学习条件差,但人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不错,三年级时,我就能记录劳动工分了,并成为班上和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我们常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劳动,马车将粪拉到田边,堆放在车路上,秧田放水后,每年的下水粪就是由学生背运完的,队里指定一个副队长带领、指挥学生干活,这个副队长不识字,被孩子们称为“娃娃队长”和“学生队长”。学生娃娃贪玩,干活途中歇乏时,我们打纸牌,队长倒头就睡觉,醒来后见太阳不高了,等得不耐烦了,说:怕去干活得喽?嘴快的人总是说:再打一牌。长又倒头睡下,到太阳落山时,孩子们就说:怕收工得啰?队长再次醒来,一看天上的太阳已经下山了,也就说:收工算喽!于是我们就高兴地奔走在返家的路上。一路上有说有笑,一直回到村子里,似乎一天的劳累也被忘掉了。

当时的小学是五年制,执行的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上学前,我们还是文盲,是没有文化的,入学读书后,有了一点儿文化,到了四五年级,能参加生产队的农活,是个劳者了。和大人一起干农活时,虽然在熟练程度和耐力上还赶不上大人,但人们也对我们刮目相看了。那时的农民,不识字的还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之人,哪怕是当农民,识字总比不识字好啊。

五年的小学读书学习生活,就在半农半读的艰苦条件下结束了,在火把花开得鲜艳的季节,我告别了小学校。升学考试在邻村的马厂小学举行。教毕业班的杨老师带着三十二个学生到新学校里参加升初中考试。考试用两天时间,母亲给我做了一个麦面粑粑,这就是早饭。早上的试考完,同学们相约到水塘埂上坐下吃早饭,明媚的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嫩绿的荷叶在水面上显得格外精神,鲜艳的荷花开得鲜红圣洁,这大抵便是我后来读到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描写的景致了。这是我初次见到荷花,看着嫩绿的荷叶和艳丽的荷花,吃着母亲做的食物,心里兴奋又激动,感觉到这天吃的早饭特别香和格外爽口。一个多月后,升学考试成绩揭晓:我得了全县第七名、全公社第二名、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同年九月,收到入学通知书,进入漾濞中学读初中。

这是文革后恢复初中招生考试的第一班,有五十个学生,来自各小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读初中后,条件比小学好多了,读书从副业变成主业,但伙食问题又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从进学校那天的晚饭开始,就感到吃不饱。吃的饭先是麦面疙瘩饭、包谷饭、苦荞面疙瘩饭,学杂费是二块七角钱,伙食费则是一个星回家凑一次。到县城读书要比在村里上小学费钱多了,为了解决经济来源,每个星期都回家,目的是帮助家里干农活。除继续上山挖药外,还到苍山上砍篾子,一到星期天和寒署假,不论是下雨或下雪,总是阻挡不了我们上山的行动。

那时往返学校,只是用双脚走,先走山路,再到公路。每个星期天下午,成群结队的同学走在从家乡到学校的山路上。从马厂到县城的路是弹石路,很耐走。学校里吃的洋芋是不削皮的,吃完洋芋汤后碗底上会有一层泥沙。冬瓜和茄子汤几乎看不到油,淡而无味,几次过后,就会让人吃怕,这就是我现在都不爱吃冬瓜和茄子汤的原因。生活太差营养不良,还在初中时,我就发过黑晕。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后,我在操场边一头栽倒下去,好在还没有跌伤。中学生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很好,但迫于家庭经济条件,满足不了填饱肚子的最低生活要求,早点吃一个镘头,早晚饭吃四两饭。随着身体的一天天长大,饭量也随之增大,想多吃一口饭的欲望是越来越强烈了,但就是这个在现在的人看来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愿望,那时就是做不到。人们常说:“一顿不饱,十顿不足”。经历过长期饥饿的人,即使到了能吃饱的年代,胃中总有一种不能消失的饥饿感。

到了高中,因为遇上家里盖房子,我承担了上山砍木料的劳动,使学习生活变得更艰苦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早上六点钟就起来跑步,跑到公路上的加油站,返回后再做广播体操,还一年四季坚持下漾濞江游泳。由于重视体育和劳动锻炼,我虽然在饥饿中长大,但身体不但没有被拖垮,到高中毕业时,还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在计划经济时代,物价多年不变,火柴一直是卖两分钱一盒,食盐长期卖一角四分一斤。小学每学期的学杂费一块二角钱,中学六年,每学期的学杂费一直是二块七角钱。如今,一块二或二块七角钱,不能买到什么东西,甚至掉在路上也不会有人捡。但在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我永远记得这两个数字,记得学生时代艰苦的学习生活。

二00二年十一月三日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