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可怜的胡亥

2022-01-14抒情散文凌云昕
历史是多面的,复杂又简单,陈旧且新鲜,常常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启发。二十五史中,最喜欢其中的汉唐华彩,而不愿读乏味的明清,特别是那个满纸血泪的暴秦时代。当然,无事可做时也会偶尔翻瞧,不经意间,发现那个看似残暴的秦二世胡亥竟也有着不为人……
  
  历史是多面的,复杂又简单,陈旧且新鲜,常常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启发。二十五史中,最喜欢其中的汉唐华彩,而不愿读乏味的明清,特别是那个满纸血泪的暴秦时代。当然,无事可做时也会偶尔翻瞧,不经意间,发现那个看似残暴的秦二世胡亥竟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善弱孤寂。
  胡亥姓嬴,他的父亲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母亲则未见史传记载。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时年秦王三十一岁,据历史记载来看,此后秦王没再生过儿子。作为最小的儿子,同其他家庭一样,胡亥也得到了父亲特殊的喜爱,因此在性情上与严谨守规的扶苏、将闾等哥哥不同,更多了一份直率和调皮。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胡亥与诸位哥哥都得到酒食的赏赐,秦汉时人们有入席脱鞋的习惯,胡亥在退席之时看到摆了满地的各种鞋子,玩性大发,在每个鞋子上都踩上一脚,作为留念,颇似今天的“某某人到此一游”,弄得众人哭笑不得。也正是因为胡亥的天真可爱,使他得到了始皇的特别喜爱,成为常伴始皇左右的重要人物,也成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人选,这从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常将胡亥带在身边可以看出,也可从胡亥即位后的一次杀戮事件中得到佐证。蒙恬、蒙毅兄弟是始皇时代的著名将军,却也因为亲近扶苏而遭到赵高等当政者的忌惮,最终被痛下杀手。蒙毅死前,已是秦二世的胡亥派遣御史指责他说:“先帝曾经打算立朕为太子,而你从中阻拦。如今丞相参你不忠,罪当诛族。朕不忍,赐你一死,你自己了断吧。”蒙毅为自己辩解说:“先帝巡游天下,独有太子跟从,先帝亲爱太子之情,远较诸位公子深厚绝远,臣下是尽知而无所怀疑。先帝举用太子也不是一时之念而是多年之积虑,臣下何曾敢有过劝谏。”蒙毅的话虽有抬举二世之嫌,但也不应是凭空编造,毫无依据。
  胡亥二十岁时,迎来了人生中一次最为重大的变故。三十七年十月,五十岁的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随行的有胡亥与丞相李斯等,还有一位大阴谋家赵高。赵高本是赵国的王族,因“通於狱法”被任命为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并被选为胡亥的老师,因犯有大罪被蒙毅治以死罪,秦始皇怜惜赵高敦敏於事,赦免其罪,复其官爵,仍让他随侍身边。此时的秦始皇身体日渐衰弱,所迷信与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并与长子人扶苏产生激烈矛盾,将他贬逐出京。巡游队伍行至沙丘,秦始皇突然病死,没有留下由谁继位的诏令。赵高劝诱胡亥取代扶苏,夺取皇权,却被胡亥一口回绝:“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作为儿子我不应多言。”赵高以“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不可同日而语为理由进一步劝诱,胡亥仍义正辞严:“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赵高再次以“狐疑犹豫,後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劝之,胡亥又以“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为由搪塞,可见胡亥对权位并不贪恋,深悉胡亥脾性的赵高只是将他作为夺取最高权力的工具,于是说了句“时乎时乎,间不及谋”便急急地去说服李斯,联合下发了一道伪诏,勒令扶苏自杀,扶苏虽然手握兵权,但为人太过善良,不顾蒙恬等将军的劝告,毅然引颈就戮,于是胡亥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秦二世。
  即位之后,胡亥心理上负有极大的罪恶感,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政事上,而是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唯恐不及的消极态度,他曾经对赵高感叹说:“人生在世,就犹如驾着六匹骏马飞奔过缝隙一般短促。我既已经统治天下,就想要尽享我所喜欢的任何事物,直到我的寿命终结,”老谋深算的赵高却另有打算:“沙丘夺权之谋,诸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怀疑。陛下应实行严刑峻法,这样可将大臣及皇族杀灭干净,然后改用陛下的亲信,陛下方可高枕无忧,纵情享乐。”于是秦朝宫廷重陷于血腥恐怖之中,十二位皇子在咸阳街市上被斩首示众,十名公主在杜县被裂肢而死,受牵连被逮捕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公子高打算逃亡,但又害怕株连族人,因此上书说:“先帝未患病时,待我甚好。我本应跟随先帝去死,却没能这样做。似此作为儿子便是不孝,作为臣子便是不忠。不孝不忠的人是没有资格生存在世上的。因此我请求随同先帝去死,愿被葬在骊山脚下。希望陛下垂怜。”二世把公子高的上书给赵高看,赵高道:“作为臣子担心死亡还来不及呢,哪里能有空闲图谋什么造反呀。”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富有主见的帝王,而是一个只知盲从与享乐的无知少年,此后更是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指鹿为马,这个故事在看似可笑的表象之下,其实有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赵高为什么敢于如此颠倒黑白,胡亥又为什么形同痴傻?
  胡亥看似至高无上,其实也孤苦无依,他“少失先人”,父亲在他二十岁时去世,母亲也在幼年时就离开了他,在诡谲多变的宫廷之中,唯一能够信任的也就是从小陪自己长大的老师赵高,为此,他才会对赵高言听计从,忠奸莫辨,亲疏不分。当赵高干政日甚,李斯上书请求罢免赵高时,胡亥不仅极力为赵高辩护说,甚至用几近于哀求的语调说:“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把赵高视为自己的唯一依靠,并暗中将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致使李斯被构陷至死。此后,胡亥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赵高处理,自己则拱手深居宫禁之中,赵高专权横行,因私害人,致使天下大乱,峰火四起,曾经所向无敌的秦军主力也被起义联军消灭,在关键时刻赵高又一次表现出他狡诈多变的本性,揭去师生情谊的温情面纱,指使郎中令赵成、咸阳令阎乐领军攻入望夷宫,逼迫胡亥自杀。可怜的胡亥临死之时最大的愿望却是希望能见上赵高一面,被阎乐断然回绝,他天真地认为自己一直尊重爱护的赵老师会给他一条生路,于是乞求希望能被降为王侯,又被无情拒绝。最终无奈地说:“愿意与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胡亥明知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就是赵高,却依然竟然无怨无恨,阎乐忍无可忍,说道:“臣接受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除暴君。无论您如何多说,臣也不敢答应。”于是胡亥被迫自杀,以平民百姓的礼仪被埋葬于宜春苑中。
  人性总是复杂而多变的。假若赵高是一位忠义仁厚的师者,亦或扶苏不如此善良仁厚,也许秦朝的历史就可以重新改写,胡亥根本不可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只会是史书中偶尔提及的一位贵族公子,但历史不容假设,在尔虞我诈的宫廷中,胡亥所能信任的也许只有赵高,也正是这种近似于孩童般的绝对信任,让胡亥变成了盲目愚钝、是非不分的傻子,堕落成万世唾弃的亡国之君。作为国君,胡亥是可恨的;作为普通人,胡亥也是值得怜惜与同情的吧。

[ 本帖最后由 凌云昕 于 2010-10-21 17:5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