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百年初心耀苍穹

2023-03-20抒情散文王龙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一段段撼人心魄的革命誓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忠诚,凝聚着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积淀着丰富深广的精神内涵,构筑了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精神谱系。

……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一段段撼人心魄的革命誓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忠诚,凝聚着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积淀着丰富深广的精神内涵,构筑了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精神谱系。

今年,因为创作的需要,我阅读梳理了大量革命先烈留下的誓言和遗言。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探访相遇,也是一次精神淬火的激荡共鸣。那些九曲回肠、动人心魄的“宣誓书”“绝命书”“托孤书”“请战书”……既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宛若历史苍穹下闪耀的群星,不仅蕴藏着我们党“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示着我们党“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宣誓书”: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份入党誓词,也是中国共产党现存最为独特的入党誓词。这份誓词 24 个字中有 6 个错别字,饱经沧桑、陈旧模糊,但目睹者无不深深震撼于书写者贺页朵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

写下这份“宣誓书”的贺页朵只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普通党员,他没有多么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但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保存下来的入党“宣誓书”。

千万不要小看了贺页朵这一行为的意义和分量。要知道,这在当年要冒着多么巨大的风险啊!

1929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不久,井冈山被敌人占领。从此,白色恐怖笼罩了500里井冈大地。

1929年5月,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遭叛徒出卖被捕,敌人以高官厚禄对刘仁堪进行诱降无果,遂将其舌头残忍割掉,刘仁堪非但没有屈服,反而用脚趾蘸着自己流下的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最终惨遭杀害。

与此相似,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担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的刘真也牺牲得十分壮烈。1929年7月,刘真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问,刘真岿然不动,最后只有一句话:“我生是共产党人,死是共产党魂。要杀便杀,决不会同尔等反革命为伍!”敌人竟将他放入熬樟脑油的木瓦器里活活蒸死,刘真牺牲时年仅23岁。

在这种风声鹤唳的严酷环境中,贺页朵依然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牢记在入党仪式上的誓言。为此,他一直冒着杀头的风险保存自己的入党誓词。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这份入党宣誓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路,照亮了他头顶上的黑暗。

1956年,谢觉哉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看到了贺页朵保存的这份入党誓词。这位老革命家十分感慨,特意撰写了《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的文章。他饱含感情地赞扬道:“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的,而是记述了这几句话。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相反,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穿越百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李大钊慷慨激昂的誓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听到瞿秋白赴难时从容地说“为中国革命而死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听到方志敏在狱中那雷霆万钧的呐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多少共产党员在就义前慷慨高唱《国际歌》,多少英烈牺牲前昂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他们在烈火中、在刑场上留下的“宣誓书”,是不懈追求的理想、生命书写的信念;是热血沸腾的呐喊、永不磨灭的希望;是满目血泪的叮嘱、感人至深的托付……一封封掷地有声、豪情满怀的“宣誓书”,再现了革命先烈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胆忠心,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必胜的崇高信念。这些穿越漫漫时空的豪迈誓言,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永远激励我们践行初心使命,创造辉煌未来。

“绝命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翻开一部浩如烟海的红色书信史,我发现其中数量最多、也最撼人心魄的就是一大批革命先烈留下的“绝命书”。阅读这些悲壮诀别的最后遗书,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崇高人格和信念力量。其中,陈觉烈士留给妻子赵云霄、赵云霄烈士又留给女儿小启明的遗书,最令人潸然泪下,过目难忘。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这是烈士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的“绝命书”。1928年秋,共产党员陈觉与妻子赵云霄先后被捕。在狱中,他们经受住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国民党当局无计可施,宣布判处他们死刑。由于赵云霄有孕在身,被延期行刑。10月10日,陈觉在就义前给妻子留下了这封“绝命书”。

陈觉的这封信篇幅不长,但字字含情,句句血泪。当谈到尚未出世的孩子时,这位未来的父亲如同万箭穿心,但“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陈觉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亲情,他相信:“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同年10月14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四天之后,陈觉在长沙壮烈牺牲。

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在狱中也接到国民党“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她抱着只有一个半月的女儿亲了又亲,饱含泪水写下了另一封感人肺腑的“绝命书”。仅仅才当了一个多月母亲的赵云霄,在遗书中那一声声“小宝宝”“小明明”的悲恸呼唤,闻之使人心酸泪下。但转身面对敌人的屠刀时,她没有丝毫的恐惧,有的只是从容赴义的决绝从容。令人痛心的是,被祖父母从监狱接出后抚养的小启明,并没有像母亲希望的那样“长大成人”,她终因幼小经受了过多的监狱折磨,在4岁时便夭折了。可以说,她也是这个革命家庭年龄最小的“烈士”。

这些可歌可泣的绝命书,组成了一条气壮山河的革命之路。在那波澜壮阔的征途中,无数志士仁人告别父母妻儿,投身革命洪流时,他们都抱着“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做楚囚”(恽代英就义诗)的英勇和不屈,保持“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周文雍就义诗)的勇气和决心,都表现出“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些鲜血凝成的“绝命书”,是革命先烈们慷慨赴死的誓言呐喊,更是寄望来者的殷殷重托。阅读这些承载血火记忆、蕴涵亲情牵挂、寄托生死情感的红色家书,就读到了先烈们以身许国的满腔赤忱,读到了为革命粉身碎骨的坚强决心,读到了对革命前途的无限憧憬。

书信纸短,家国情长;万千心事,脉脉谁诉。他们既是忠诚的革命战士,又是父母膝下的孝顺儿女;他们既是钢筋铁骨的英雄志士,也有柔肠百结的亲情牵挂。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他们即便身陷囹圄,走上刑场,也誓死不屈,百折不挠。一封封舐犊情深的绝命家书,一句句牵肠挂肚的叮咛嘱托,说明革命者最懂人间真爱,也最重血脉亲情。那些我自横刀仰天长笑的最后身影,展现了热血真挚的铁骨柔情、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报国为民的炽烈情怀……

这些刀雕斧凿、大音希声的“绝命书”,永远是一座值得深挖细掘的红色宝藏,是一座值得提炼升华的精神富矿。循着这些感人肺腑的红色书信,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历程,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进而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现象背后的道理,是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最好纪念,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应有之义。

“请战书”: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

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谭家桥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国民党军,在抢夺制高点的战役中,冲锋在先的第19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12月16日,当转移到皖南泾县时,寻淮洲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 22 岁。临终前,寻淮洲反复念叨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是寻淮洲的临终遗嘱,更是他的“请战书”,展现了一个优秀红军将领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初心。

在中国革命史上,年轻的寻淮洲书写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英雄奇迹,留下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数字:

1927年9月,寻淮洲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追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15岁参加红军,从副班长起步,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2岁不到即被任命为军团长。在中央红军主力军团中,寻淮洲是最年轻的军团长。1934年7月,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他执行北上抗日使命并担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尚不足22周岁。

历史的洪流将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将,一次次推到严酷的战场考验面前,也让他赢得一场场力挽狂澜的辉煌胜利。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再到红都瑞金,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在枪林弹雨的革命征途中,他不但淬炼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一位慧眼识人、文武双全的领导者,留下过太多精彩的革命故事。

从最小的红军战士,到最年轻的军团长,正是在革命大熔炉里,在残酷战争实践中,他凭着令人惊叹的英勇顽强和责任担当,成长为红军中一位杰出军事将领。假如没有咬钢嚼铁的意志力量,没有赴汤蹈火的赤胆忠心,怎么能够经得起战争的反复磨砺和残酷筛选,成为这支伟大军队中的中坚和精英?

中国共产党一贯将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只要党和人民一声召唤,哪怕局面再复杂,也能够挺身而出;哪怕前路再艰险,也能够冲锋在前;哪怕任务再艰巨,也能够勇于攻坚。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百年大党积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必将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从中汲取前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跑好历史的接力赛,向新时代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