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夜,从一颗露珠启程(发《散文百家》2020第12期)

2022-01-17经典散文
[db:简介]
                                 夜,从一颗露珠启程
                         高卫国
                           一
     年少时,我见识过旋风,那旋风来得突然,且来势凶猛。
     无端刮来一阵黄风,风柱转着圈飚了过来,挟裹着地里的土腥气,夹杂着草叶和土块儿,风拧着劲儿把架子车上垛好的带穗小麦扬得漫天飞舞,明叔嘴里喊着“阿——得儿”那是驱赶小鸟时常用的口头语,很明显,这声音对于旋风无济于事。明叔看着被旋风掀翻的麦子,七零八落地躺在自家或别人的田地里,无奈地坐在麦茬地里,看着天空木呆呆地发愣。
     装上车的小麦本来是要从田里拉到打麦场的。打麦场又叫晒坪,是供小麦脱粒和晾晒的场地,晒坪面积开阔、土地平整,农闲时它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场内抽陀螺、滚铁环、学骑自行车。打麦场收归大队后,每户都在自家地头临时建一个打麦场,男劳力手把铁锹平整地面,然后用石磙碾压地面,洒水浸泡后接着碾压,五次三番后这场地便平展光滑可照人影。
     麦子静静地躺在打麦场上,毒辣辣的日头烤在他们焦黄的身躯上,轻轻一碰就发出“欻欻”的声响。这时候一辆带有碾压器的四轮车,冒着黑烟冲进了麦场,翻来覆去的几个轮回,麦粒就和麦秸秆完全分了家。耙子便派上了用场,长长的麦秸秆钻进了耙子的怀抱,归拢码垛后静静地蹲在了麦场的一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风不来人们就坐在树荫下,抽袋烟聊聊年成。“起风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抬头一看树叶动了,于是便操起家什站在风口扬场,扬场就是借风力把麦糠和混迹麦子的沙粒土块清除,这可是个技术活,主要工具则是一把考究的木锨。
      晒坪上有几处摊晒均匀的麦子,每摊麦子都用脚丫蹚出一个长长的“回”字。每隔一两个小时要翻一下晾晒的麦粒,我光着脚丫蹚几个来回,麦粒在太阳的暴晒下热乎乎的,蒸腾的热气咬住了我的脚心,一种热乎乎的痒穿透了全身。
      麦秸垛像女人浑圆的乳房,安静地躲在打麦场的一角。麦秸以后的命运或用来引火或铺在炕上御寒。麦秸是弱柴,着火点低,常用来引火,放在炉膛的最下面,点燃麦秸后在上面加一些棉花杆或者豆秸,火旺了才在上面放硬柴。麦秸垛还有另一种用途,我们把麦秸从中间拽出,使它腹腔中空,成了一个屋棚,上面盖一块塑料布,看场时如遇阴雨天便成了最好的去处。空气里夹杂着麦香草香,我躲在麦秸垛里听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啃一本皱巴巴的《西游记》。风停了雨住了,我从麦秸垛里钻出来,偷偷翻过果园的大栅栏,摘几个青苹果匆匆跑回来继续猫在垛里看“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麦子起场归仓后,有一部分要交公粮,我和爸爸赶着驴车到镇里粮管所时,前面已经排了一队长龙。等待的时间尤其漫长,我思绪纷飞:等一会儿交完公粮,我们要去吃烧灌肠,我和瑞明约好了下午去粘知了,昨天我们在低矮的树丛中发现的鸟窝不知道有没有被别人发现……检验麦子质量的工作人员腆着大肚子走了过来,他手里的长叉子插进麦袋,那根叉子是中空的,从麦袋里抽出后就顺带着提出一凹槽麦粒,验麦子的人拿了几颗麦粒放在嘴里一咬,我能清晰地听见“咯嘣”的响声,要知道这麦子是我们特意多晾晒了一天送来的,然而他轻蔑地一挥手说:“去!那边晾晒一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是一块儿空地。因为他这一句话,我刚才所有的念想都变成了虚幻的泡影,幼小的心灵也隐隐地察觉到人与人之间横亘着某种说不清的东西。
      验收合格的麦子要自己背到粮库,那打着茓子的粮库已然是一座高山,爸爸赤脚把麦子一袋袋地扛了上去,年少时我没有体味那段路的艰辛。1998年,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去交公粮时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这粮食堆成的高山,两个来回我已经气喘吁吁。邻居对坐在凳子上指挥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村今年考上的大学生,六百多分本科院校。”我看见工作人员眼中射出一道亮光,他和我聊了两句后,喊粮站的一个壮小伙,让他帮我把麦子背到了“高山”上。
                                     二
      井是乡村的眼睛,井边的青苔就是眼睛上的眉毛。
       每一个村庄都有一眼吃水的井,那摇水的辘轳上缠着一根打捞日月的绳,这根绳可以通往大海。《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中写乌鸡国御花园八角琉璃井,这井中有水晶宫,宫里住着井龙王。我们村庄的那眼井在合作社门前,青条石砌成的井台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笑看岁月流转人世变换。
       天气暖和后,常有衣着艳丽的女人在井边洗衣服,洗衣盆里斜放着一个木制的搓衣板,女人在满是泡沫的洗衣盆里揉搓衣物,不时用带着泡沫的手撩一撩额前的流海,偶尔会有爽朗的笑声将乡村的天空点亮。“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上小学时囫囵吞枣,老师不讲诗义,自己也不深究,以为这床就是睡床,直到读大学后才知道这床是井栏,诗的背景是室外而不是室内。随着压水井和自来水的更新普及,水井无人光顾,见识过繁华热闹的井栏也廋成了一地月光。
      田里钻有机井,土地干旱时灌溉庄稼用的。久旱未雨的乡间小路,铺满厚厚的尘土,光脚丫踩上,暖流穿透脚心,我们在双脚踢蹚的尘雾中得道成仙。这时候机井就派上了用场,柴油机和水泵用木制的橛子固定在一条线上,在柴油机“嘟嘟嘟”的喧闹声中,井水缓缓地注入田间的沟渠。水位下降后浇水要用吊泵,机井上面的一端重新砌宽,泵放在地面以下,柴油机在地面以上,垂直距离要保证皮带在转动中不脱落,既考验庄稼人的技术又考验着庄稼人的体力和耐性。
        柴油机水箱里的水早已沸腾,将玉米棒子扔进去一会儿就煮熟了,有时候也从地里采来花生或者毛豆扔进去,若是新柴油机玉米棒子和花生毛豆香甜可口,若是用了几年的柴油机,那花生和玉米棒子均带有一股腻腻的柴油味儿。
       守望乡村的还有一条河,河里藏着村庄的全部秘密和过往,小河退潮后在浅水洼中可以捡拾铜钱、铜板。有一次捡到一个手榴弹头,我们把它扔进了粪堆,经过几天晾晒后它坐着粪车走进了苹果园。我们恶作剧地将手榴弹扔进了火堆里,小伙伴四散逃窜,我远远地躲在一辆架子车的下面。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突然听见“嘭”的一声,我们慢慢地探出头去,地面已然炸出一个深坑。在远处摘棉花的一个本家爷爷,声嘶力竭地把我们骂了一通,炸裂的弹片就在他眼前一尺的地方震落,这个爷爷和死神擦肩而过,想来后怕,我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夏日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热气,吃过晚饭我和小伙伴拿上手电筒,去寨外的堤坡摸爬叉(爬叉是乡间对蝉幼虫的称呼),我们呼吸着乡间柴草烟尘气息,听着蛙鸣一路搜寻过去,每一棵树都是我们的捕猎场,若是刚下过一阵清凉的小雨,土地松软,爬叉就早早地爬到了树杈上。
       怎么会有蛇?我们都想不明白,平日在草丛中偶尔也会见到,可是平原的树上真的少见,那天小伙伴阿刚去摸爬叉时,在一棵老榆树上差点儿摸到蛇,回去后便害了病。大奶奶说明日正午端一碗清水去给他叫叫就好了,第二天正午“回来吧,回来了”一遍遍地叫过,晚上又敲着床沿叫了一遍,到了第三天阿刚便又生龙活虎地和我们一起粘知了去了。我们并不懂迷蒙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但是那仪式的虔诚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乡下有民谚:蛇过道,大雨到。然而我对蛇没有一点儿好感,我的第一感觉是冰冷、害怕,头皮一阵发麻。除了《新白娘子传奇》中,赵雅芝饰演的白娘子让我觉得美艳可爱之外,我对蛇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
        榆树在我的家乡倒是随处可见,道路两侧、堤坡上都有榆树的身影。农历三月初,榆钱便一串串缀满了枝头,在风中摇荡出独有的风姿,榆钱初长,翠绿轻薄,晶莹透彻,入口有淡淡的香甜之气。我用一根顶端绑着铁钩的木竿,不必爬树也可摘到榆钱,更多时候我还是喜欢爬上树直接用手捋,一会儿工夫就是满满的一篮子,榆钱里夹杂着一两片嫩生生的榆树叶。将榆钱洗净,和面蒸成窝窝,味道清美、纯正。
                              三
       夜是从一个露珠内部启程的,滴落的露珠就如同滑落的时间。
       在夜的沉寂中,少年的梦想早已启程,年少时我就像一匹重任在肩的驿马,总是马不停蹄地向前跑,目的是远离家乡。
       书本呈现的文字启示我,外面有更辽阔的所在,远方一定有一个不同于我们生活的别样人生。在我上大学之前,我的求学轨迹一直都是以家乡为圆心的,然而我的心里却一直装着一个逃离家乡的梦。少年时农家劳作的辛苦、物质的匮乏、求学的艰辛,早已隐于时间的皱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时间距离可以产生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美好的回忆。”我们在时过境迁以后会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经失去它原来的辣性。  
      年少时我主动逃离了家乡,人到中年以后,生活归于一种庸常,当我改变认知世界的视角重新打量身外的世界时,总感觉有一根脐带连着我和我的家乡。我住在远离乡村的城市,故乡却潜藏在我的血液深处,豫北平原的那个小村庄成了我血脉里无数次的回望。
     母亲每次从家乡来到省城后,总是会给我聊村子里的事情,有时也聊家乡的河、堤、桥。从我家老屋出来五十米就是一条河和一座石桥,上大学时读到《西洲曲》中的诗句“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我眼前就浮现家乡的桥。其实,地处豫北平原的乡下,两桨桥头渡的诗意画面很少见,童年的我,在河面上仅看见过载着鱼鹰捕鱼的小船。
       我从一个名叫迁民屯的村庄出走,却从未走出故乡,村庄作为我精神的故乡,一直都在我的灵魂深处留存。当我背诵着“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些思乡类诗歌时,眼前总是闪现家乡的树、家乡的桥还有桥下那条小河。
       我是主动逃离,而母亲却是在我软磨硬缠下被迫远离家乡,母亲来省城帮我接送妞妞上学,每学期一结束她都要提前回乡,侍弄了一辈子庄稼和土地的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
       有一年暑假我送母亲回乡,一进家门眼前的景象惊了我的双眼,满院子荒草已经漫过人的膝盖,草在这三个月无人光顾的院落里肆意疯长。我看见了自然生命力的旺盛,这些年我走在城市的街道,而我小时候种下的那棵树,已在少人看管的院落里长高长大。
       追寻与回归是一对无法回避的命题,彼得•汉德克在《缓慢的归乡》中让索尔克归乡,降落在乡土之上,他有了言语,时间成了光明。
       年少时,我的追寻就如同一匹驿马,一匹一直向前跑的马,一直向前跑的马也总有一天会跑回故乡,归乡的方式并不复杂,所需的仅是时间和方向。
                           (原刊于《散文百家》2020年第12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