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春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之根(之一)

2020-09-24叙事散文李华新

春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之根(之一)保卫春节宣言之后的春节李华新2007年的春节,来自河南的高有鹏教授提出《保卫春节宣言》之后,2008的春节,人们应该如何过,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春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并非是你提出保卫,就可以
春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之根(之一)
保卫春节宣言之后的春节

李华新

2007年的春节,来自河南的高有鹏教授提出《保卫春节宣言》之后,2008的春节,人们应该如何过,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春节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并非是你提出保卫,就可以保卫的,因为春节是人们的心灵,重新回到故乡的一个日子,因此春节的感觉,不仅只是人们重新回到传统,也不是简单的再重复那些带有明显文化糟粕的东西。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的高有鹏对于保卫春节宣言中都提到了那些问题:
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
我们会过年吗?
我们到哪里过年?
我们还会磕头、作揖吗?

春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之根。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是我们已经感到多少是有些尴尬的问题,因为对于春节的味道,现在已经是越来越淡,年味在城市几乎只是一种表象,假如没有一场央视的春晚,过年的气氛就会大大打折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我们既往太多的解读过于从表象上来进行,很难深入到文明形态的层面。笔者以为,是因为现在的时代已经从农耕文化到工业文明的过渡中,人们似乎是感到了原来我们的现代生活是光怪陆离的生活。人们自以为是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但是想不到在人们居住在水泥森林中生活的时候,我们好像是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一种精神的凄凉,那就是我们对精神家园淡忘和失去,并没有因为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使得我们的心灵世界更加坚强,反倒是变得更加的脆弱。更加迷失了自己。即使是住在经过装修的房间里,即使是在城市的高楼上,用很多的具有过去村庄的田园风光进行装饰,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我们的心灵一直在漂泊。

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文化之根,没有因为我们的城市文明的建造和享受,而使得精神的家园更加丰厚,反而是好像生活的越是现代化,这样的一种疏离感越是强烈。我们需要的来自土地的那种最沉甸甸的感觉,被日益的淡忘,被日益的削减,只是剩下物欲的一种满足,而乡野的气息确实是淡了再淡,直至我们仅仅是凭借一种记忆来重温春节的感觉和气氛。

而我们的孩子却是对故乡已经不再具有记忆,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故乡,没有了老家。因为,家对于现在的孩子就是现在居住的小区和宿舍的大院。就是自己的那个封闭的单元房。

在这样的语境下,关于春节的记忆,是单调的,单调到只是一场春晚的热闹和越来越光怪陆离的场景和更多的灯光和灯饰的装扮,于是关于春节的记忆一再进入复制的误区。

于是,我们的质疑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民族的历史,为什么那么容易被遗忘,我们的文化传承怎样才可以穿越时空,使得那些久远的记忆,再度进入我们的脑海,并且依旧具有鲜活的感觉,并且使我们为之继续陶醉呢?!

当关于保卫春节的舆论再造的时候,春节的感觉,除了传统的程式和仪礼越来越少之后,人们对于春节的民俗,变得只是成为一种欣赏,或是只是一种具有表演节目性质的程式时,或许真正进入到关于春节的文明层面的解读时,我们才会感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传统和习俗是这样的引人入胜,是这样的具有文明史的魅力。

春节就是行老礼的时候,这些老礼或是老的习俗习惯,这往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民族文化共同拥有的文化心理,并且是一种文化同化的认同和感觉。而这样的一种文化认同,是在不排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以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宽容心态进行的,民族的认同感和同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物质基础,是源于同是农耕民族的特性决定的,又因为中国的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民族的强烈包容性,使得这样的一种文化习俗,持久又具有很强的韧性,再加上历史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使得一种文化传统和习俗,不断蔓延和延续,春节便在千百年的生活民俗史中,成了一个所有华夏民族共同的节日。

也就是说,在它所具有的文化认同感的时候,它其实也是作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此外,在这个节日之下不同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说明了同种有异的文化包容。而共同的节日,现在是以国家的名义用进行放假的方式庆祝,于是春节就是国家礼仪形式的一种体现,便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大主题;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它还有自己的作为一个民族的节日,他们也是在以自己民族独有的方式来庆祝。这就是文化的包容性中的一个显著的特色。从国家的概念上来说,春节的保卫,就不仅只是对汉民族文化习俗的庆祝方式那样能够简单,因为其春节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节日庆典。

春节的民族认同感和文明之根,就是这样的一种不需要文字记载和书面方式阅读的文化感觉,它成为一种节日礼仪的必须的和一定要遵守的规矩,可以不去寻根问源,可以不去寻找它的出处如何,但是你必须要遵守,没有人去强制你必须这样做。但是,你确实是必须要这样做。因为春节已经是一个文化的内容,那些具体的礼仪或是程序,就是一定要遵循的步骤和规矩。

因为全国都是这样去做,人们都是这样的去做。该扫除的时候扫除,该祭祖的时候祭祖,该进入蒸馒头或是蒸年糕的日子的时候,就是要做这一切。等等,等等。为什么,这是不需要回答的,回答这些的可以是民俗的专家,可以是文史专家来解答的任务。但是,民众约定俗成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的共同点执手,问者,会得到或是无法得到答案,也必须这样去做。

自然里面也有一些忌讳,一些禳解的办法。因为这些许多的禁忌、忌讳,使得春节的礼仪,更加精粹和精致。

之所以对于春节的文化习俗进行分析,那是因为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先是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中的习惯,然后成为代代承袭的传统,使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俗符号,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流行是一种以偏离习俗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习俗本身。习俗的特征,就在于它往往以礼节或共同行为模式的形态,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日常生活行为的普遍形式。它的普遍性,使习俗更多地表现出行为模式的社会性和大众性。”(《流行文化与社会学》高宣扬著)既然流行文化是一种日程的生活形态,那么,作为一种具有寻常化意义的一种文化,而使得春节作为一个所有节日的最高集结的文化节日礼节形式,文化的流行在当时也是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的,因为如果是不被社会和官方同时认可,那么它的长久存在和延续到生命力,就会衰减以至于消失。于是我们在对年节文化进行梳理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在当年流行的文化方式和溶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式,在经过历史时间的积淀之后,它渐渐的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种不问贫富,不论贵贱的文化形式,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之后,那就是一种礼仪仪式必须遵守的仪式。成为一种礼仪制度。而维系这一切的则是对于精神家园的建造和回忆,成为一种节日文化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清晰或是淡漠,就是你对文化传统的认可程度。你失去了这种记忆,或是淡漠了它,那就是你对于精神家园的疏离,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心灵,只能是没有终点的漂泊,就会渐渐失去文化的根基。

而且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将会失去故乡的“机遇”会更多,就像现在居住在城市的80后的一代,对于故乡,这个概念的丢失也是自然的,因为已经不再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会是不断在减少。于是寻根迟早要成为这代年轻人心理慰寄的所在,只是现在还没有感触罢了。因为,现代人的没有故乡,是他无法走出自己精神世界一个迷惘的视野。也因此使得故乡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成为人们意识中一块必须保留的净土。

来自于坚的一席见解说得不错:
现代人创造了现代化,但是它无法创造故乡和春节,人们前往现代化的新世界,心却存放在故乡,春节,心灵的故乡,春节是时间和传统的产物,他说春节是在自然而然的在“道法自然”中生长起来的。因为中国是一颗有五千年历史的心,只有故乡,才可以容纳,只有春节可以呈现激活。春节回到故乡,就像教徒经过千辛万苦前去朝圣圣地以安心。

在这个基础上,春节的亲情就是不断地被发酵和置放的。从家庭的意义上,这是一个亲情团聚的最高形式,因为亲人的团聚不仅只是喝酒吃肉,其中还有的就是亲情重新的激活和对家族的认可。以免使得这种亲情生疏。而对于邻居、对于街坊,对于朋友,因为春假的缘故,他说可以消解一年中的不快或是误解的最好时机。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这样,你春节都不上门,那么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你是否上门,就不再重要了。所以说,春节是中国人的一种节日的智慧,是一种能够用于沟通心灵的契机。
(待续)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0-1-19 17:2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