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高山上的风光

2022-01-12抒情散文匡建华
高山上的风光文/匡建华在土家山寨的县城西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它的下半部称方山,而上半部称天柱山,虽说都有石林,而且方山石林多,面积大,但天柱山大名在外,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初期就在此建宫观,成为道教圣地,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

高山上的风光


文/匡建华


在土家山寨的县城西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它的下半部称方山,而上半部称天柱山,虽说都有石林,而且方山石林多,面积大,但天柱山大名在外,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初期就在此建宫观,成为道教圣地,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鄂西北武当山南北辉映,享誉鄂西南,终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在没有修到天柱山公路之前,上天柱山要经过方山古道。这条路不仅是古人朝圣的必经之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它仍是土家山寨东西交通的要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县城行走到方山脚下至少要三个小时,如今开车半小时可到。走进方山的大门,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呈现在眼前,有的是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的;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泉水流淌。 走到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经岁月的洗涤,文字已有些模糊,让人只能了解一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到天柱山上。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基本上是原住民,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在上山的路边还有一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而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遊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是不是先人对不文明行为的一个警示,不得而知。

古道由深邃的山谷所夹峙,分成南壁与北壁两部分。峡谷顶端是天柱山的入口,峡谷底起于郑家榜村,全长十六公里。峡谷中有石柱溪、钟家溪,溪水清澈见底,两侧的谷壁呈阶梯状,石柱高耸如林,高低错落,逶迤连绵,此起彼伏,形态各异,鸟语花香。峡谷最深处八百余米,顶宽达二到六公里,谷底不到一公里,窄处仅一百二十米。谷底水面不足四米宽,夏季冰雪融化,水深增至一米多。山石多为石灰岩,自谷底到北壁峰顶分成四个各不相同的气温层与植物带。从谷底至顶部沿壁露出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千年古道纵穿其间,从谷底到谷顶步行需三小时。山顶方圆约六十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只有东西一条小道可通上下,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清代当地文人杨正刚诗云:独立控西北,鸟道入云盘。足见其高、其险。可能是山顶方方正正,故名为方山。据文献记载,南北朝时县名曾为方山县,也是源于此。

沿着古道走到方山顶,也是天柱山入口。天柱山主峰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南临清江,北望长江三峡,四周群山拱手环抱。远看主峰,石笋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天,巍峨超群,有健笔凌云之势;近观山巅,双桥飞虹,宫观雄踞,云梯高悬,有得仙山琼阁之妙。

天柱山孤峰耸立,三座高一百三十多米的岩柱并峙,相距仅四米,形如三株巨笋,茁壮生长在天地之间。站立山门望去,好像是从天而降,又如破土而出,气势磅礴。两座人造石桥,飞架三柱之间,像在峰顶摆下一个冲天石阵。虽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就在这儿建宫观,但数量少,规模小。清朝同治年间,天柱山下有个叫刘铭的绅士和宜昌员外郎黄泰来募集巨资,仿照鄂西北均县武当山道观修建,供佛像二百多尊,石桥与三峰连接,与均县武当山南北辉映,人们称为“中武当”。

传说很久以前,天柱山三峰隔开,相距丈余,架桥的时,因万仞绝壁,工匠无法立足,屡架屡塌,幸亏南海观音心血来潮,睁开慧眼,见工匠们架桥艰难,顿发慈悲心肠,杨柳轻拂,在三道岩峰之间划出两道彩虹,工匠们循着彩虹,依次而建,一天之内就顺利地架通了两座石桥,从此三峰连为一体。

天柱山登顶的天梯十分陡峭,那弯弯曲曲、忽隐忽现的三千余步石阶,仿佛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云中天梯上。每步石阶只有半只脚的面积,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据传说,当年三百名石匠用了三年时间才凿通这条朝山之路。

在天柱山顶峰,峰顶平坦,有阴、阳的两口泉水井,四季长流不涸。相传在建观时正值冰冻季节,工匠们发现一块三尺见方的地方热气腾腾,深挖丈许,涌出清泉,遂成一井,井中不断冒出热气,寒冬不冻。相距数尺,再挖一井,每到冬季井内就冰冻寸余。这阴、阳两井也给天柱山平添了不少灵气。

站立在天柱山顶峰极目远眺,晴日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北可见长江浩浩东流,南可见清江蜿蜒而去;如果是晚上,可见五十公里外的宜昌城区如画的夜景;雾日则烟雨朦胧,红墙绿叶点缀其间,景象变化万千。

近百年来,天柱山也经历了多次战争的伤痛,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特别是1943年日本鬼子侵入土家山寨将其践踏。后来经多次募资修复,直到1995年才基本恢复原貌。 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如今到天柱山已有双车道的柏油公路,上山的盘山公路说它有一百八十个弯也不为过,许多不晕车的人在这路上也晕上了。有一位朋友在120当医生,有一天出车路过天柱山,晕的黄疸都吐出来了,后来一听说要走那路就想吐。我虽然不晕车,但坐车从山上到山下听力就明显下降,几个小时才能恢复。起初还以为中了风呢!外来游人可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赶时间,慢慢行走还可观一路风景。

天柱山与县城相差一千多米,温度也相差近十度,每到夏天人们已不是去旅游,而是享受自然的清凉,品一品土家菜的美味;每年冬季也只有在那山上才可以见到飘飞几个月的雪花,再现的北国风光。

方山是在新世纪才有点名气,土家人用自己的智慧把它装点,并在它的悬崖峭壁上架起八千多米长的悬空栈道,与天柱山紧密联系在一起。漫步在悬空栈道上,那山巅,那祥云,那份飘逸,那份悠闲,真是有点梦幻一般。

方山、天柱山与时俱进,从一堆人们不喜欢的石头变成了人们眼中风景,向土家人展示它存在的价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