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故都之行三:回望故宫

2020-09-24抒情散文如水
那个下午,于微雨中走出午门、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没敢再回望故宫,更没动手落字成文,故宫于我,像是一个浩大到无边的世界,我虽曾畅游其间,却没有融入那个久远的时空,那种广阔,让我觉出自己的小,极小,恍若一粒尘埃,落在历史大幕外的哪一角,永远
那个下午,于微雨中走出午门、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没敢再回望故宫,更没动手落字成文,故宫于我,像是一个浩大到无边的世界,我虽曾畅游其间,却没有融入那个久远的时空,那种广阔,让我觉出自己的小,极小,恍若一粒尘埃,落在历史大幕外的哪一角,永远都不可能窥视到幕内的一切。

2010年5月26日夜,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家联谊晚会闭幕后,与会一切结束,我们四个人约定第二天一早就去故宫:我、陕西柞水的徐桢霞、甘肃省西河县的杨天斌夫妇。

其实我于故宫是早已神往的,但奇怪的是,自抵京之后,再没怎么投入地想,突然觉得,我与它的距离,应该再遥远一些,再虚飘一些,我得再等一些时候,而不是这么迫切地走向它。但终究,我就要去了。记得那个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梦的边缘,有一个飘渺空旷的声音在回旋:好好睡吧,好好睡吧。我想从那种沉睡中醒来,但是我终究还是被那个声音蛊惑,一直徘徊在梦的边缘,迷睡到天亮。

我以为,这也是我走入故宫的感觉,我恍如入梦,但一直在那个梦的边缘徘徊。 天有些阴郁,这样的天气,也许正适合去游走那个有些扑朔迷离的去处吧?穿过午门,整座紫禁城就铺展在我的面前,我看到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正将紫禁城和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当我们四个人融入浩大的人流时,我才觉出,这样的故宫之行不是我想要的。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说,他会在下午游人散去后,一个人靠在某个大殿的背后看故宫,感觉好多故事就在身边上演。很遗憾我没有这样的机会,我只是那样艰难地行进在拥挤的人群中,在阴郁天空的背景下,穿过一道道城门,跨过一个个门槛,走进一座座院落。

但很久我还是没有走进那个世界的某一处,我仿佛是游走在一个虚飘的空间,连自己也虚飘起来。于是,我只在那样的虚飘里像梦游一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略微觉出故宫的迷离阴郁,在我的想象里,那里的建筑可以豪华、大
气、富赡,但红墙内,大大小小的院落、宫殿、房舍,不知道那个小角落,总会渗出些阴郁的
气氛,那些过往的人事,也会于宫墙殿堂的某一处,倏地就出现,或者消逝。而此刻,我游走在故宫的红墙前、殿堂后和某些角落里,或者悄然踏进某一所院落,我只想,其实那些院落看起也正像是老百姓的四合院,但是觉不出丝毫平平淡淡的真意,只是一些高低贵贱的身份标识、勾心斗角的角逐痕迹。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刻,那么大的故宫,我除却茫然竟然还有逼仄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于是,我在不知不觉中迷惑了视野,错失了方向,王宫高墙内的三宫六院,我竟然不知道这里或那里究竟是哪一宫哪一院,但我的眼目心底,都是一样尘封了斑驳的记忆。我透过玻璃窗看见雕花的画屏,漆黑的地板,床榻上、梳妆台前古旧昂贵的陈设,大块的玉石玉器,还有玻璃橱窗里那些服饰,我的眼前倏地飘忽了一个又一个身影,她们高戴旗头、脚着马蹄木底绣花鞋,那些满清的宫女,有的雍容华贵款款而来,有的畏畏缩缩低眉颔首,但不管是那一种风姿,都是渐远渐近、渐近渐远,我抓不住她们飘逝而去的裙裾。

应该说,这座宫殿最初是属于朱棣属于明朝的,也曾属于剽悍的蒙古民族,但我以为它作为帝王的宫殿真正走向辉煌并停驻辉煌最终毁灭的是那个大清朝。当然,这只是我一己的感受,没有任何考证的理据。

于是,我不想再往前漫游,我只想停下来,停下来让自己清晰一些。当我怅惘地坐在一个院落里的台阶上的时候,我的记忆里纷呈的仍只是有关这座宫殿的所有辉煌,我无意怀疑那些过往的辉煌,或者仍然张显着的辉煌,但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眼前的路,游人如网,网住了我所有光明的空间。

我在一种近乎睡眠的思绪里突然嗅到一种耐人的清香,它游丝般地袅袅于殿堂、院落、墙里墙外、游人之间,那种味道很熟悉,或是那些砖瓦的泥土味儿、或是那些古木的暗沉香、或是窗棱间飘散的悠悠古韵、或是殿堂匾额篆刻的满汉文字、或是那些颓败间的青草绿,总之,那种味道让我心生温暖和亲切,眼前的一切好像不再空旷、不再茫远、不再隔膜,那一瞬间,我甚至不愿意把这里当作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一座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一座历经数百年的皇家宫殿一组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或者中华古文明的见证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只觉得,这只是一个曾经的家园,纵然傲然于世,最终成为我们的珍宝和自豪,但终究,她曾经是一个备受呵护的家园。

我不知道这样突然冒出的想法有多可笑,但是至少觉得自己从一张浩大强劲的网中挣出,想看看她真实平凡普通的一面。

这里,曾经只缘了一个叫朱棣的男子对北方的怀旧情感,缘了他于故地一脉深情的留恋才有了这个北方家园的归宿,才使得这里成为一个个母亲萌生希望的地方、一个个孩子孕育出生的地方;而后,成为一个个皇帝成长成熟的地方,也成为一个个朝代兴盛与衰败的地方。她以自己的广阔与博大包孕了过往历史的风云,滋养了无数生命的蓬勃,见证了久远王朝的兴衰,成为一种历史永恒的留存,但这并不影响她最初的本意,或者作为一座家园的温暖,即使她曾经是一个庞大家族等级森严勾心斗角的阵营,但也仍是一脉中华血缘的相承,那些镌刻在殿堂、院落、房屋匾额上的满汉文字,不只镌刻了一份满盈的真实与渴望,也镌刻了满汉民族的大融合,文明与野蛮间,自浩荡着一种天上人间的真情,而一个“和”字则包含了他们对家园和睦、天下和平、君民和谐真实殷切的期盼。
所以,我以为,直到现在,她仍只是以一个中国传统家园的模式存在,含蕴了太多的人间风情,皈依了近千年的虔诚,浓缩了千般恩万般怨。

那么,我是否可以拨开笼罩它的威严、辉煌和神秘,不要给它冠以太多的名号,也不要以一种固有的意念去夸饰或褒贬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所有的人事已然渐行渐远,这里所能够容纳的,只是我们于一种过往存在的拜谒,她的神圣让我们虔诚,她的普通也让我们贴近。

就像长城,它浩气长存威严神圣到不可侵犯,但也只是老百姓一砖一瓦一石砌成,每一处,都是曾经的抚摸……

思绪游荡间,耳际忽有轻柔的筝音响起,那像是水流般的乐曲,就是宫廷宴乐了吧?恍惚间,竟让我那么熟悉,我慢慢站立、起步,想寻向筝音的所在,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正低眉颔首,以纤纤十指弹拨着21根琴弦的流水筝音,那些久远的音符的河,缓缓流过,不消不弥。

历史的河床里,也曾经是这样响着如水的乐吧?我想,那应该是从生命底部传来的潺潺之音,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也是如乐如歌如吟如唱。

那么,回望故宫,不看豪华与经典,不想残全与完整,不谈文明与野蛮,不说过往与未来,只留驻,一个曾经的家园,惟愿,“天地交合、安康美满”。这些,于我已然足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