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上里西,诗意的午后

2022-01-18抒情散文嘎玛丹增

上里西,诗意的午后文 / 嘎玛丹增无论我从哪个方位进入,都没能调整好进入的姿态。进入上里古镇前,有一座“双节孝”石牌坊矗立于葱茏的田野,在细雨纷飞的五月分外夺目。石坊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韩家,是旧时上里商业的豪门大族,……
上里西,诗意的午后

文 / 嘎玛丹增


无论我从哪个方位进入,都没能调整好进入的姿态。

进入上里古镇前,有一座“双节孝”石牌坊矗立于葱茏的田野,在细雨纷飞的五月分外夺目。石坊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韩家,是旧时上里商业的豪门大族,石坊即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为夫守节,敕建于清道光十九年。

在上里,现存尚有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石牌坊,可歇腿脚。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上里时,在“双节孝”牌坊柱石上刻留着几则标语,和坊上的雕花图纹一样清晰可辨。红一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时间前后达半年之久,以期在夹金山下小金县达维乡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其间,为播种长征精神,红军成立了四个代号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的政治部,刻下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七十多幅标语。当年红军过境时留下的石刻标语保存完好,现由当地政府集中于上里以北,白马寺间歇泉景区。

忠孝节烈的不朽和红军意志的不朽,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怀念。所有的艰辛和苦难,在岁月中老去,留在上里的红军标语,种子样撒播在古道沿线,作为历史和时间的记忆,为这片土地生长着悠远的希望和敬仰。

上里古镇距离雅安市雨城区27公里,位于名山、邛崃,芦山、雅安四县市交接处,八十年代,列为“四川省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上里古名“罗绳”,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既是临邛古道进入四川的重要驿站,也是进入吐蕃(西藏)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

我走近上里时,距离时间很遥远,遥远得我无从辨别哪些属于古籍?哪些属于当下。木屋瓦房、小桥流水、石碑古塔……人类留在土地上方的种种迹象,都把我指向一个久远的年代,极大地兴奋着我疲惫的审美情趣。

天台山脉隐现于地平线的远方,远山后面站立着海拔4390米的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第一次成功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雪山,在北麓达维乡木城沟沟口,与红四军74团不期而遇,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探明了道路。

上里古镇有陇西、雅龙二水环绕,河道两岸吊脚楼错落排列。跨过陇西河大桥,走进老街,细雨如丝。
雨水顺着瓦档滴落,把青石板老街冲洗得洁净泛亮。木墙老屋挑檐上挂满了猩红的灯笼和各色幌子,纷纷从算盘中走了出来,直接把烟雨中的老街,漂移到了物质年代。老街,在幽暗处死去。我很幸运,躲过了旅游旺季的喧嚷。

如果我此时披蓑顶笠,赤足于老街,或者看到相同装扮的乡人行迹于小巷,这两种情形都可以唤醒我沉睡的梦境,就像老街尽头,那些直指苍穹的古树,枝叶和雨水的对白,简单而幸福,只要屏息聆听,就能挺拔入境。

没有更多游人的上里古镇,安静在细雨纷飞的午后。这种安静,让我在都市中蓄谋已久。走在整洁清净的老街,疑是行蛇于明清旧画。我想穿着坠地长衫,在老街对面邂逅一个年轻女子。她身着月白色上衣黑色短裙,带绊儿的布鞋踩踏在雨地上,水花四溅有如花朵。但我源于尘土的身体,错误地孤帆在了古籍的扉页,只能把唐诗宋词遥远地倾听。显然,这样的情形永远不可能实现。除非,乌鸦坚守的老树,依然呼吸着远年的肺叶。

陇西河畔,柳树垂臂,叶片似纤柔的指尖,搀扶着晶莹的雨光;堤岸上幽篁几丛,风过处,积雨纷落,满地琶音。临河老屋掩隐在古柏下,木墙飞檐时隐时现,像是浸泡在暗室的负片,显影着古镇的前世今生。
木头,在上里,为工匠们展现技艺留下了无限空间。廊柱飞檐、楼阁窗枋,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而成,弩车弓箭、张飞项羽……声色犬马,狗吠鸡鸣,甚是热闹。

提供餐饮服务的老屋列阵河边,在非节假日,获得了短暂的平静,挤满五官的叫卖被逼退居。竹椅木桌,终于空洞了一次喧嚷。火炉上,白花花的豆花在铁锅里冒着热气。空气中,散发着烤玉米和烤红薯的香味。

冷清的食店,排队等待着某幅蠕动的肠胃。比如,古镇以西,二仙桥下,两个正在闲云仙鹤的乞丐。沿陇西河北上一公里内,有十余座造形迥异的古石桥。二仙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座单孔大跨度石拱桥在上里有桥标意义。据说,该桥竣工日,附近州县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祝贺,鼓乐声中,人们正准备踩桥命名,桥上突然出现两个乞丐,分坐于桥头两端,阻隔人们上桥。但踩桥人甚众,乞丐阻拦无力,只好跳入河中,瞬间变成两块石头浮于河面。有人惊呼,“他们非乞丐,神仙也。”二仙桥名字缘此而定。

我站在距离二仙桥远一点的地方,视野显得开阔,近水远山、田畴房舍尽收眼底。陇西河沿古镇西侧逶迤东去,水面在微雨中闪跳着清幽的涟漪。二仙桥高大的石拱凌空而起,蒿草野花布满了桥体。桥孔下,一支小木船晃悠于清浅的河面,给人一个虚构的航向,不为渡河也非巡游。此岸彼岸,除石桥相通,还有多处过河的跳石墩。河水像是一首老歌,千百年来,从石墩两侧潺潺而下,水墨上里。河堤上芦苇深深,芦荻在雨中的姿态,像是檐下千载的守候,只等指引远游的归者。十八座孤立于西岸的馒头山,有香稻四围。我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词,也没能悟到“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意境。

偶有行人从湿漉漉的石拱桥走过。没有浆声的河流,在整个夏天都流淌着浊黄。一个女子走上石桥,步履轻盈地活泼了眼前风景,我在河岸张望的视线,盎然出一派生机。我再一次假想着披蓑顶笠,踏上湿漉漉的拱桥石阶,和桥上的女子步步紧握,共同纤长这个足音深透的晌午。她的头顶,自然没有油亮的纸伞,我的唇间,亦无箫笛。但陇西河的雨季,在我的发尖弹落,切近或远离,均是上古的神韵。

对于上里众多的四合院子,我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和合适的角色。韩、杨、陈、许、张姓五大家族,分别在旧时上里的商、官、农、美女和械斗中各领风骚,并在上里修造了很多木质房屋,至今仍兴奋着迟钝的眼光。现存韩家大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有川剧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雕刻,其精湛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凸显着上里古建筑的个性特质,在旅游手册上造句为“上里一绝”,前后历经韩家三代人完成。看见大院内熙来攘去的人群,甚为尘嚣,远离了我对上里古镇的最初图谋,我的审美孤僻,非常安心地背叛了这份机缘。

我更愿意在上里以西,继续午间诗意。

风生水起,雨飘草绿,五月的上里含在眼里,荫湿着另一个水乡江南。无论掌酒把茶,还是草色遥看、踏桥步雨,古镇的午间恰似弦音在水上的谣曲。

然而,诗人的炎喉或墨客的馊毫,都无法挽留上里的鼾声。表达的食言,让我在旧迹斑驳的午后,离开了古镇的远年。

[music] [/music]
[ 本帖最后由 嘎玛丹增 于 2009-3-18 02:2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