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谒山访古寺

2022-01-20抒情散文一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7 编辑

散 文 1500 字 2页 谒山访古寺●一 了古老、凝重、神奇、幽谧,用这种神态来喻拟千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27 编辑 <br /><br />散 文 1500 字 2页
谒山访古寺
●一 了
  古老、凝重、神奇、幽谧,用这种神态来喻拟千年古刹中山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沿纵贯齐鲁大地的“石兖”公路西行,过胶辽,进沂蒙,来到沂蒙山区腹地的蒙阴县,在一个名字叫做坦(dan )埠的小镇折行2公里,便望得一座长木蓬遮的大山,那钟鸣深处,鸟啼花香里的便是古寺了。
  山不在大,有景则名,历史与时代并没有用山的身高与年龄来分配它们的名誉,这也许是中山寺在众多名山大川里不能班列,而却被无数游人牵意而来的唯一秘密吧。
  中山寺,传说建于隋,兴于唐,现仅存重修庙记与响石碑两幢,具体建庙年代已无从可考。松山环抱处,但见雾霭陈绕,日光斑照,透出一种与时代相错交映的容貌。寺系省级森林公园、国营中山寺林场所在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汉柏5株,唐槐3株,明代银杏3株。汉柏距今已有1200年,其根色如铁石,枝柯虬舞,将一抹抹绿云一样的苍翠写于千年碧空。国槐均寿高800余年,其中二株已经窟腐破肚,粗三围有余,枝叶繁茂,青盛蔽日,槐下有(赑屃,音BIXI)龟石二块,系碑基用。
  中山寺又名钟山寺,因寺内大钟而名,佛教故事传说,系由西方繁盛(既佛界天国)所赐,随天洪而下,原为一雄一雌,二钟会于江中撞而鸣曰:汝何所往?一曰:河南嵩山;一曰:山东中山。其钟多以铜铸,系明初莱芜铁坊制,重吨许。中山晚照是蒙阴八大景之一,相传每到秋晚时,立于寺山东崖望天石上,临崖西望,如果有缘,便可于残阳余辉里觅得一缕圣光,华目千里,辉煌如虚,令人心往神驰,顿生脱尘离世之愿。清人刘德芳(康熙某年,蒙阴令)游寺幸观,有诗为记:
  中山山寺万山中,返景深林挂碧空。一幅营丘余池在,不知烟景更难同。
  寺有御诏响石碑2块,响石已不知去处,唯二响石兀立,白居易,苏东坡均有诗留此,刊录者自称叫崔名迪,年代不详: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庸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揭瓦始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风流王谢古仙真,暂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困眠一榻春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中山寺系我省佛史上继泰山之后的又一大寺,西延泰蒙,东期蓬莱,尝有僧众500人,庙产500亩,其景状颇盛,明末毁于匪事。
相传寺主持(明,年代不详)弃道荒淫,每掠民女于寺穴,且垂丸于寝室,任唤而淫。一日一学士与之论经,僧事出,学士入内室,疑惑而执一丸,却见石墙开处,一少女跪而泣饶。
  寺主持乃皇亲,县丞不敢妄断,呈案入京,皇帝念及亲情,道一句罢了吧。
  县丞逐引音受旨,将所有不道和尚施以耙刑。县丞将不道和尚埋于土中,只露秃颅,飞牛驰马,血光溅处,昭雪了民恨。
  这个耙和尚地就在寺东200米处,有13亩土地,是原中山村唯有的良田好地,也叫耙和尚地。提起13亩地里耙和尚之传说,当地人妇孺皆知,那些传播于耄耋老人缺齿没牙之口的苍老人事,恰如那游客们充满希翼与向往的撞钟之音,踏着荏苒的时光向我们徐徐而来。

写于2005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