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我的“村庄”是校园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油榨街道,是浓浓的味道

我羡慕那些有村庄的人,并且会用心地倾听他们讲述的与之相关的点滴。你会发现在他们成年之后,无论现实会给他们隔成多少距离,在他们用乡音交流童趣和村庄相关的人事之时,却亲切地流露出被岁月遮盖住的童真和朴实。这时,我会想起我的“村庄”,那是一所建在圩区里被一座座村庄包裹着的校园。
这个叫油榨沟的地方,地处皖南圩区,紧邻于水阳江的北面。水阳江是这片圩区的经脉,联通着圩区的人情和商贸。那一艘艘大铁船、水泥船掀起滚滚地波涛拍打着江的两岸,溅起的浪花滋润着岸沿茂盛的草木。载客的机舫船木质棚屋结构,配以小马力柴油发动机,似一间间移动的条形小木屋,往返于江面,推开的一道道线条,宛如圩区人波波折折的生活。客舱的舱舷两边各搭一条长木板,乡邻相对而坐,生活的琐碎从圩腔里漫溢而出,顺着舷窗,顺着江面,顺着围江的圩埂逶迤而去。

那些年月,机舫船就是河道里的“中巴车”,人在岸边一招手,撑槁的副驾立马站起,立在船头,头戴草帽,粗布陋衣被河风吹得衣袂飘飘,手中持一条斜长槁似一柄利戟,在水中的余晖和浪逐间,颇有侠客浪迹江湖的英姿。河道里时常会有插入的围网,漂浮的水草缠绕着瓶子、裤子、鞋子以及死鸡死猪等等。这是圩区人与这条河流息息相关的混淆,至今那浓烈的水腥味依然在我的鼻息间氤氲。从当时的宣城县东门下街头,船行二十多里的水路,下了埠头,再爬上圩埂,下了青石阶,便是油榨街道。

街道当然是十里八乡的政商中心,除了配套的公家单位,什么剃头铺子、澡堂子、铁匠铺子、篾匠铺子、五金商店以及挂在铺外成麻花状的锅碗瓢盆、农用工具,让人眼花缭乱。一到早市,街道埠头川流不息的船只靠岸又离去;圩埂上早已有杂沓地脚步声,他们从广阔的乡野阡陌挑着箩箩筐筐的新鲜蔬菜、鱼虾、肉类汇集而来。热气腾腾的早点铺子早已等候着人们垂涎的胃,原本就很窄的街道被挤成一绺一绺的麻绳状。年轻的母亲搀着我,走在拥挤又湿漉漉的街道上。幼小的我曾经是多么的讨厌,那些抚摸过我的一双双留有鱼腥和乡土味道的手。那一张张喧腾的面孔,他们已深埋在岁月尘土里,抽象得变成了如蒸笼似的澡堂子里,那些忽明忽灭地晃动着的身影。那一碗小刀面的味道,至今仍在我的鼻息间弥漫。

二   我们的影子,总在圩埂之上晃荡

四岁那年的夏天,圩区被浑浊的洪水瞬间倾覆,涛涛的巨浪似一头头饥饿的巨兽,吞噬着村庄和田园。长长的圩埂上堆满了一脸哀愁的人和简陋的家具。圩区上空飘荡着湿漉漉的阴郁和悲怆。那刻,圩区成了地狱。圩区的人们成了一群群求生的小兽,紧紧地依附在圩埂之上,而炊烟依然升腾。在幼小的我的眼里,只要有圩埂和河流以及升腾的炊烟,那便是我甜蜜的梦乡。而在大姐少年的记忆里,圩埂的夜晚笼罩着的是无形的神秘和恐惧。星空在上,圩区的万家灯火在下,月亮在河流里悄悄地流淌。她说那个夜晚有着无数的鬼魅,盯着孤伶地站在圩埂上守望的她。她终于看见,在朦胧的月光下父母背着我从乡村卫生院归来的影子。

我们的影子,总在圩埂之上晃荡。在长长的圩埂上,父亲把小小的我架在他的脖颈上,年轻的父亲走起路来,裹挟着一阵风。我便会奓开双臂像一只小鸟一样迎风飞扬。一絮一絮的蒲公英团儿在空中飘荡,它们追逐着白色的蝴蝶;时常会有三三两两的大鹅拖着小鹅在圩埂两旁的草窠间啄食。有几只面朝着河流的远方扑棱着翅膀昂首大叫,那是它们看见了空中的大雁在飞翔。我骑在父亲的脖颈上才不怕它们,如果我下来步行,它们便会张开大翅膀百米冲刺似地低俯着长长的鹅颈,用旗红色的长喙凶恶地向你啄来,直到看到你狼狈而逃,才高傲地收拢起翅膀,得意地甩着鹅屁股转身而去。这些狡猾的家伙看到高高大大的父亲,便躲得远远地。幼小的我在它们眼里就是一只小狗或者小猫。

春天之后,河道两边圩埂的双面斜坡上草壁深深,其间点缀着斑斓的野花。散开的牛和羊隐约在两岸没膝的草丛中,它们如抵草原,叫声里充满了深情和满足。它们是一朵朵硕大的野花,开在这片土地上。牛羊们吃饱了,一拖一拖地从草壁上爬上来,皮毛中粘满了绿绿的苍耳,它们将其带回村庄,成为了孩童们的枪林弹雨。圩埂的背河的一面,是比较集中的村庄,村庄遍布或大或小的池塘。池塘里泊着的是一种叫“腰子盆”的小木划子。油菜花在春天里围着村庄盛开;夏季的池塘荷花亭亭,鱼群躲在荷叶之下掀起大朵浪花;风再把稻浪一层层吹成了金黄。那时的农屋大多是泥砖草房,却依然掩盖不了贫穷之下的诗意诉说。

作为一个鱼米之乡,寒冬腊月里,一场声势浩大的“起河”活动开始了。雾气蒙蒙的清晨,长长的两岸圩埂上挤满了十里八乡的人群。河道里蠕动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渔民撒开大大小小的鱼网,收拢起大大小小的鱼群。人们在两岸呼喝,鱼的家园仿佛正面临着 一场千军万马地侵略,它们惊慌失措地在河流里跳跃,在鱼网里挣扎。滚滚的雾气如尘土翻腾,待朝阳像一面凯旋般的战旗铺洒在河道上时,复归平静。年轻的母亲和同事王阿姨套着红袖章,在这场盛事中充当着监督员。她们的参与仅仅代表的是融合。是油中和村庄的融合,更是圩区炊烟里弥漫着浓浓鱼香味的融合。王阿姨是一名副课老师,和我母亲极为要好。在我家困难时期,她曾给予过及时的帮助。之后,王阿姨一家调到别的学校,有次王阿姨回到油中来叙旧,母亲不顾我的苦苦哀求,把我最喜爱的一只健硕的大公鸡宰了招待王阿姨夫妇。对于他们的到来我家有着一种节日般的隆重。她俩曾经在长长的圩埂上走上几十里路相互去拜访彼此的娘家。那时,她们很年轻,长长的两条麻花辫,在沉闷宽松的衣服之间跳跃。,长长的圩埂给她们营造了一个私密的空间,她们把家庭、工作、爱情和身世种在了圩埂的土地里。


三、校园的铃声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从油榨街道往西三里,下圩埂,再走过一条小径,一口池塘,是一排红砖围起来坐北朝南的校园,便陡然地出现在你的眼前。排列的扇扇窗面映着村庄树木摇曳的剪影。东面是教室和一间老祠堂,西边是教工宿舍以及食堂。食堂旁边有一座圆柱形水泥水塔,食堂的正前方便是一片碧绿的操场。操场有硕大的蝗虫和土色小蛤蟆在草丛间跳跃。围着操场的是乌黑的煤渣子跑道,父亲和他的学生们是一辆长长的压路机,压出了平整和光亮。

一个春天的清晨。一个只有十来岁的扎着长麻花辫的小女孩,在我家屋后的一条由西向东流动的水渠里,清洗着血迹斑斑的棉布条。搓洗的波纹扭动着水渠边一排葳蕤的树影,是杨树、槐树或者柳树,小女孩清澈的眸子里却滚动着泪花……水渠的对面是平坦而广阔的田野,更是一片油油的草原,一面碧蓝的湖面。那个春天由于我的出世,小小的大姐心中积满了对母亲的担忧。人世,具有怎样一种诱惑,让一个初始的生命如此的迫不及待地来到?亲情、爱情、友情?在那个年代,人情味是浓的,散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母亲让本校一位老师的爱人接生了我。然而,由于不专业,母亲便天旋地转般地轰然倒下,大出血。闻讯而回的父亲急忙叫了一艘机舫船把母亲和我送去了县城医院。在我长大之后,母亲时常念叨那次惊惧的经历,仿佛是她的又一次重生。病根是落下了,之后由贫血引起了身体的种种不适,让我觉得,我的来到就像一辆如今拆迁时用的挖土机毫无顾忌地摧毁了她原本结实的身体。相应的代价是母亲受伤之后的羸弱身体让我没有吸吮过一次母乳。虽然我的出生是一段令人胆颤的往事,而我依然能够深切体会父辈们的那个时代融洽的生活氛围,没有当下同事之间肤浅的热情,更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对彼此的关爱和信任。

油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在当时的宣城县也是颇具规模和重要的中学。倒U形的教室回廊里飘然着一张张80年代初青春的脸庞。他们像一群群快乐的鸟雀,在教室、操场、宿舍、食堂飞起,落下。那时没有名牌、手机、网络和偶像。大多数人的穿着基本一致,没有明艳的衣服,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被当下浮躁的爱来爱去的偶像剧侵染,他们在书本里的文字间羞涩着青春的悸动。文字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他们在此间徜徉,纯洁的就像已上初中的我的大姐和她闺蜜脸颊上透着的红晕。戴着眼睛穿着中山装年轻英俊的老师,夹着书本从他们之间穿过,会让她们的心潮荡起朦胧的涟漪。校园,托起了他们青春的世界。校园中间的老梧桐树下垂着一口长长的挂铃,每当丁阿姨拉响悠长脆响的铃声,会让校园即刻宁静和沸腾。铛、铛铛……再次响起的铃声便就是数百张饥饿的嘴,催促着母亲和她的同事们手中的炊具。他们撸起衣袖,系着围腰,端来大盆的饭菜在食堂的窗口等候即将敲着饭缸蜂拥而来的师生们,……悠长的铃声也会像风一样吹进校园以外的村庄,在田野里劳作的农人们像被吹醒了一般,也惦记起灶堂和孩子们归来的身影……油中就这样通透的与村庄融为一体。

操场,犹如村庄的公共晾晒坪,不仅晾晒着学生们矫健的青春,也晾晒着校园教工工作之余的生活。我是一个刚会蹒跚学步、咿呀人语、数着火柴棒的,在父亲的掌心里精心培育着的快乐庄稼苗。校园有一所自办的幼儿园,小宣的母亲刘老师,担任我们的幼儿老师。下午的课外活动,操场上到处闪动着油中学生的身影,刘老师像一只老母鸡拖拉着我们这群小鸡仔走出小教室,教我们唱着儿歌,玩着游戏。操场——“像春天里一处芬香四溢的花园,而我们是一只只被花园裹挟着采蜜的昆虫,扇动着我们甜蜜的童年;让如今的我时常想躲进我曾经幼小的躯体内,再次身临其境地走进”。

周末,父亲或者母亲带我从街道洗澡或是剃头回来,我攥在手里的肉包子早已下肚,便惦记起校园里的小伙伴们,他们搞什么呢?当我刚进校园正专心的捕捉他们身影的时候,陈老爹爹正悠闲地搬着靠椅靠在梧桐树荫下喝着茶水,他会笑呵呵地迎上来,用满是茧皮的大手抚着我刚理的头;“哟,卷毛又剪掉啦,嗯,又成中国人咯”。我赶忙撒腿就跑,我讨厌他的臭脚丫子。夏天的时候他趿拉着双破拖鞋,冷不丁地会用脚丫子在我的腿肚子上狠狠的夹一下,疼着呢。可恶的是他的儿媳,也就是陈会计的老婆叶姨也学会了用脚丫子夹我。我嫩嫩的小腿肚子成了他们嬉笑的道具。她甩着两条大辫子,笑声招来了在周围唠嗑的丁姨、桂姨、刘老师他们;叶姨,嗓门大着呢,和母亲以及桂姨她们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掐腰吵架的时候,能把老梧桐树下的鸟儿吓得飞走。此刻,我成了一只愤怒的小鸟,须臾间溜之大吉。傍晚,周围村庄和校园里的炊烟里混淆着稻草和泥土的气息,钻进我的肚子里。外出的母亲未归,父亲正专心地捯饬他的无线电。我晃荡在操场上,像一只等候喂食的小鸟。被在屋檐下喝着烧酒的陈老爹爹瞅见,龇着嘴对我笑。他用筷子指着木桌上的菜碟,对我招手,我会意地跑过去,亲切地喊;“陈爹爹好”。说道;“叶姨家的饭菜,比我妈烧得香多咯”,我捧着香喷喷的饭碗又连忙说道:"陈爹爹哎,你收音机要是不响了,我叫爸给你修”。陈爹爹摸着我的后脑勺,沾着酒水的山羊胡子笑开了岔。

四、回望,是根须的痛

不知会有多少人会把油中当作故乡。油中仿佛只是体制的时代轨道里一所临时建起的驿站,在上世纪末最终被撤销并入他处。原址先是成了一家养鸡场,黑板、窗台到处散落着鸡们的痕迹,它们成了油中新的代替。曾经那些朗朗的读书声被淹没在鸡鸣狗吠之中。在那些空洞、倾圮、散落的油中痕迹里寻觅,我尝到了根须从泥土里被剥离的痛。再来,油中已彻底的从圩区的土地中抽离,重归田地。她像一位过客,在这片土地瓜瓞绵绵之后,最后却成了一个落单的老人,在某一天孤独地离我们而去。 老屋后水渠已经成了一条污秽的小沟,紧依在沟边的老树还在,水沟已不再流淌,水面漂浮着农人遗弃的药瓶和杂物。我也分不清哪一棵树是我临走之时和二姐亲手种下的。树把夏天里的蝉鸣留住,此刻,那扰人的蝉鸣却成了一扇我唯一能推开的童年之门。我仿佛看见已在上海生根的大姐,她在沟边浣洗的少年身影,背后的老屋的窗口里,传来了我嘤嘤地啼哭。走在油榨街道上,面对着的是一些熟悉而静默的旧物,陌生的眼神更像一根刺。一位佝偻的老人蹒跚地走在幽静的、寂寥的巷陌上,时光已把颓废了的油榨往事浸入到她的背影之中,已然物是人非。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父母屡屡婉拒来此的缘由。在他们的心里,或许藏着一种比我更加难以言说的心绪。前不久,油中的某届学生宴请母校油中的老师们,电话打到我这儿,都是我听着亲切的父亲曾经的老同事,我给父亲打电话,详细地说了这事。父亲难掩激动。他再三地确认宴请的名单,之后,却沉默、沉默地说了一句;“老了,怕吵,不去了”。此后,父亲告诉我,上次学生的宴请,有很多老同事都没有到场。为什么?是往事与现实之间的陌生?还是被时代切断的陌生?彻底消失了的油中,再难让他们重新相聚。

五、油中,是我的“村庄”

离开油中,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融入新的环境。面对县城陌生而密集的街道、楼房、人群,同学,我是一只胆怯地无法张开稚嫩翅膀的小鸟。一个周末的上午,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颠簸在长长的圩埂路上,父亲像一个回乡的人,亲切地与一路熟悉的人打着招呼。而我快乐的似一只归巢的小鸟,迎风吸吮着圩区的气息。离开之时,我最好的伙伴小宣,泪水涟涟地追着父亲的自行车,与我告别。那刻,我的泪水还不能让我明白,我与他至此将不在结伴而飞,从此在陌生的枝头间再无交接。

站在圩埂之上,顺着河流,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一艘机舫船载着我一家五口从这里离去,几乎所有的父亲油中同事和认识的周围乡亲们都来了,船的马达掀起浪花,载着我们向县城驶去,鞭炮声一直从油中的圩埂绵延到油榨街道的圩埂,他们在长长的圩埂之上向我们挥手-----我顿然明白,那是我深情的圩区土地,我的“校园”村庄给了我们一次力所能及的告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