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消逝的影像

2022-01-13抒情散文堂珂
文/堂珂1、我正在声嘶力竭地把课本里蝌蚪般密密麻麻的文字,一股脑儿地往学生们的耳朵里塞,电话突然动起来,突突突,像一只野兔子在我的裤兜里乱蹦乱窜。我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师,一直遵守着学校的规定——上课关闭手机。今天是个例外——有个学生家长突然来……
文/堂珂

  1、我正在声嘶力竭地把课本里蝌蚪般密密麻麻的文字,一股脑儿地往学生们的耳朵里塞,电话突然动起来,突突突,像一只野兔子在我的裤兜里乱蹦乱窜。我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师,一直遵守着学校的规定——上课关闭手机。今天是个例外——有个学生家长突然来访,上课铃响了我说我还有课她才依依不舍而去,急三火四进了教室,早把手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好在我设在了震动上。
  学校的这个规定对教师自身的形象是有好处的——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每一个细节,方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老师自以为是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往往在少年本该明媚的天空留下一片难以挥去的阴霾。记得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课间我贪玩忘了解手,课上了不到一半,我实在憋不住了,鼓足勇气打报告去解手,老师狠狠地瞅了我一眼:下课干什么去了?现在上课了才想起解手,不行!我夹紧腿使劲憋着,憋得膀胱似乎要爆炸,最后实在憋不住了,只觉得一股热流顺着大腿根流下来,流进鞋窟窿里,把脚下的地湿了一小片——我的眼里噙满了泪,那是羞辱怨恨的泪。那节课我一点也没听进去,只觉得老师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指指点点,像握着一把亮闪闪的宝剑砍来削去——这个场景从此狠狠地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难以抹去。后来当了老师,站在老师的角度从心里彻底宽恕了那位老师,可那个场景那种感受却时不时的跳出来,敲打着我的脑壳。
  我正讲到兴头上,没管它。
  野兔子开始用她的小嘴啃噬着我的皮肤,啧啧有声。啃得我的大腿痒痒的。
  我极不情愿地停下喋喋不休的嘴巴,走到走廊里,掏出电话,狠狠地把接听键摁了下去,没好气地“嗯”了一声。
  “佃友呀,你四婶子老了,你和佃金赶紧回来吧。”电话是母亲打来的。
  母亲的声音犹如一盆凉水,一下子把我心头的怒火浇灭了,但还是有点不大情愿:我爸不是说明天出殡的时候再回家吗?怎么现在就回去?不情愿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家一直与四叔家关系不好,平时少有往来,即使过年也不串门;二是今明两天我共有六节课,根本无法和其他老师调换,只能让其他老师白上了,一下子少了六节课,下周的期中考试成绩能保持得住吗?领导的脸色可不是那么好看的。
  “原来寻思着你们都上班,忙,打算让你们明天光回来出殡,我看上海和广州不大乐意,不差这半天的功夫了,还是回来吧,场面上的事别让人家笑话。”
  上海是四叔的儿子,广州是二大爷的儿子。
  哎,人都死了,连母亲都不计较当年四叔四婶对我家的袖手旁观和落井下石,我又何苦自寻烦恼呢?人生诸事多矣,该放手的就放手,要不然死了去西天也是步履沉重,不得轻松。再说了,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事关父母亲的脸面,我焉有不听的道理?
  想当年,父亲在县城工作,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家里地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话就靠母亲一个人忙活,四叔一家子不但不帮忙,还在旁边看笑话,还在赡养爷爷奶奶的问题上与我家过不去,非得让我家多拿一份钱粮,理由是爸爸在外挣钱——母亲的心里由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分析,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个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大概是出于嫉妒——嫉妒我家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比他们家好。血浓于水的亲情一旦遇到利益的冲突,总是乖乖地成为利益的奴隶。受母亲的影响,这些记恨的种子也在我们兄妹几个幼小的心田里扎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刚到村头,哀乐声就蛇一样哧溜哧溜地往耳朵眼里钻,吱吱呀呀的,像一只老鼠被猫抓住了,极力地哀嚎,拼命做最后的挣扎。这密集的哀乐又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将村子严严实实地罩在其中。弟弟说,一听见这声音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有一种钻心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手上脚上扎了刺,母亲一只手卯足了劲捏住被扎的部位,另一只手用针尖一下一下地挑拨着,又疼又痒。
  我的心里没有伤痛,只有挥之不去的慵懒。看见村口公路旁的那两堆垃圾上苍蝇满天飞,心口愈发堵得慌。
  车门一打开,姐姐猛地一下子大哭起来,跌跌撞撞地奔向灵堂。好像一股洪水憋得久了,突然打开闸门一样奔泻而出。灵堂里骤然响起一阵杂沓的哭声,粗的,细的,圆润的,沙哑的,长的,短的,刚刚还平静的湖水猛然间窜起巨浪,天空刹那间阴沉起来,一股浓浓的悲伤如同骤雨泼洒下来,将我全身浇了个透。
  我和弟弟冒着哭声的狂风暴雨进入灵堂,跪在灵前,磕了两个头,然后随着众人干嚎了几声。
  别哭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哭声戛然而止,笼罩在头顶上的阴云霎时隐去,暴雨骤停,天地间泛起了一片晴朗的光。
  我抬头打量着灵堂。北边正中间,端放着一副棺材,棺材上盖着龙凤呈祥图案的黑布,有些华丽。棺材前边是一个黑漆漆的小矮桌,桌上靠里并排放着一盘樱桃一盘馒头一盘香蕉,中间是一个小碗,碗里有半碗黄色的油,大概是豆油吧,边上伸出一根粗线,亮着火,这就是所谓的“长明灯”吧。以前没按上电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这样的灯下写作业,而今它将照亮四婶前去西天的路。西边靠墙坐着一溜男人,紧靠着棺材的是上海——眼睛红红的,胡子拉碴的,满脸憔悴,估计是这几天熬夜熬的;下边是广州,四叔的女婿,二大爷的女婿,我和弟弟。右边靠墙坐着一溜女人,紧靠着棺材的是四叔的闺女文化,下边是四叔的干闺女,儿媳妇,大爷的闺女,二大爷的闺女,儿媳妇,姐姐。母亲和二姑在灵堂外边的院子里,忙活着给我们几个扯孝衣和头绳——两个老人的脸色平淡祥和,丝毫没有悲伤的成分,尤其是二姑,脸上还带着一丝淡淡的笑容——是在庆幸四婶从此脱离苦海吗?
  正忙活着穿孝衣,猛听得一声“客到”,灵堂里的所有人都齐齐跪下大哭起来。
  如此重复数次。
  中间,平时难得见上一面的亲戚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起来,无非是最近忙什么孩子上几年级了学习怎么样父母身体如何等等之类的家常话题。这些谈话柳絮一样轻柔,在屋子里轻飘飘地晃动着,又像是一缕薄薄的阳光,稀释着屋子里的沉闷和阴暗。灵堂外晃动着一些似曾相识的身影,母亲一个个说着他们的名字,这个细高个的,该叫叔,以前在生产队里开过拖拉机;那个壮实的,该叫大爷,干过民兵连长;还有那个驼背的,你不认识了吗?在西山看过果园,你去偷苹果时不是被他抓到过还把你的裤子都脱了?等等,等等。母亲的记性真是好,她的话为我翻开了儿时那部泛黄的画册,一页页,一幅幅,我仔细辨认着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可恼的是,那些儿时的伙伴,我竟然大多忘记他们的大名了,只记得小名和外号,不知是记性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些依稀闪过的面孔使得我的神智有些恍然,思维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今天之间穿梭,恍若梦境一般。

  3、出殡的时间到了。
  数你大,你在前头,牵着这匹马子。主管丧事的四爷爷对我说。
  说是牵,其实是提,尽管它有腿,但是不会走路;尽管它有嘴,可是不能说话。这些通向冥界的生灵是人设计和制作出来的,它的意识和思想是人赋予的,它和死者的沟通需要人来进行,它的行动靠人来指挥,所以它无所不能的达到了人的任何意愿。但它不是万能的。
  队伍慢慢前行,像一条缓缓滑行的蛇,到了村子南头的大桥边右拐,沿着河沿直行。我偷偷地打量着河滩。河滩是宽阔的,长满了树木和杂草,一堆一堆隆起的垃圾像一朵一朵黑色的蘑菇夹杂其间,中间的水流窄窄的,就像是一条细细的小蛇在宽广的戈壁滩上蜿蜒。如此悬殊的对比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情景。那时我和伙伴们需要鼓足勇气才能从北岸游到南岸,而现在只需一步,就能轻松跨过。孩提时的水哪里去了?是跟着时间一起流失掉了?还是和我模糊的记忆捉起了迷藏?要是捉起了迷藏,它又能躲到哪里去呢?不会是也到天国了吧?就像眼前的四婶,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下岗,担心儿媳妇有外遇,担心孙子学习不好不能光宗耀祖,担心老家的房子是不是倒塌,担心车祸,担心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她走了,尘世的一切烦恼随即烟消云散了,她走在通向天国的路上,发现一路风清月明,一路鸟语花香,一路歌舞升平,这不正是她倾其一生苦苦追求的吗?
  经年以后,在我去天国的时候,这条在我记忆中一直闪耀着光芒温暖着我生命的河流还能流淌吗?你看,儿时的那些树木,柳树槐树燕子树,还有山上的那些松树柏树,不是已经消失殆尽了吗?替代它们的,是一些年轻的杨树——四爷爷说,还是杨树好呀,长得快,卖给纸厂做纸浆能卖个好价钱呢。还有那座古香古色的明代碾棚,早已棚毁碾空,据说碾盘和碾磙子被收了去,放在了青云山的民俗园里供人参观。那座碾棚真是让人怀念呀,我是喝着她的乳汁长大的,我是枕着她的歌声入眠的,至今她还在我的梦中吱吱呀呀。
  现在,这些青青的杨树挥舞着手臂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是向四婶祝福吗?还是评论四婶生前的是是非非?还是嘲笑以前那些没有经济价值的老树?
  咦?以前拴在家门口的牲口——那些驴呀马呀牛呀都跑哪儿去了?马车地排车也没有了,就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小推车也难寻它们的踪影。
  谁还用那玩意,养着费时费力,干活还慢,手扶拖拉机一突突,什么都解决了。
  难怪从进村到现在,我连一个牲口的叫声都没听见呢,敢情是被淘汰了。
  以前,那些亢奋响亮的驴叫,那些悠长舒缓的牛哞,那些羊群奶声奶气的咩咩声,唤来了一个又一个带着希望的黎明,伴随着乡亲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贫瘠却充盈的日子,那些牲口的叫声,是乡亲们的生命伴奏曲呀。
  我很奇怪四爷爷说上边哪句话时的轻描淡写,似乎还有点儿埋怨的口气,似乎以前生活的不景气不富裕是那些牲口的错。想当年,他对牲口的溺爱可是出了名的,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呢。当这些比自己孩子还亲的牲口们一一消失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难道他心中就没有半点的心痛?
  过了一座低矮倾斜的小桥,四爷爷说你下河饮饮马,马喝了水就有劲了。我左手拎着马子的脖子,右手提起它的后腿,把它的嘴伸到了河里。河水不是很浑,但有些臭味,不知什么缘故,但还看得清水里几条小鱼在游来游去。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捉鱼摸蟹的情景,神情一时恍惚起来,依稀觉得这些游动的小鱼就是童年时从我指缝里漏掉的那几条,进而担心起来:这些可爱的小鱼当初侥幸躲过我的追捕,现在能逃脱这些臭水天长日久的侵蚀吗?
  好马呀!四爷爷的一声大喊让我打了个激灵,看着水中我和纸扎的马子的倒影,突然生出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这马喝足了水,一会儿就托着四婶踏上去天国的路途了,路途遥遥,祝人马平安,一路顺风。
  马子摆好了。上海把一串亮闪闪的金银财宝挂在马的脖子上,搭在马的脊梁上;一个远房叔拿起剪子,把马的尾巴剪掉,谓之“开光”,这样马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托着四婶一路前行了。纸钱烧起来,马子点着了,火苗们欢呼雀跃着。上海站在一个板凳上,手里举着一根长杆子,大喊一声:娘,你上西南!队伍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哭成一片。哭声中,骏马腾云驾雾而去。

  4、出殡回来有一搭没一搭地安慰着四叔。四叔前年患了轻度中风,有些木呆呆。近距离看着木呆呆的四叔,我的心里涌上了一丝淡淡的忧伤,心里记恨的云一下子都跑得无影无踪了。其实之前我就多次告诫自己:计较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徒增伤悲,伤了身体伤了心神,何必自找苦吃呢?但是说归说,每到事上,心里还是存有一丝丝的芥蒂。现在四婶去了,一切的一切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来之前同事问我为何请假,我说我的四婶死了。王真言说:人过中年,这样的聚会逐渐多了。是呀,去年年前,大爷刚去,今年春天四婶又没了,秋天会是谁呢?冬天会是谁呢?明年春又会是谁呢?仿佛约好了似的,我们一个接一个踏上了西去的征途,眼前这些似是而非的童年场景,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会在西天重新开始展开吗?
  站在老家的土地上,总有一种情绪在涌动,说不清道不明。曾经逝去的事件在触到似曾相识的物件和场景时,便如幻灯片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重新闪现起来。以前来过几次,都是些单纯美好的回忆,即使有伤感,也是淡淡的若有若无,随着爷爷奶奶大爷四婶子的老去,惯常的回忆里悄然融进了死亡的味道,浓烈而沉重。代表着人的生命终结的死亡和崭新生命开始的童年,这两个相悖的事物纠结在了一起,让我的目光在触到童年模糊的影像时,变得沉闷而伤感,迷惑而惘然。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拼死拼活的去摘取一朵朵耀眼的光环又是为了什么?人把平房推掉盖起高楼大厦又是为了什么?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先进和文明吗?这些幼稚得不能再幼稚的问题,就这么在脑袋里搅成了一锅粥。
  逝者如斯夫。面对世间的流逝,我们徒有神力却无可奈何。面对某些事物的消失,我们竭力挽救却是螳臂当车。童年的记忆最终会伴随身体的死亡而消散,但它在人活着的时光里具有一种颇为神奇的疗效,那就是润泽着金银风暴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沙化,它让窒息的天真和人性的本真在现实的夹缝里仍能开出一朵朵小花,尽管羸弱,却美丽依然。但这只是一种理疗,它无法根除我们体内的病根。很多很多美丽的花骨朵,在各种暴风雪的夹击下,就那么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永远失去了开放的机会。
  我狠狠地挖了一大锨土,培在了四婶的坟头上。但我知道,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土就会消失,如同我们身体的逐渐衰竭和记忆的模糊。然后我们再来填土,再消失,如此重复往复,直到我们也走进了属于自己的坟墓。

[ 本帖最后由 堂珂 于 2010-8-6 08:2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