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诗意的舞步

2020-09-24叙事散文西夏楼兰

诗意的舞步从活动身体的意愿出发,我走向了舞场,希望在集体活动的氛围中,得以坚持体育运动。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舞蹈。在音乐的节拍中,舞蹈者翩翩欲飞,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舞蹈者的状态总是动人的。慢四的优雅,慢三的轻
诗意的舞步
  从活动身体的意愿出发,我走向了舞场,希望在集体活动的氛围中,得以坚持体育运动。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舞蹈。在音乐的节拍中,舞蹈者翩翩欲飞,真是让人赏心悦目。
  舞蹈者的状态总是动人的。
   慢四的优雅,慢三的轻盈,快三的浪漫,吉特巴的俏皮,牛仔舞的欢快,桑巴舞的韵味,探戈的节奏感,这一切都被舞蹈者演绎得风声水起。沉浸在诗意的舞步中,舞者尽情释放生命的精彩。
  舞者的生命力是勃发的,就像春天的树一样,从内到外都洋溢着欢悦健康的阳光气息。以舞蹈的形式表现生命的美丽,让平凡的生命在音乐的节奏下怒放。凋落的是忧伤的心情,消除的是心头的压力。在舞动的节律里,在曼妙的舞姿中,人对生命突然有了新的感动。
  其实,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生命原本就是载歌载舞的。最早的艺术读本《诗经》所收录的不就是人们歌舞时唱的词句吗?《诗经》中的舞步是纯净的,是奔放的,也是优雅的。边歌边舞的原始民把对生命的追寻和情感的释放都通过这一形式而得到满足。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这样的舞步就有了一丝等级和玩赏的意味。封建时代最出名的舞者当是赵飞燕吧,赵飞燕本身就是舞者出身,原名宜主,身轻如燕,能在掌上跳舞,故而称飞燕。赵飞燕以轻盈的舞姿博得汉成帝的宠爱而册封为皇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舞蹈的魅力。但赵飞燕的结局不好,她只把舞蹈当作媚主的手段而已。
  真正的舞者能把生命演绎得风华绰约。把舞蹈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用心诠释,用爱浇灌的人是美国舞蹈家邓肯。舞蹈评论家们曾经这样的评价她:“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的确,邓肯在形式与内涵上都做到了大胆创新,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准则。邓肯的舞蹈在欧美红极一时,千千万万的观众为她倾倒。她因此而被誉为“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的称号。

  她赤脚跳舞,放纵自己的心灵,也放纵自己的身体。与三个情人生下的孩子都早夭。她疯狂地爱上了比她小17岁的俄罗斯天才诗人叶赛宁,与叶赛宁结婚。不知两个语言不通的人是如何相恋的,也许艺术是她们的交流工具吧。但最终这份情感还是未能坚持下去。后来叶赛宁精神出了问题自杀。邓肯的恋情是多变的,也许舞蹈可以让她忘却,忘却烦忧,也可以让她的生命燃烧,重新爱上另一个男人。所以她才如此痴迷舞蹈。舞蹈是她生命的形式也是她生命的内容,舞蹈甚至是她思想与信念的表现形式。舞蹈于邓肯来说,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是生活的哲学。邓肯是个有思想有追求的舞者,是个把女人的生命意识还原成舞姿的艺术家,她把舞蹈与哲学、生命融合在一起,把爱情与理想融和在舞步中,她是一个永远在创新的舞者。
  读邓肯的传记,最难忘的是她赤脚跳现代舞的细节,最让人感慨的是她在生命的最后竟然是因为一披肩被车轮绞住而死,一代舞蹈家死的方式都是如此的惨烈而离奇。
  我们普通人跳舞仅仅是喜欢而已,如我这样的舞者纯粹是为了健康,至于舞的技艺倒不太讲究了。我喜欢看别人跳,那也是一种享受。“舞转回红袖”,古人的诗句传神精炼,一个转,一个回,把舞姿与情态都说尽了。有的人舞起来柔软如柳枝,有的人舞起来如轻风般洒脱,有人舞得嫣然,有人舞得轻盈。女子将秀发盘起,穿着一袭花边长裙,像一只高贵优雅的天鹅翩翩起舞,那姿态真是曼妙无比。还有的身着黑短裙,蓝色紧身衣,如蝴蝶围绕着舞伴飘然旋转。舞起来的人,仿佛变了个人似的,从内到外都透着一种自信和潇洒。跳印度舞要身着绚烂的沙丽,跳交谊舞女士穿带花边的裙子最妙,舞起来衣袂飘飞,实在是美。跳牛仔舞穿牛仔舞最得体,能显出舞蹈奔放活泼的特点来。
  曾在春节晚会上看到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她着一身纯白的吊带长裙,裙摆上点缀着许多孔雀翎图案。她那一双灵巧的手,生动传神地变幻出孔雀的头颈,细腻而柔美的细节表现真是神奇而灵动,柔软的腰肢,飞扬的长裙,高贵的姿态,把孔雀的内涵演绎得美幻美伦。杨丽萍也是一个有思想的舞者,她的《雀之灵》固然精致灵动,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但我更欣赏她在《云南映象》中的策划与构思。《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演绎,让歌舞之乡独特的原汁原味的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她用舞蹈形式再现那片红土地上的神奇,歌咏那些质朴浪漫的人民。无疑,杨丽萍也是一个把心灵安置在舞蹈中的金孔雀。
  舞者是用形体动作来解释生命,来装饰生活,来修练心灵。
] [ 本帖最后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9-30 18:3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