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城隍庙里唱大戏

2020-09-24抒情散文于文华
城隍庙里唱大戏□文/于文华没有人动员,没有人号令,也没有人召集,更没有人催促,三乡八镇的农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自觉自愿地,在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爷诞辰这一天,一个个不约而同、纷纭而至县城西南的城隍庙:许愿,还愿,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
城隍庙里唱大戏


文/于文华



没有人动员,没有人号令,也没有人召集,更没有人催促,三乡八镇的农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自觉自愿地,在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爷诞辰这一天,一个个不约而同、纷纭而至县城西南的城隍庙:许愿,还愿,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全家安康幸福,生活如意美满。

县一中西南面,据说是原城隍庙旧址,年年城隍爷诞辰这天,乡村的人像南飞的大雁般,寻着往日的记忆,踏着残存的影响,不管不顾门卫的百般阻挠,千方百计摸进门,或是赶早,或是擦黑,趁门卫不注意,拿着准备好的点心、饼干、水果之类祭祀的东西,以及冥币、写好的包(包里装有万贯钱,黄色神符:写着业已仙逝的祖先及爹娘名字,以期保佑后代),将学校操场一角搞得乌烟瘴气,香火缭绕,纸灰乱飘。尽管三令五申,尽管严加防守,在学校门外边甚至人行道上,我行我素的人们,依旧虔诚地叩头、上香、烧纸、祭祀……

后来,有好事者倡议,说凡有县城之地,必有城隍庙。政府出面协调有关方面商定地皮,拨付部分款项,有关人士捐些,于县城龙泉公园西南方向,修建了新的城隍庙,算是替城隍爷建造了一处安身立命的处所,也给寻求精神寄托的老百姓找了一处安慰心灵,传承信仰,禳解困惑,表达心愿的场所。

城隍是中国人尤其农民的自然保护神,职责是佑庇本地百姓及社会安定,惩恶扬善。百度上搜寻得知: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成为地方守护神。物有物主,业有业主,城有城主。所谓“城主”,史称为“城隍”,老百姓尊称其为 “城隍爷”,原本保护身家性命的城墙,经岁月的打磨,历史的传承及民间信仰的演变,成为掌管阴阳两界鬼魂和人,监督善恶正邪,公正无私县太爷的化身。

早早的,二十六七就开始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来之城隍庙,既是一次名正言顺上城的机会,散心休闲的机会,也可借机采购些家里短缺的东西,顺便领着儿女或是孙子见见世面,更是为了全家老小的生计与健康。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富裕了,国家才能步入小康。短短几天,几万人云集县城,带动了餐饮、商铺、旅店、交通等行业的繁荣。平时尽可能地节俭,来到城里,啥都要品尝品尝,啥都要见识见识,啥都要领略一番,出手阔绰、大方,让市民不敢小瞧。有人投其所好,沿路出售蜡烛、香火、冥币。不知何处讨要生活,从各地来的残疾人,褪瘸者、行动不便者、小儿麻痹者、年老体弱失去生活能力者,隔几步一个,匍匐在地,见人走过,磕头说谢,乞求人们的施舍。公园各处,有利可图的商家,搭建了凉棚,出售各式各样的饮料、小吃;有人带几个箱子,兜售物廉价美的玩具、衣服、日用品;有人将流动凉皮摊搬到了公园,不用吆喝,忙的手中的切刀不听使唤;有人将多年积压的货物,趁机写了“挥泪吐血大处理”的牌子,赚的心里偷着笑;有人摆一学生课桌或是茶几、小条桌,放着笔墨纸及黄色神符,现场替人写包;更有甚者有人头戴道士帽,显得仙风道骨,边写包边现场替人算命禳解;有人请了外县专业剧团来唱秦腔,说是唱给城隍爷听的,其实所有进庙的人都可以大开眼界,一饱眼福。

平时人烟稀少的公园,陡然善男信女云集,热闹非凡,人流攒动,到处是买水果、香火、小吃、零食的,到处是写包、祈求平安的人。坐北朝南的是大殿,里面供奉着城隍爷及牛头马面,十八罗汉,黑白无常、十殿阎王等,阴森恐怖,靠西一字儿排开是文昌爷、财神爷、路神爷、药王爷、送子娘娘……,凡人所需,凡人所求,都有相应的神仙牌位,泥塑的塑像,写的清清楚楚,文昌爷前香火最旺,谁家不渴盼后代学习上进、考取功名,财神爷前也是人头攒动,异常红火,有人点一把子香,挨个儿上,挨个儿叩头,挨个儿祈愿。心是那样的虔诚,头是那样的规矩,为的是真心真意得到各路神仙的保佑。

大殿前置放着一座大铁鼎,有聪明者用木料加工了一个临时城隍爷,端坐在高高的木头椅子上,显得面容慈祥,全身披满了红(红色被面,象征吉祥),不像庙里供奉的很怕人,且殿里牛头马面等地狱塑像个个模样古怪,吓的人不敢近前。这位城隍爷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样能驱妖镇邪,保佑家宅平安。到处烟雾缭绕,到处香火闪亮,烟灰像是黑色的蝴蝶,四处飘飞。一位像是来自西藏的道士,头戴花帽子,身穿黑道袍,手敲扁平状,敲击着响声很亮的牛皮鼓,嘴里说着祷告的话,人气冲天,围了不少观看欣赏等待禳解的人。有来自临近县天祝、武威及本县的神汉、神婆、道士,手舞八角扇(或是随手携带的道具),扭动着身子,不时拿花花绿绿的纸,在人的头顶撩擦、祷告着,忙的不亦乐乎。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谁不希冀全家幸福,儿女平平安安,有个好的前程?谁不向往一生平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生意不佳者祷告财源茂盛,生活更上一层楼;家运不昌者祈求神仙及祖先保佑,从此家业兴旺;身体有恙者渴盼早日康复,精精神神活下去;诸事不利者渴求能够转运,此后诸事顺畅。有人在许愿,而早一年心想事成者,主动前来披红挂花还愿:儿子或是姑娘金榜题名,不管是老师教导有方,还是学生肯吃苦学习有法,不论如何反正是考取了功名,算是扬眉吐气,给全家人张了脸。医治多年的顽症,不知是医生开对了药,药到病除,还是心理作用,反正大有好转,你说能不前来感谢城隍爷、各位神灵及祖先保佑。有冤屈者跪在那里,尽可尽情诉冤,有苦水者亦可默默诉说,算是一种发泄。我发现前来上香磕头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大多领着孙儿。日子的不易,生活的艰难都可忍受,风雨的飘零,庄稼的丰歉也可不斤斤计较,自身的病体、老伴儿的健康也不是迫切呵护的,但儿子、儿媳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的安危、他们的收入、他们的生活才是最关注、最需要保佑的,尤其是下一代的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顺利成才成人才是最最渴求盼望的。天真烂漫的少年少女,手里拿着平时根本喝不到的饮料,吃着往常见都没有见过的吃食,脖颈里围着像红领巾一样的红布条,上写着:好人一生平安的字样,小小年纪的记忆与灵魂深处,像刀刻斧凿一般,刻记下今天发生的一切。眼里观望的,耳里听闻的,心里联想的是什么,我不大知道。但爷爷抑或奶奶对他们的疼爱、期盼,所有人都盼着顺畅、和美确是一定的。

戏台面向城隍大殿。戏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折子,唱的大多是名角,无论扮相戏装、举手投足,还是唱腔念白、伴奏音响都无可挑剔。台上演的是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台下的人看的目不转睛,听的津津有味。我观望着台上台下,眼里一片迷茫:搞不清楚到底谁在演戏,谁在看戏,戏台上的人眼里看见的是一幕自编自导的现代版原汁原味的生活剧,戏台下观众的眼里看见的是若干年前发生过的恩怨情仇。

有几位临时招募的“志愿者”,胸前戴有工作证,手持小铁喇叭,一边维持秩序,一边高声喊叫:“各位香客、各位朋友,请将包烧在铁炉内,小心着火,请在功德箱里丢些钱,功德无量呀……”想:虔诚与否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只要心中有佛,一心向善,神明自会有所感知。千古流传下来的城隍信仰,不能简单称之为迷信活动,而是一种心灵的需求,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种民众心理的体现。有些地方借此开展的城隍庙会,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与发扬光大,一次民间非物质文化的集中展示与美好亮相。

心灵有所寄托,有所信仰,有所渴求,才会活的实在、踏实、安然。眼望着戏里戏外,我的眼前一片模糊,走马灯般转动的,是各色人等,只是分不清究竟谁是演员、谁是观众,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在演戏、谁在看戏,谁在演唱、谁在观赏……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7-11 14:39 编辑 ] 城隍庙, 传统文化, 精神, 农民, 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