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折桂(修改稿,请老师们继续指正)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折桂
   
       桂花开了,我又想起那件事。
       哪一年,记不得了。也是这个时候,一个中午。微风,桂花香味馥郁,一缕一缕地往鼻孔里钻,往思维里钻。感觉,呼吸里都是香气,话音里都是香味。看来,校园里多栽些桂花树确实有好处。
       一只灰喜鹊从头顶飞过,落下一声鸣叫,也落下一串花香。
       我值班,裹着一身香气在校园里转悠。就那么巧,让我碰上了。那时我还不认识邓晓海。
       中午时分,校园里没什么人,走读的学生基本上没来,住校的学生不是在寝室里休息,就是在教室里看书。邓晓海既没在寝室也没去教室,而是一个人跑出来折花。
       虽然被我碰上了,但却迟了一步,邓晓海已经把一根花枝折到了手里。说巧也不巧,要是我早几步到,就能制止他,那根桂花枝就不会被折断。
       邓晓海没看到我,拿着花枝很惬意的样子,放到鼻子底下闻一下,又闻一下。这让我怀疑他是不是嗅觉有问题,这么浓郁的香味还要贴到鼻子近处闻吗?我下意识地鼻孔深吸了一下,花香呛人。
       我走过去,邓晓海发现了我,不自然起来。明显知道我看见了,还把花枝往身后藏,有些惊慌,有些笨拙,脸泛红。
       他应该是认得我的。但我不认得他,是问过话才知道他是高一年级的,名字叫邓晓海,住宿生。
       难怪纪律性不强,原来是刚进校的新生。可能是原来散漫惯了,暂时还没约束过来。我准备批评他几句,想想还是忍住了。我想换一种教育方式。花香四溢,这么好的环境,言重的话似乎不大适宜。
       我看看身边那棵桂花树,用手轻轻抚摸着伸出来的一根桂花枝,笑着问邓晓海,很喜欢桂花吗?问过话,觉得自己也有些笨拙,哪有少年不爱花的。大概就是太喜欢了,才忍不住跑来折花。
       嗯。他机械地点点头。忽而像反应过来什么,又摇摇头,慌乱地说,不,校长,我错了……
       看他很知错的样子,我生出一丝欣慰。这也还是个花一般年龄的孩子,还不完全懂得一棵树抑或一枝花在校园里,在生命里,意味着什么?我说,你很喜欢桂花,这很正常。可你知道桂花的有关知识吗?盲目地喜欢不是真喜欢,一切喜好都源自于知识层面,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我问你,知道这棵桂花树属于什么品种吗?邓晓海摇摇头,不好意思地望着我。
       我说,这是金桂,花香最浓。接着,我简单说了桂花树的品种有哪些,桂花所蕴含的花语是什么。但我不是像老师上课传授知识那样的语气说话,而是像朋友之间谈心交流的方式说出来,尽量缓和气氛。邓晓海虽然也像上课认真听讲的样子看着我,但原先的紧张感慢慢没了,小脸也慢慢恢复成白净净的本色。我还告诉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桂花的习惯,历朝历代的文人都以桂花为题写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很多词句相传沿用下来……我指着他手中桂花枝,问他,知道“折桂”两个字的意思吗?      
        “折——桂?”邓晓海小声咕哝着,没有立即回答我,在想。看得出,他并不懂这个词语蕴含什么意思。稍停,他忽有所悟地把手中的桂花抬了抬,难为情地说,我这就是折桂吧?脸又泛红。
       我在心里噗嗤一笑,但没把声音吐出来。这真是个又可气又好笑的学生,居然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成折桂。望文生义。我依旧没有责备他,脸上也没露出不满的情绪,还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我说,折桂的意思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更不能用你的违纪行为来比拟。折桂,是一个很励志的词。我国古代把桂枝比喻为出类拔萃之人才,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因为古时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季,正是桂花开的时候。
       哦!邓晓海恍然大悟,泛红的脸上又增添一抹羞愧的面容。他拿着桂花抬也不自然,放也不自然,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往哪里放。
       我顺势接过桂花枝,说给我吧,你拿在手里被其他同学看见了影响不好。我感觉,邓晓海在把花递给我的同时,还递给我一种态度。
       我看看花,看看他。成绩怎么样?我问。邓晓海低头回答,说不怎么好。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成绩不好可以努力学习,逐步提高。就像这桂花树,刚栽的时候也不会这般花枝满树。凡事都有个自我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树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你刚进入高中,有着三年的大好时光,希望你勤奋学习,三年后真正成为一个折桂者。邓晓海紧绷的脸绽开了,坚定地点点头。
       我陪着他向教室走去,进一步鼓励他。我说,唐代有个叫温庭筠的人写过一首诗:“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说的是作者落榜时的感慨。过去一同读书的朋友已经科举及第了,自己还在江湖漂泊,无颜面对,无比感伤。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高考中也会出现。同样在一起学习几年,高考时有的同学金榜题名,有的同学名落孙山,不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心情。
       邓晓海说,校长您放心,我懂的。转身回教室时,留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从此,我认识了邓晓海。在路上,或是在教学楼的走廊里,遇到了都会有个招呼。有时他先喊我,有时我先喊他,简短的语言里传递着一种意思。这意思只有我们俩懂。偶尔我会问问邓晓海的班主任,得知他学习很努力,表现不错,很欣慰。
       转眼又到桂花飘香的日子。那个中午,还是那棵桂花树前,我又碰到了邓晓海。同样的情景出现,他又在折花。不过这次我早到了一步,花枝还在树上。
       我有些生气,怎么老毛病又犯了。我赶紧喊一声,邓晓海你在干什么?制止他。
       邓晓海见是我,却不像上次那么紧张,手握住桂花不放。我想,胆子越来越大了啊,板着脸径直走过去。边走边质问他,怎么又折花?
       邓晓海看我走到近前,用眼神指着手上的桂花枝说,不知道谁不小心弄折的,我想把它绑起来。他手上拿着一根草。
       我一看,花枝确实折了,但没断。看那折痕也确实不是新的,邓晓海没说谎。
       我有些自责,错怪邓晓海了。幸亏没早早批评他,否则的话自己要尴尬了。我忽然想起来,邓晓海平时好像经常走这桂花树跟前过的。我就看到过几回。
       邓晓海说,是的,自打那次折花被我碰见后,触动很大。他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三年后考上大学。每当自己气馁的时候,松懈的时候,他就来到这棵桂花树前,回想我说过的话,警醒自己,给自己鼓劲,把“折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根桂花枝耷拉下来就是他中午放学的时候从这经过看到的。
       我有些感动。忽然感觉邓晓海长大了,成熟了。他的转变超出了我的预期。一个人犯点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及时改正,并以此为鉴,变为前进的动力,反而是好事。尤其是学生,可塑性大,哪怕毛病再多,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都会成为好学生。
       以后的日子,我还是经常看到邓晓海从那棵桂花树前经过。有时停下脚步凝视一会,轻轻翻动桂花树的枝叶,像是在寻找折桂的秘诀。有时只是匆匆看一眼,像是在和桂花树形成一种默契。大概没人会注意邓晓海的举动,即使注意了也不理解邓晓海的意图。但是我懂,那棵桂花树凝结着邓晓海太多的情愫。
       我还注意到邓晓海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学校的板报上。在考试优秀者名单里,在三好生表彰栏里,在学科竞赛光荣榜中。按说我对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都应该是一样的,可自己都不能否认,对邓晓海的感情和期望值有一些特殊。是因为他那次折花的缘故吗?
       三年后的高考,邓晓海以65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们这个考区的文科状元,一举折桂。喜讯传来,我不自觉地走到那棵桂花树前,脑海里又一次浮现那个在树下把折桂意思说错的孩子。
       九月初,邓晓海来到学校请我们去吃饭,说是谢师宴。还特地恳求我去,自然又说到那个只有我们俩知晓的折花事。
       我拒绝了。但建议他把谢师宴的形式变通一下,改成一个励志座谈会,由他原先的班主任组织,邀请老师和同学参加。他同意了。
       在这个座谈会上,我送给邓晓海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根桂花枝。并说,当年白居易的堂弟金榜题名的时候,白居易为他题写了一首诗,今天,我把其中的两句送给你:“桂折一支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邓晓海很感动,两眼闪着泪花向我鞠了一躬。在场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多有不解,于是,我便说了邓晓海有关“折桂”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