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外公的故事

2020-09-24叙事散文陈旭东
在福清工作的我接到妻子的电话,说今天是外公79岁大寿,大家都到外婆家吃晚饭,按乡下的习俗80岁寿辰要放在79岁这天祝寿,妻子不停的发来短信告诉我在外婆家一家人聚餐的热闹情景,今天到外婆家来的没有外姓亲戚,就是七个儿女自发组织的一顿祝寿晚餐,
在福清工作的我接到妻子的电话,说今天是外公79岁大寿,大家都到外婆家吃晚饭,按乡下的习俗80岁寿辰要放在79岁这天祝寿,妻子不停的发来短信告诉我在外婆家一家人聚餐的热闹情景,今天到外婆家来的没有外姓亲戚,就是七个儿女自发组织的一顿祝寿晚餐,外公、外公今年算是正式退休了,在农村80岁的老人停止劳动不是件稀罕事,安享晚年的保障就是儿女的一片孝心。由三个儿子每年出600元钱生活费,原有的两亩多地也由三个儿子分摊负责了,79岁的外公腰已经弯得象张一张弓,外婆更是多病缠身,两个老人再也没有体力侍弄那赖以生存的几亩地了,前几年我常开玩笑的给外公讲,说他们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而现在劳动是止了可生命又能有几载了呢?就在他们吃晚饭的时候,外公正生病躺在床上,村医生刚来打过退烧针,这些日子外公身体日况渐下,几个儿女一商量才操办了这次祝寿,一方便是庆贺外公的生日,另一方面是想给外公冲冲喜,想用传统的方法驱走病魔,我不知道这方法有没有效果,但还是殷切的希望外公能硬朗起来再安享几年休闲的日子。记得六十岁的外公还能把百十来斤重的一担砖头从一里路外的小窑挑回家,脸不更色气不喘。但这几年回家发现外公、外婆一年不如一年了,有时想想关爱过我的人没几个,还来得及尽孝道呢,却发现自己都已老了,而爱我的人却更要离我而去了。
一年回不了几趟家的我,每次回家都会去外婆家看看,外婆家与我家仅隔着一垄地,在我家的楼上就能看到外婆家的茅草屋,也是村里唯一的一座茅草屋,从外婆家截止用茅草盖屋不漏雨的手艺从此恐怕要失传了,茅草屋冬暖夏凉,但这并不是我喜欢去外婆家的原因,从小在外婆家的童年时光让我觉得这就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出生之地是黄海边的一个小村庄,如今那个地方现在已是一户人家的螃蟹池,于是我总觉得失去了点什么,而这失去的东西恰恰能在外婆家找到,从记忆中就觉得外婆家一直是这个样子,虽然现在觉得门有点低,我一米八几的个子头得低着头才能钻进去,门沿上是外公的一幅毛笔字的横联“当心碰头”,外公在家境好的时候上过一年的私塾,虽然只上过一年级的外公确能背得出《三字经》和《千字文》,写得一手毛笔字,打得一手熟练的算盘。细细地看外公家的墙上被外公信手涂鸦的诗词警句比比皆是,灶台的风箱上书“孔明借东风,周瑜用火攻”,明间的白灰墙上用工整的楷书“室壁何需大,花香不在多”还有为胆小的外婆壮胆的,写在杉木梁上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及“黄艾草是旗,青菖蒲是剑”的门符……小小的茅草屋和屋里的毛笔砚台从我很小就被它们深深吸引了,每当过春节时周围邻居总喜欢来讨个春联,外公写的春联是根据张贴在不同的地方写的不同的内容,比起集镇上买的要生动得多,猪舍上用夸张的手法写“粪池常存三千担,宝圈肥猪八百斤”厨房的门框上书“一人巧造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五味盐作首,百谷米为先”还有大门上贴的“门前桃红柳绿,屋后瓜熟菜肥”等一些带有鲜明的农家气息,字里行间寄托着乡亲们美好向往的句子。
比起乡村邻里的老人,外公算是见过世面的,淮海战役时就用船给大部队送过公粮,一直到扬州,亲眼目睹被敌机打成筛子孔的民工躺在船仓里,好在外公命大逃回来了,后来大舅在宁波当兵外公也去过一次从上海乘船沿海上到舟山,小时候经常听外公提起,还经常听他提起到过的别的地方,常年在外飘泊的我对外公提起的地方虽然不屑一顾,但我知道这对外公很重要,这些地方他再也不能去了,他的记忆里停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影子,茅草屋的明间墙上写着十二个省的省会,我想是外公借此聊发骨子里的一种情愫,于是每次回家我总给他讲在外的一些见闻,甚至给他讲于丹的《论语》,他听了很吃惊,春节过后佝偻着腰到我家还饶有兴趣的问起我《论语》里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道理。并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千字文》《三字经》给我看,我跟他讲这些古书我现在电脑里都有了,是电子档的而且还有其他很多书,最后他略显得有些失望的回家了。望着外公的背影,让我想起外公的一生就没有与人争过,也没有与人红过脸,三个儿子或者哪个乡亲对他得罪有加他都能释然以怀,从不放在心里,难道这不正是论语里的所倡导的“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归结,怎一个“恕”字了得?
外公的记忆力极佳,就在今年春节还能背得起仅看过一眼的家谱排行辈份,整整四十个字,生僻拗口全无关联,在我上小学时,外公经常拦住我用树枝在沙地上写上个繁体字,让我认。当我偶尔认出来时便笑眯眯的摸摸我的头又去忙他的农活去了,逢人便夸外孙聪明。当我读过鲁讯的《孔乙己》后,外公再用字考我时,我拿孔乙己的故事来讽刺他,他也不生气,照样为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去邻村的一位读书比他多的老朋友家去讨教,外公对文字的执著影响了我这一辈人对国文的兴趣,我大了离开了家乡,大姨家、二姨家的表兄、表妹又重复着和我相同的故事,同样也喜欢着这座与现代社会有点格格不入的茅草屋也喜欢着里面的文字,而今年回家我看到铺在桌上墨迹未干的对联,发现外公的字显得有些苍老了,笔锋间枯瘦有余而力道欠佳,外公跟我讲,今年的字写得不好了,我揣摩着莫非真的字如其人。
外公还喜欢养花,外公养花不是养在花盆里,墙角、河岸边的空地常常突兀都开出大红的朵儿,芍药、茶花、菊花是他最钟情的品种,花不在名贵,只是要朵儿大颜色红。自然的土壤充足的肥料把花儿骨子培育得人高马大,隔着老远在码头上便能看到鲜红的朵儿。外公喜欢花喜欢文字、性格里流淌着的浪漫和人文气质不是太公赋予的,外公是当年太公从育婴堂抱养回来的,从回来的那天起外公便不知他的亲生父母是谁了,现在我们都猜测外公的父母一定是个文人,可惜外公是成长在这个朴素的农民家庭,日与土地为伍,如果受的教育再多点说不定外公就不会被埋没了,当然猜测只能是猜测了,谁又能去追寻逝去的岁月和机会,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公的祖辈不是经商的,虽然外公精通珠算但因为外公丝毫没有一点半丁买卖的才干和精明,一辈子没有掌管过钱财,视钱财于粪土、是雅士真风流,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位普通老农的真实写照呢。
[ 本帖最后由 陈旭东 于 2010-4-12 18:4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