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洱海佛村

2020-09-24叙事散文张乃光
村不大,却出名。而村中最出名的,是一块石头。石头浸润于四丈见方的一个池子里,稳稳重重,沉沉实实,是小村之宝。所有关于这个村子的传说,都与这石头有关。没有这块石头,就没有这个村子。这石,虽不是无材可去补青天的那块顽石,却也苍青凝重,自有一种阅
  村不大,却出名。而村中最出名的,是一块石头。
  石头浸润于四丈见方的一个池子里,稳稳重重,沉沉实实,是小村之宝。所有关于这个村子的传说,都与这石头有关。没有这块石头,就没有这个村子。
  这石,虽不是无材可去补青天的那块顽石,却也苍青凝重,自有一种阅尽人间世态的颜色。
  这石,虽没有一番感天动地的生死故事,却也与佛教中一个慈眉善目妇孺皆知的人物有关。
  石上建一石阁。石阁皆由石阶、石栏、石壁、石窗、石门组成。阁内供有手持净瓶观音像。石头与观音之间,相传有一段令闻者动容的故事。
  络绎不绝的人们来看石头,看观音,此地因此而成名。
  石上所建石阁,还有石阁后一进两院的佛庵、佛堂,所供奉的多为观音像。在众多观音塑像中,最惹人注目的,不是手持净瓶面目慈祥的观音,而是大雄宝殿前廊坊里所供奉的手柱龙头拐杖、容颜苍苍的观音。她的容貌,更与传说中“负石阻兵”的观音相近。
  传说很古的时候,一队兵马大举进犯大理。眼看庶民就要遭受刀斧之灾时,苍山脚下突现一白发老妇,背负着一苍青巨石,迎着来犯的大军缓步而行。敌军将领见这垂垂老妇,竟背负如此巨大的石头,不由驻马惊问:老人家怎有恁大力气?老妇人微微一笑:我背的石头算什么,这里的年轻人比我力气更大,背的石头更大更重呢。敌军将士闻言,无不相顾失色。思忖再三,主帅断然下令:鸣金收兵。
  据传,这老妇人,就是不忍大理百姓遭受兵火荼毒,化身前来相助的观音。
  大石庵里的大石,就是老妇所负之石。石上石阁中所供奉的神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的观世音菩萨。
  负石阻兵的故事,在大理家喻户晓,一遍又一遍,不知讲了多少代人。老百姓在石上建了观音阁,在观音阁周围建了寺院。
  这座石头上建起的寺院,有两个名字,一雅一俗,雅名“大石庵”,俗称“观音塘”。
  这石,负载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教义,在水中苍青地沉默了几千年。直到一九六一年,郭沫若到大理,见到这块石头,目光巍巍然,写诗赞道:“老母负巨石,曾阻敌兵侵。此必农家母,断非观世音。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于今老母力犹健,劳动模范更成林。何止负巨石,即负地球也觉轻。寄言纸老虎,莫再狂妄恃原氢。”这石头又被附会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儿时印象中,这个小村,不过就是大石庵前一条小街。街上卖香烛、纸火,钱表,都是供菩萨的东西,村里一些人户似乎就靠卖香火为生。大石庵香火隆盛时,钟罄声、木鱼声,整个小村皆可听到。
  这条石板路,是茶马古道的一段。昔日的驮马从这里经过,香客也从这里经过。不管是马伕还是香客,来到这里,照例要去看一看石头,拜一拜观音。历史上,这里一年还有三次观音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在这三天,四乡八村的善男信女们都会扶老携幼,来到观音塘(大石庵),烧香拜佛,唱经礼佛。钟罄声、木鱼声、从晨至昏,不绝于耳。
  这一切,都与石头有关,与那个背石头的老妇有关。
  幼时,我和同伴们从新城下关去古城大理,自然要走过这座观音塘的。但那时似乎不是为了去看观音背过的石头,更不是去看背过石头的观音。
  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一路向北,一路听风声、水声、虫声、鸟声,不知经过了苍山淌下来的多少道溪水,便来到了观音塘。
  便自然地看到了那石头。但这石却不是那石,不是观音背过的石头。这石头也不在寺内,而在寺外南侧小溪旁古道边。
  这石光滑如脂,手感极好。形状像极一头卧在田里的青牛,所缺少的,是它的头。
  一路走得乏了,在河里用清冽的溪水激一激脚,把全身的困乏用山溪冲去。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争相爬上石牛背上去。光滑的牛背,清凉,熨贴,田里青的麦苗、黄的菜花,送来春天的信息,一群半大的人,在石牛上说说笑笑,抢吃炒豆、酸角。为了争骑牛背、牛脖子,互相把同伴挤下牛身去,一声声尖叫,一阵阵欢笑。那样的时光是岁月中最好的珍藏。
  这酷似青牛的石头,在年幼者的记忆中,自然要比寺院里那块与观音有关的石头更有趣、更富有人情得多。观音背负的石头很重,石头承载的大义也很重。只有这化身为牛的石头,才能够快活着年幼者的心。
  当大石庵的香火重新兴盛,人们又开始去注意观音背负过的石头之时,这路边酷似青牛的石头,反倒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有一天,一个目光炯炯的老人,来到观音塘,在寺庙南边的溪涧边的古道徘徊了半天,最后向田间的农人询问起石牛的情况,村里人才悄然间想起了这石头。
  “哦哦,你说的是,那石马?”村人回答。
  “不,是石牛。”
  “呵呵,那是一匹马。”
  不管是石马,还是石牛,老人的话唤醒了村人的记忆。经过一番搜寻,村里人找到了被卖到一个置于山庄的这块石头,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一拨一拨的人,来到观音塘。去看那块藏在记忆深处的石头。仔细端详,这石头,确实像一头卧倒在地的青牛,叫“石牛”当之无愧;而牛身上却刻着一个“马”字,称之“石马”也自有道理。
  在石牛失而复得的某个下午,我也去看石牛,并因此而听到了一个与这石头有关的故事——这故事我是第一次听到的。儿时虽然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无人向我讲起过这个故事。
  一个村人语气平静简明扼要地告诉我,过去,石牛经常跑到这片田里吃庄稼,观音就借雷公公的霹雳宝剑,把它的头斩去了……
  石牛,这天不收地不收的石牛,终于又与观音联上关系了。心里翻腾着复杂的思绪和感情。
  被观音背过的石头,沉寂在深深寺院里,驮负着观音石阁,演绎着高深的教义;
  被观音斩首的石头,静卧在坦荡天地间,沐浴着日月星光,展示着平实的人生。
  观音塘里的石头,活得太沉太累了,只因它享用过被观音背负的无尚荣光;
  大石庵外的石头,活得却坦然自在,虽然它忍受过被利剑断首的惨烈痛苦!
  两块石头,在我眼睛里最后变得生动而丰盈的,竟然还是这块失而得的石牛,它虽然名声远不及观音塘里的石头,却亲切而富有情趣,朴实而满含生机,尤其是牛背上那个“马”字,唤醒了牛背上儿时的所有记忆——那是倒写着的一个繁体“马”字,在儿时的时光,我曾一次又一次用稚嫩的手指描摹过它。
  什么时候,还能和幼时的同伴爬上石牛的脊背,在苍山下的田野间,发出一阵属于自己的笑声呢?
  默默地,在观音像前跪下。两行眼泪,便不由自主,在缭绕的香烟中沉沉坠落……
  村不大,却有名。村中最打动我的,竟然是这块石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