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陇头悲歌

2022-01-16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3 编辑

        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古诗源?陇头歌二首》陇头,也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3 编辑 <br /><br />        陇头流水,流离四下。

        念我行役,飘然旷野。

         登高望远,涕零双堕。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古诗源?陇头歌二首》

   陇头,也就是今天的陇山。在广义的地理意义上,人们又叫它关山,关山飞渡的关山。
  作为秦人的发祥地,陇山地区在其交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诞生了中国诗歌的辉煌篇章:陇山诗歌。也正是这里特有的风物人情,使得陇山诗歌的风格既哀怨凄凉,又慷慨悲壮,成为盛唐边塞诗中魅力独具的一枝奇葩。
          
              一
  我们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踏进关山的。
  分水岭自有高屋建瓴的涵义。但关山上被悲惨苦役者反复吟诵的分水岭却是樊河和千河支流的发源地。在地图上看,陇头流水从这里起已经逐渐消失,而广袤浩瀚的陇山却刚刚开始展露出它的空阔和壮美。其实,对于苍茫的林海来说,我们心旷神怡的探访实在算不了什么,甚至还不如远处吃草的牛羊那么亲近。但是,能够穿越或者能够到达,就已经蕴含了深远的人文意义。
  分水岭,当地人叫羊肚子滩,现在属于一个集体林场。秋意已经渐渐浓烈,满坡满洼的浅绿因为凉风的肃杀而泛黄泛白.一滩一滩的羊,也不知不觉因着草木的衰荣而败落着,旺盛着。
  但是,分水岭并没有水,它只是一座浑圆的土山。
  天高地阔.大静大谧里,仿佛唯有天籁之音在悄然流淌.
  汉乐府中,《陇头歌》是被作为民间歌谣而收入到宫廷音乐之中的。它的凄凉、哀怨、悲壮,是和边关秋月、长河落日里不间断的流放、劳作等民间疾苦相联的。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声,因此,备受后人推崇。
  《三秦记》记载,“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绵延的关陇大道,险峻的陇山地理,常常使得流放的文人墨客望而兴叹,望而兴愁。
  陇山是苦难者的陇山,也是心智泯灭者的宿命。它的艰险,它的崎岖,乃至于它的阻断,都承载着太多的悲苦和无奈。对一身孤旅者而言,离开繁华似锦的大长安,那跌宕的流水声,那深秋里肃杀的落叶,就是他们背离故乡的诀别之泪,和伤痛之苦。登上陇头,就仿佛是走向了人生的绝路和尽头。
            二
  从分水岭往东,就是秦家塬。一个高古而富于诗意的地方。自然,它和秦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登高望远,涕零双堕。” 在这个温暖的塬上,古人却感受到了无尽的悲苦。秦家塬,秦人的故乡,秦人的生息繁衍之地,曾经马嘶鱼跃的地方。可如今仅剩下一片芦苇,一片在秋阳下熠熠生辉的芦苇。再也没有了马,没有了鸟,甚至也没有了那片养育秦人勇猛健壮的水泊。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际,那个只为涉渡关山而生的大塬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东渡的秦人湮没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中,他们再也没有回头。从此,秦家塬荒芜了,荒芜得只剩下了一段史书上的故事,荒芜成了一个地名。
  后来,我们在上官场碰见了一位放羊的老人,他用颇为骄傲的陕西方言讲,秦家塬是秦人立过帝的地方,这里至今还有“十里一墩台,五里一碑子”的流传和说法。
  是的,我们正走在王土之下。透过摇曳的芦苇花,还可以看见远处的山峁上矗着一截土堆样的墩台。夕阳迷茫,它仿佛一位即将消失的历史过客,让人确实有一种仰望的沧桑感。尽管“文革”已使得许多碑志、烽火台从古道上消失了,不过,根据史载推断,关山北段秦家塬古道的开辟最迟不超过公元前200-100年。无疑,它是历史上最早翻越陇坂的干道之一。
  斜阳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们一如那匆匆的过客,徜徉并想象着古人是如何艰难地穿行和爬越,我们甚至把自己幻想成一匹天马,松缰放纵于历史的每一个瞬间,任那些政客、诗人、高僧、放逐者、苦役者在这曾经繁忙的大道上东西穿越。

  “击瓮叩缶,弹筝搏骳,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秦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从西向东,关山的尽头就是八百里秦川。但是,在历史的反向中,苦难的人只能从东向西,亲历“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的别离。
             三
  《陇头歌》,陇头的悲歌,逝者的悲歌。
  历史的片刻,因着时光的翻晒而渐渐透出它的暗角。自秦以汉以唐,多少人曾经奔波在关陇大道上,穿越在时间的密林里。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悲世情怀和大关山着愁苦之地融合在一起,相呼相应,无怪乎其歌吟是那么的苦楚凄凉,其叹息是那么悠远深长,其离别是那么感天动地,以至于千百年来歌吟不断,传诵不断。
  和长城一样,关陇大道的衰落也是和时运的更替休戚与共的。当北“丝绸之路”渐渐远离了狼烟不再的烽火台后,穿越关山就变得更为艰难,更为险阻。苦难者的歌声越飘越远,越来越弱,终归于平静。历史在一个新的轮回后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古道成了便道,歌谣变为小曲,再也不能飘零四野了。
  苦役者走了,隐没在关山深处的烟霞之中。但他们留下了陇头悲歌,留下了抒不完的愁苦,和千古遗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