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寒霜弥漫里的那片枫叶

2022-01-11抒情散文冯顺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寒霜弥漫里的那片枫叶——中短篇小说集《十四,残缺的梦》自序冯顺志前些年我在省城和哈雷、朱谷忠先生相聚时,大家谈论了有关创作积累问题。所谓“积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    寒霜弥漫里的那片枫叶
    ——中短篇小说集《十四,残缺的梦》自序
           冯顺志
  前些年我在省城和哈雷、朱谷忠先生相聚时,大家谈论了有关创作积累问题。所谓“积累”的意思,就是尽可能把曾经在媒纸上发表过的作品按文学类别出版。在此之前我虽然出过两部文学集子,但始终没有小说集。说来惭愧,我基本上属于擅长糊弄小说的,然而擅长的东西没有,而不擅长的却有了。二十多年来我大约整有百余篇发表的和未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出本集子还是有必要的。然而多年来出版界纷纷转向商品市场,纯文学的东西不好出版了,要么你得为出版社拉把赞助方可或包销什么的。为了一点精神成果,四处钻营、出卖面子、曲意逢迎,当然不干,自然打消了“积累”这念头。也好,于是在相当长的日子里,我静下心来比较系统地读了“五四”以来的名作,沉迷流连于巴尔扎克、莫泊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梅里美、海明威、乔治·桑、川端康成等文学大师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物画廊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自我会餐”,这一寂寞就是好几年。
  关于“积累”问题,两位兄长说的在理。我在文学这块圣园里举步维艰了二十多个春温秋肃,涂有百余篇小说,遴选出一个集子便不困难。要说困难恐怕还是在出版发行上。在我困惑之际,幸好福建省文学界的朋友们伸出热情之手,为我在出版社找来了出版选题,免去那些令人烦心的事宜,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积累”小说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尽管如此,心里却总有一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怆然之感,因为这个时候我毕竟是往五十年岁的人奔去了。
  在盛夏溽暑的公寓斗室里,拉紧窗帘光着膀子,不开电风扇很是习惯汗流浃背,一个劲儿地吸着劣质的烟卷,腾云驾雾进入最佳状态,紧张而又快乐地挑选着我二十多年来零星发表在多种报章杂志上的小说,同时也作了一小部分的修改。这个期间我很少外出,完全没有去理会外界的喧嚣,费了两个多月时间,总算编好了这本集子。
  那天傍晚,我编完了最后一道工序,推开窗,让长时间糜积在十多平方书房里的浑浊不堪的烟障浓雾驱出窗外,这才呼吸到清新空气,我仿佛获得从未有过的金蝉脱壳之快感。一阵晚风吹来,不觉寒意袭人,这才使我意识到现在的时节已是深秋了。我凝视着窗外那成片的枫树林,在寒霜弥漫的深秋里飘落着殷红色的枫叶,不时地发出簌簌的响声。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辉映了我的周身,一种辉煌的色调占据了我的视觉,顿时心潮澎湃起来。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高远秋意山峦与夕照枫林的迷人深秋晚景图,犹如一面色彩斑斓的油画般宽银幕就挂在我的眼前,久久使我迷醉。然而,秋风落叶又是个很容易让人感染上一种莫名的悲秋情绪的景物。于是刚才那阵子的轻松感和沉醉感却没能维持多长时间,心里像有鬼似的惶惑悲凉起来。这集子能否做到所谓的“积累”?能否被读者接受?是否也像我眼前的片片秋风落叶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凋零——这便成了我的小说集在出版之前的最大惶惑了。
  “看世界因作者而不同,读作品因读者而不同”。这里收入了我的中短篇小说三十余篇什,大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年代的作品,少数近年的。作品虽然谈不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囊括、浓缩进了我三十年来对社会和人生的体察认识、心灵感悟、爱憎情怀、泪水欢愉。但从题材和内容上来审视,涉及面还是比较广,读者从中能够审视到本书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对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思考。
  中篇小说《父亲的磨砺》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忠实于生活原貌,虚构成分不多,有着浓厚的自传体意味。力求笔触激昂辛辣,描写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面。既有血淋淋的悲壮,又不乏细腻情感的展露,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可读性强。“谨此献给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老一辈军人。我是你们的嫡系弟子,不折不扣地承继了你们所有的优良品性。为了见证我的酷肖,我愿把我的五脏六腑挖出来,分成几盘碟子作为祭品燃上香火;跪在您们的坟碑前,告慰您们不死的英灵,求得您们的宽恕。然而,我已将我的热血化作悲壮的文字,致以对您们崇高的敬意!” “父亲的生命的烛光已经燃尽了,他是带着无限的遗憾走出素洁的病房,孤独地走进那空旷死寂的太平间;他是带着对战争的渴望而又未能实现的遗憾走了的。寂静的太平间只有我和父亲那具僵硬的尸体,他那没有生命的脸庞仍是那么庄严,那么威武、那么悲壮。那块暗黑的疤痕平静地痉挛萎缩了,它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后的历程,它伴随了父亲一生的悲壮使命,它不再颤抖,不再哆嗦,不再歇斯底里。我遵照父亲的临终遗嘱,为父亲换上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的中校军服,在他挺硬的胸脯上挂满了父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功勋(军功章和纪念章)。丧后的一切都是按父亲的遗愿办理,在父亲的生前卧室中央,我摆上了父亲的骨灰盒,我在灰白的冷壁上高高地悬挂着父亲的威严遗像前默默祷告:安息吧,父亲,战争也许会爆发,也许会被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争取维护全世界和平的环境所代替,人民真切希望和平。作为一代军人的您已经完成了您们伟大的历史使命,当今新的一代中国军人,永远不会忘记您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的伟大功绩。我们世代铭记!”塑造了老一辈军人不屈不挠、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形象,抒写了革命父辈具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高屋建瓴的雄才大略,在抒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上力求写法有所创新、内容有所启迪。
  《团圆》、《他的“原则”》是我在插队期间的生活劳动体验,痛切反思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部分群体中不幸遭遇和他们心灵被严重扭曲的愤懑控诉。“‘大哥你别说了。’二哥表示道,‘我不后悔。至今还有很多留城青年在待业,待业了五年以上的也有不少,何况我们家又没有什么门路。我在农村自食其力给家里减轻负担,总比不劳而获好吧,我这样有什么不对?’‘别说了,草包!’大哥甩掉烟蒂,轻蔑地说:‘插队算个鸟职业。知青和农民有什么两样,还不如农民呢。你们这类人在社会上最被人瞧不起,毛主席划分了三个世界,我看你们知青是第八世界的人……’” (《团圆》)。小说通过兄弟俩人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一个有工作是工薪阶层的一员,一个插队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农民,结果在家中的待遇也不同,一亲一疏,充分反映了动乱年代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知青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也许很难找到比较贴切诠释的词条,而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更是陌生。这个充满共和国一度辛酸枯涩的字眼,只有对五十年代之前出身的中年来说,对它的理解是深刻的。“让我们永远记住在那个年代里曾经给我们这个社会造成多么惨痛的教训。”(《他的“原则”》)这两篇小说记录了人心的疏离和那个特殊年代环境下所扭曲的灵魂的变异。这个控诉不是凶狠的,也不是感伤的,更不是玩世不恭的嘲讽,而是社会与道德的义愤于呐喊。
  《渐近故里时》是我在闽北农村长达五年之久的地域文化考察时切身体悟的的产品,严格意义上说是我的第一篇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比较深入地对历史与传统文化对人们心态变异和封闭山村风俗文化积淀的思考,寻求与探讨了人之生的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主人公的人性和良知的启悟在“我”带领妻子回家省亲的路途上渐渐苏醒过来。一路上“我”感动于乡亲与亲情,感动于心灵自救的呼唤......读者听到的是作者沉重的心声:“我闭上眼睛不敢往下想了,心里多出一种令人透不过气的负罪感。如果前此年,我大学毕业后就执意要求分配到县交通部门。通过自身和大家伙的努力,现在或许早就把这条该死的窄狭的山路修成了能通汽车的公路。那时,县里和家中的乡亲给我来了数封信,要我毕业后回乡工作。然而我为了贪图城市的安逸和沉溺于儿女长情,我连信都没有回。我算是什么东西,我有愧于故里……”更见“我”的忏悔:“……呵,故里,我是你的不肖弟子。我重新站在坡顶上,仿佛觉得在不远处灰朦胧的雾气中——村口池塘的薄水面上倒映着一位老妇人的影子:她满头银发苍苍﹑额前的白发在颤拂,水塘深处折射出一道深切﹑焦急﹑期待的目光。渐渐地,忽地我觉得被谁猛地推上一把。”小说无情地剖析、鞭打了“我”贪图安逸的猥琐灵魂。
  《白毛仔盖厝》和《城里师傅》以八十年代末为背景,都是以农民建新楼房故事展开为线索,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面貌在日月异新地变化。小说通过玉花对新生活美好的憧憬、白毛仔的渴念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逼真细腻描写;城里师傅干活干净利索,说话风趣幽默的特点以及各个人物性格的剖析,反映了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变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是对新生活可喜变化的讴歌。“‘城里现在变化可大哩,’城里师傅神采飞扬地说,‘你们没进城去瞧瞧,整天闷在小村子里做阿乡。你们可知道城西古桥边那座魁光塔要修建成对外开放了,城中心刚建了一座十二层楼高的宾馆,叫迎宾楼,专门对外用的,多来劲的,我还参加了建筑,是个砌砖组的组长。嘿嘿!’ 城里师傅说着把色咪咪的眼睛调向玉花,用挑逗的口吻说,‘像你玉花一般大的姑娘,穿的可时髦了。透明的连衣裙,里面着什么颜色的奶罩。噢,是叫武装带都能瞄得一清二楚,你别瞧那些城里姑娘的奶子翘得老高的,可那是假货,奶垫里全是海绵,若没有那玩意儿,奶子还不也像我一样瘪。对哩,就像我头上的鸭舌帽。哪有我们的玉花那又大又肥货真价实的奶子噢。哈哈哈……’(《城里师傅》)这两篇小说可谓轻喜剧,语言风趣、幽默、调侃。
  《巧木匠娶亲》、《风雪小冈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崇尚美好心灵。巧木匠憨厚的品行却屡遭不义之人的欺骗,尽管如此,然而,巧木匠仍然对人还是以诚相待,最终感动了被迫行骗的少女。《风雪小冈岭》的道班女人更是有她的难言之苦,她被丈夫无端的抛弃,又受到沾染恶习的驾驶员的侮辱,生活给予她是不公平的,但她仍然执着热爱于自己的事业,以极大的热情处处助人为乐。“我躺在伙房里,怎么也睡不着,仿佛白天至夜前的劳累全被道班女人的善举驱散的无影无踪了。我想,道班女人遭受那么多的不幸,生活给予她的打击够多的了,然而她却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更没有为此而沉沦,而是更加激起她对生活的热情,给予人们的满腔热忱。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在道班女人相形下自己是多么的丑陋和卑微,由此反省了自身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恶习。我深感惭愧、自愧。从而给了我更新的勇气……明天,明天的雪也许会下的更大。无论雪下得多大,我都将和道班女人携手铲雪,我们将在白皑皑的雪地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让所有明天经过这里的车辆畅通无阻。” (《风雪小冈岭》)巧木匠和道班女人的道德品行无时不在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门卫把关》叙述了企业改革的新时代风貌,作品塑造了具有个性化的主人翁独眼龙形象。独眼龙挺身站在改革浪潮第一线。“独眼龙的脸刷地铁青起来,那只圆凸的眼珠儿投射出一束威慑的光芒。他不作声,突然啪地一巴掌紧紧地拽住刘卫萍的手腕,像把钳子似的死死地钳制着,使她动弹不得。独眼龙用力一提,拽着她就往厂办公室走去。无论刘卫萍如何挣扎也甩不掉那只钳子般的手,疼得她嗥叫起来:‘疼死我了,救命啊,疼死我了。独眼龙你要干什么……’‘呸!操你奶奶的,’独眼龙气得终于蹦出一串话,‘你算什么鸟,一条老母狗,能叫俺不提工资。走,到厂长面前评理去。老子今儿个撕下老脸来,你有种的把鸟甚本事都使出来。’……”为此,主人公不畏权势忠于职守,坚决抵制一切不正之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道出了在改革进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艰难险阻和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先哲说过:“没有忏悔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临终前的方汉爷》写得寡淡、平静,不动声色地描述了方汉爷临终前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老汉一辈子不知做了多少好事,然而在1960年困难时期他做过一件不光彩的亏心事,由此心灵长期以来倍受折磨,在临终前方汉爷使出全部的勇气将此事暴光,这才能使其瞑目。“方汉爷此时那双紧闭的眼睛,流出滚大的泪水,发紫黑厚的嘴唇,吃力地断断续续对着病榻前守候着的两个儿子说:‘儿呀,你们都已成家立业了……这俺很放心了……这辈子,我没造过什么孽……可是……人无完人……你们听明白……嘿,你爹这辈子却做了一件坏事……那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你们那时还小,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啊……那日你们哥俩饿得气都快没气了……爹就……就去偷了隔壁家崔大婶的一斗米……熬了稀粥才把你们救活了……事后,爹好后悔啊……恨自家做了伤天害理之事……可阵子实在没法子……从那时起爹心里总是不安……儿啊,爹这辈子就忏悔此事,俺死后,你们量一斗米还给崔大婶,为爹赎这罪……好让俺安慰于九泉之下……否则俺是不能瞑目的……一定要还上……你们切记……切记……’说毕,方汉爷安详地闭上双目,遗容流露出一丝的欣慰。方汉爷死了,街坊的人们为他举行隆重葬礼,有不少是他的同辈的老人,一路送葬的人们流了许多悲伤的泪水;哭的最伤心的是崔大婶。方汉爷的儿子们,并没有忘却父亲的遗嘱,安葬爹爹后的第二天,量了一斗米还给了崔大婶。” 作品形象地验证了人类在哲人的思考和忏悔中良知的苏醒、灵魂的忏悔,寓意丰满人类精神羽毛的哲学命题,旨在揭示“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人性的多重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中国的社会气氛是对国门打开之后的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人们一方面反思过去沉重的历史,一方面又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来面对未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 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不和谐构成社会系统的各要素的比例失调、互不相关,甚至彼此冲突。《沙作家的苦衷》就是一篇反映这种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小说。从社会转型的巨变给人们带来了历史茫然感,透视了商品社会中那类缺乏金钱诱惑力的人心理和行为变异过程。故事叙事了山村少女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少女的生存境遇遭到威胁,精神上无家可归,漂泊游荡的感觉一直困扰着她。原本清纯的少女为了出人头地,经受不起金钱的腐蚀,竟然变相出卖肉体,这一悲剧的本身不能归罪金钱,商品与金钱本身无罪,然而它一旦笼罩上铜臭的社会性阴影就会变得令人作呕。“这回到西湖大酒店月空舞厅的感觉与以往全然不同,让沙作家吃惊地发现师怡从事的不是服务小姐,而成了坐台小姐。他悄悄地站在包厢窗口往里探,此时她正陪着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喝着酒。那中年人一身港佬装束,显得很气派。那港佬居然伸手去挽师怡的腰,还不停地在她丰腴的大腿上捏来摸去,师怡竟然毫无反应。沙作家这才明白师怡变化之快的原委了,她那金项链和纯白玉手镯都是港佬给的。沙作家心里涌上一股无可名状的悲哀,他后悔当初不该介绍她到此地来。沙作家再也按捺不住冲进去叫出师怡。” 九十年代的社会关注热点便和“香港梦”一样趋向于单纯的物质化,这便与中国当时年代的社会状况、文化心理发生了关联。八十年代,中国走出“中世纪”,社会各方面都进行着变革,而文化观念的变革无疑影响了物质观念的变化,“沙作家惆怅无比地回到了家,他久久地凝视着那两瓶师怡送给他的雀巢咖啡,冲上一杯,缓缓地举起呷了一口,只觉得原先喝的是满口清爽的味道,此时却变得莫名的苦涩了……” 提出了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吗?发出对当今商品社会那种污浊铜臭的无奈叹息。
  作为实验体小说当属《十四,残缺的梦》。对现实主义采取了怪诞与非逻辑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把触角细致地探寻到了一个失恋者怪诞的精神世界,把颓丧与振奋揉在一起搁置在心灵深处较量,把嫉妒与宽容放在同一个心灵进行了拷问,最后通过心灵的发问,最终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点,让这个世界又有了希望。“双手插在裤兜里,在都市闹区毫无目的地漫游,有着移动或者小联通漫游那般爽快。浸肤冷厉的深秋晚风躁动不安地穿透过色彩人流,浓郁的夜幕笼罩在一片灿烂的灯火中。从业商城飘浮荡漾而来的齐秦那声嘶力竭让人透不过气来凝重忧伤的《北方的狼》曲子,喷射在一张张陌生的人脸上,游移在雄伟壮观耸天入云的高楼之间,又被一块块坚固的茶色玻璃反弹回去,重新凝固在游客们的脸上。呈现一派神秘的微笑,一切都变幻得朦朦胧胧其名其妙。”尽管今夜很美,然而我却想哭。” “但我要亲眼看那窗口里即将发生的怪诞事件。”小说怪诞在于尽可能摆脱生活的原型,尽量发挥作者的想象外在的东西和生活规律琐碎的东西(不含寓言)包含另一种迷离的说不清精神形象,而迷离的形象就需要具备有强烈思辨色彩。作品是超型的,不能容下那已经有过的伦理,政治道德上的痕迹。梦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十四,残缺的梦》中大量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接下来的节目是一阵颤动的彩色旋律踏节起蹁跹的吉特巴舞曲。几多潇洒,潇洒得像我头顶上那片飘渺不定的云彩。十四的月儿也不甘寂寞传递着谭咏麟慢节奏音符,在静夜发生一场新的撞击,新的背叛。那温柔伤感的两步舞曲把窗口中的红男绿女们密切地搅缠一团——几分惬意几分幽怨几分感应几分神秘几分流畅几分忧悒几分快感几分停滞几分亢奋几分错觉几分领悟几分平静几分躁动几分他妈的全都是几分几分的就像午夜的海马钻入几百米海底捞起一个红嫩嫩的太阳也把月亮照耀得红彤彤的迫使大公鸡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喔喔喔啼叫把刚睡着的蟋蟀唤醒引出洞口芒果树下有一对热恋的情侣就此动情放歌唱着唱着太阳和月亮悄悄走到一起紧紧拥抱怎么分也分不清哪是太阳哪是月亮还是蚂蚁精明它们的头蚁皇背起面包干粮费了好几亿年的时光绕过月亮胸前越过太阳像骆驼般的背沉重装有能够供自己喝上七天起夜的生命之水才分清了是男是女是红是绿是太阳从捕鱼老人的网沿边滑了出来又重新掉入海底在海底里试图反叛活动却又生怕海豹来威胁不得不承认海里陆地之洲生命之源月亮迫不及待做起太阳的妈妈其实是爸爸妈妈给她心爱的小不点换尿片两个小时已经是换了第七块尿片了小不点他爹还坐在昏暗的灯下写啊写怎么还是写不完不说是只有两三千字的杂文咒骂几句官倒腐败还就得了写来骂去还是写给自己看骂给自己听怎么会写起什么这梦那梦的写来写去改来改去撕来扯去嘎吱嘎吱笔断了好几支最后把小不点吵醒姨婆好愤怒醒来一看席梦思成了一片汪洋赶紧叫艄公来捎竹排引渡等舰艇开来援救忽然雷一般巨响在太平洋上空轰鸣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一终于写成了一篇题名《残缺的梦》这一巨响把世上所有的婴儿震醒于是乎全世界成了哇哇哭叫妈呀爹呀爷呀奶呀的美丽诗篇贝多芬在天堂赞叹才华不及这红男绿女们才算得上活了筋骨溶入在幽远音乐之中窗有五颜六色的花环灯打映在天花板上动情闪烁玻璃上贴有得大的一见方长的红双喜即现即失靡靡漓漓昏昏乎乎嘻嘻哈哈哈哈嘻嘻快活极乐无比……”
 
  在这段里大量引发主人公“我”潜意识无意识活动,采用内心独白、梦幻呓语、时空颠倒、间断插入、语序错乱、双关语、外来语、俚俗语、乃至无标点的表现手法。表面上看是如此混沌无序,但仔细梳理,还是可以理出主人翁意识流动的连续性,而这种意识流动显然又是自由联想驱动的。整整用了799个字,且没有标点符号来揭示情绪感观的交替变更与流动,这样的写法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作者在有意和无意中不断地否定理性,否定逻辑,认为世间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现象,着力打破时空和人与人之间的有着必然联系的事件的界限,羼杂了作者主观世界的想象加以汪洋恣肆的发挥。作品中的主人公游移于万物之上,似乎可以窥视每一个人每天的心态。在风格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的,以这种浪漫的情怀来歌颂理想,英雄,天国等等,更趋向于一种英雄的悲壮感。归结于现代性的意识流更强调内心的真实,通过内心的真实来传达世界的本质;有着明显的潜意识、呓语等等表象。
  ……
  回顾踏上社会生活近三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常使我激动不已。我要感谢生活给予我丰厚的恩泽;感谢与我肝胆相照、忧戚与共的朋友以及耳边厮磨的文友给我的支持,感谢热心的读者给予的厚望。在此还要感谢中财论坛(包括其他文学论坛)许多从未某面的管理层、各版面版主和网友们帮助我走进了网络文学论坛,使我从大家身上学习到许多现代性知识。
  感动之余留下更多的是遗憾。小结我的创作历程,本应该拿出更多的上好之作奉献给读者。然而我先天笨后天拙、才疏学浅不可能留下传世之作。我想我的作品在文学浩浩的长河中,能成为一粒坚强的沙、一滴晶莹的水;或者能像我眼前寒霜弥漫里的那片枫叶,给予人们些许的慰藉就无愧我的一生了。
  远离了的过去反倒亲近起来,模糊了的记忆变得异常清晰,面对新的世纪,不是对过去的生活增添注释,不是划上结语,而是忘不了那些经历,那些人们。我知道永远只是开始,继续紧握手中笔,至于未来我将奋力迎上前去。
  编事完毕,拾起一片枯红的枫叶,作为我今后读书写作的书签,夹在新的人生记录本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记下一些杂乱无章、零飘思绪是为序,为的是对时时关心我的朋友和读者的一点交代。
 
       写于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子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