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还可以自在一些

2022-01-16叙事散文李兴文
云天高处梅如海,一夜朔风尽落花。若说这是诗,怕也有些蹩脚。蹩脚之一是只有这么寥寥的两句,远不如万千“名手”们的千古绝唱那么尽善尽美,既便如此,因为是自己经过苦思冥想做出来的,虽说不至于搜肠刮肚,也颇费了一番小脑筋,也当敝帚自珍了;蹩脚之二,……
  云天高处梅如海,一夜朔风尽落花。
  若说这是诗,怕也有些蹩脚。蹩脚之一是只有这么寥寥的两句,远不如万千“名手”们的千古绝唱那么尽善尽美,既便如此,因为是自己经过苦思冥想做出来的,虽说不至于搜肠刮肚,也颇费了一番小脑筋,也当敝帚自珍了;蹩脚之二,便是诗中的“梅如海”,本欲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的,结果,诗意的来路、出处、意境都有些唐突和绝险,便觉出自己诗心的赤贫,免不了自惭形秽,胆战心惊,生怕被人追问、攻讦。“诗”一出手,手也就软了,几不捉笔。
  无疑,我是想说雪的。
  昨夜长风可谓威猛浩荡,不过,天宇长风的前途并不坦荡,在浩荡长风急行的路上,风的躯体被楼宇、大树、电线杆以及电线划破、撕裂,急行的大风就发出悲壮的长鸣,尖利,凄绝。
  关门闭户,围炉,风的悲鸣时断时续。窗帘动时,劲风经缝隙自外而入,声色俱厉,就把窗户关得更加严实一些。就暗自揣度:今夜,定然有一场大雪飘然而落,只等天明之后启窗观赏了。与其说将欲观赏雪,勿如说将欲观赏落雪之后的世界。关于冬雪,所有的印象集合起来以后,还清晰地记得雪后的世界突然透明,顿然清晰,所有的大山仿佛都向前大大跨出了一步,鲜洁,亲切。
  却没有。
  非但无雪,还是一个爽朗的大晴天。
  这样的意外非但没有带来任何遗憾,心情反而很快舒畅起来。
  出门前,走到窗前,好像要跟明艳的冬日阳光亲热一番,又好像在暂时离别之前要特意跟惠然肯来的冬日阳光打声招呼:不要走开,等我回来。
  那时,享受到明艳的冬日阳光的,还有窗外花架上的盆景,那是几株迎春花。它们本是匍地生长的藤蔓类植物,竟也有长到大拇指那么粗的,因而,它们展现出来的沧桑感也便赫然在目。那样的老成持重,那样的一身鳞皮,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人的理智,在它们跟前都不敢再度轻佻放荡——分明经历了长久岁月,已经饱经风霜,作为盆景苗木,它们实在难得。
  在严酷的冬日,迎春花毫不例外地变得萧瑟了,枝蔓上的细叶已经所剩无几,并由原来的翠绿色变成了晦暗的黑褐色,大抵将欲飘零,也便无精打采。盆土已经干透,与花盆之间已经裂开了手指一般粗细的缝隙。需要浇水,但冬日清早不宜。再说,我要赶去上班,时间也不允许。
  中午回来,记着浇水的事。那时,窗前的阳光已经强盛到了喧嚣的地步,窗前乃至室内的光明和温暖是不言而喻的。
  这才发现,迎春花的枝蔓上已经缀上了许多花苞,花苞如破土探头的虫子,灵动,新鲜,现出极其兴旺的少年盛气,花苞的顶端,已有清晰可见的明黄色的光晕,那一点点隐隐约约的明黄色的光晕足可以在人的心里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动。
  真是名不虚传,迎春花的确是不负“迎春”的美名的。原来它们一直都没有停止生长,不停生长的目的似乎是为了使它们自己的名与实两者兼备。
  却没有惊喜,更没有狂喜,而是仿佛得到了确证一般放下心来,继而满心欢畅起来,觉得像迎春花这样简单的生命竟然有如此崇高的信用度,它们的信用度之高,反倒让人无法与之颉颃,反倒让人心生愧意。
  其外,我还种有一株常春藤。粗略一算,已经把它精心养护了十二年光景,也与我相依相伴了十二年。最初,是在街边的花木地摊上发现它的。认得它是常春藤,不过其时它的样子与想象中和经验中的常春藤实在相去甚远。初见它的时候,它就像被丧尽天良的人遗弃的孩子那般可怜的。看得出它是经过扦插育苗得到的副本,长不过三四十厘米,生机衰微的几片叶子,根部有一个核桃般大小的泥团,泥团差不多干透了,足见摊主对它又浅又薄的用心用意。
  叫价两元钱。
  我买下了。赶回家,将其种在盆里。
  转眼就过去了十二年。如今,它的整个身量显然非同往昔,长长的藤蔓,葱茏雄伟的树冠,遍布鳞皮的桩干,从它身上现出的沧桑感比迎春花的更为浓重更为沉郁,我的心里早已生出惊天动地一般的成就感了。现在已是“二九”天气,它居然发出了好几片青翠的新叶,修长的叶柄,耳勺一样卷曲、也像耳勺一样玲珑精致的叶片,亮晶晶的。
  由此可见,常春藤的“常春”同样是名副其实的。
  还有一株梅,花呈粉色。
  如今,梅的花蕾也如散乱粘结在枝上的珠玉,粒粒如黄豆般大小。它们的嘴儿,已经微微张开,萼片合口的地方,已能看见隐隐约约的粉红色。
  看着这些不屈不挠的活物,忽然想到自己已经过去的半生。
  其间,有过许多人云亦云的谎言,有诸多走马而不认真观花的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更有偏听偏信拾人牙慧造成的种种谬误和失误。因而,多年来,一直认为严酷的冬日是少有或没有生机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连松柏这样耐寒耐旱的树木都有“后凋”的时候,其余种种柔弱的生命又何以堪,它们的生命境遇在突然一反常态而变得更加强势的严酷冬日里也便可想而知——真的还是“想而知之”——关于生机,后来就在冬日里不抱什么希望了,就认定了冬日的严酷的合情合理合乎常规。一直认为,关于绿色生命,冬日里是没有什么勃然生机可言的。这些观念已经深植在自己的经验和观念里。试想一下,天寒地冻,朔风如刀,活物,有些要休眠,有些要冬眠,还能动的大都深居简出,像狗熊一样躲在山洞里把自己富含脂肪的“脚掌”来“舔舐”。传统意识,固定观念,有极大的惯性,这些惯性对人的心灵来说,时之既久就会变成死气沉沉的惰性,每至于此,人就会用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来安抚自己昏聩懒惰的耳朵和睡意浓浓的眼睛,归根结底,是蒙蔽自己的心,消磨自己的意志,麻痹自己的心智,削弱自己的创造力。更有甚者,还有振振有词地搬出某“名手”来为自己的信口雌黄和为非作歹充当掩人耳目、欺世盗名的“虎皮”,作为人性,作为人的道义良知,罪愆何其深矣!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此邦之人,不可与处”。
  这不,在最严酷的冬日里,像迎春花,梅,常春藤这样的活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并未停止,非但没有停止或者滞缓,反而坚定不移地一路前行。在它们那里,无需假借“名手”的“高论”来为自己呐喊助阵,无需五体投地地承袭某“大家”貌似清规戒律的谬误来粉饰和篡改自己活着的状态。总之,它们有自己的生命主张和成长计划,它们只尊奉宇宙的法则和自然的节律,并凭靠这些珍重自己。
  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听听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应该很合时宜。
  作为花木,人可以从中得到某些意义的启发,人却无法讲道理给它们听,从它们那里得到启发接受道理的只能是人,并且只能永远是人。在生命的自然形态面前,人永远都是懵懂的幼儿。
  一直都没有忘记,有人曾经强令花木改变自然节律而错季开放。有诗为证:“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需连夜开,莫待晓风吹”。在强权、严刑峻法、谬误、荒唐、猥琐和鄙陋深度纠缠的扭曲、变异的精神氛围中,一些花就开了。为了活命,也为了哗众取宠,为了附庸风雅,也为了假装斯文,为了模仿一回西施,为了当一回良臣做一回顺民,把所有应该坚守的全都放弃,结局当然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据说某些“名手”在文章里信鬼、讲鬼,为便于本文说理,此姑且接受“鬼”说,顺便照顾一下某些幼稚无知者的情绪)。
  可是,牡丹没有开。唯独牡丹没有开。
  牡丹们就被贬谪。
  被贬谪异地之后,却欣然怒放!
  移花,却是在无意中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土壤,赶上了适宜的节侯变化,是巧合,但也是必然。
  自己的前半生就在这样活,估计后半生也将如此。
  然而,人总想从此类传闻中找到某种观念的依据,总要强说花木有“某精神”、“某气节”。有些道理初听起来好像是言之凿凿的,但无意义。道理和观念的功用在于教化人心,在于匡正天下,正人君子,有志之士,何乐不为!至于某“精神”,某“品格”,对于花木,或许没有,它们仅仅是花木而已。
  不要人为地混淆事物节理,不要祸乱天地节律!不要臆造空洞名目,不要强加自己的虚妄意志于淳朴的事物!人的精神和身体都需要走正道的!
  如此说来,迎春花,常春藤,梅,绝非秉持着某些精神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亦非为了张扬某种观念才那样铤而走险、惺惺作态的,它们的生命力,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盆土实在太干了。冬季已经行走了这么久远,天少下雨,人也忘了给它浇水,实在惭愧。好在,毕竟发现了纰漏和失误,未为晚矣。
  给它们把水浇足,既保暖,又润泽,不出一月,迎春花,梅,它们的花将会相继开放,而那时,真正季节、气候意义上的春天并没有来,非但没有来,还是冬日里最严酷的数九天气。可见,表面柔弱的花开,原来具有比严冬更为强大的力量暗暗存在。
  花木,没有虚妄的“精神”,没有空洞的观念,只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准确有序的生命节律,人,完全可以从它们的生命过程中受到启发,并用来校正自己生命的精神状态。
  至于常春藤,暂时还不能将其移至户外,它相对脆弱一些,有必要避免被冻伤的危险,况且,围炉的日子里,坐在家里,时时观赏常春藤层出不穷的新叶,也是挺有意思的。
  2012-12-31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1-8 22:0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