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夜宿便桥头(千字)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夜宿便桥头

□刘燕成


      车子尚未过三穗县境,明珍小妹就发来了手机短信,说帮我在便桥头天柱大酒店订了房,短信末尾那句话似乎带有一点点生气的意思,说房款她已经支付了,住不住随便我。我和明珍没有见过面,只读过她的少数散文作品,知道她在天柱县委宣传部《金色天柱》报做编辑,都因喜爱文字,有过不算深的网络交流,仅此而已。当我乘坐的回家的大巴车驶入天柱汽车站时,已是夜深十点了。下了车,见得一排排漂亮的高楼耸立在鉴江两岸,街灯辉煌,杨柳轻飘,人流如织,统统倒映在水里,宛若仙境一般。咦,这就是我的故乡哩!我在心里窃喜。

      出了车站大门数米距离,就是便桥头了。这是一座有点儿历史了的大桥,一个跨栱横架鉴江两岸,栱上装有各色彩灯,一闪一闪的,桥下是涛涛东去的碧水,很清,很亮,倘是凑近了细看,可见得一群群正快活地穿梭在水草间的花色斑驳的游鱼。当然,虾子和螃蟹是这条江的常客。十多年前,我还在天柱小城上中学时,每每周末,便要跑到这江里摸鱼和捉蟹,几乎不费多大工夫,就可捞得半篓儿鱼虾,拿回那些不住校的同学的出租屋里,美美地饱食一餐。现今想来,那鱼香引来的口水,真是垂涎三尺了。其实,便桥的这头和那头,都叫便桥头,但百余年来,人们都不叫便桥。

      便桥头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那些年,两岸都是广袤的田园,一年四季都可闻得菜花的香味。养蜂人常常穿梭在曲曲折折的田埂之间,城郊的菜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最喜欢将自己的身子置身在这广阔的田野上,择一块青绿绿的草皮,躺着,看火红的落日或刚刚喷薄而出的朝阳。远远的,可看见着不同颜色校服的学生,手捧课本,站在不同的田埂上大声地读书。可以猜得出,这些大多是来自小城天柱民中和天柱二中的高三学子。那些年,高考是在每年七月进行,因而被学子们称作“黑色的七月”,而高考又被称作是“独木桥”。试想想,千军万马都要在这桥上挤,倘是不努力再加一把劲,是过不了这座桥的。那年的“黑色的七月”,我也是像学长们一样,常常兀自一个人背着书包到鉴江岸边,静静地晨读,直到太阳偏西,方才回校。

      当然,便桥头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那碧碧的水,那滚滚的波,那幽幽的河,那暖暖的阳光洒在铺满花香的田园里,一不留神,就在某一朵花下碰见了一对正悄悄说话的情人儿,或者,是一个心怀伊人的姑娘,孤零零地坐在江岸的沙石里,默默地望着满江的波涛,溢满眼眶的泪珠儿,随着江水一路狂奔。可是,仍带不走的是那满心的思念。离便桥头百余米远的观音岩下,是一座香火特别旺盛的庙宇,因庙内有一个特别幽深的山洞,因而故乡人将这庙称为“观音洞”。善男信女们,常常在山洞门口的大佛脚下,敬香烧纸,许愿求缘。岸边的女子,踩着血红的夕阳,渡过便桥头,径直朝了这观音洞走去。兴许是要去那庙里拜一拜久埋于心的那份缘了。当然也有成双结对的小伙儿和小姑娘,手持香烛,来到佛脚下叩头敬拜。其实,我也是一个特别心怀虔诚的人。那年高考的前夕,我亦是带着香烛到这山洞里求拜过的。许多年后,我仍是很固执地认为,那拜的一定不是迷信,那是一种心安的寄托,是求慰内心的焦苦,是对美好的急切渴望。这使我想起这一城亲亲的故乡人来,若是没有这一江暖暖的鉴江水的滋润,没有这一方小小朝圣的净地,就一定没有小城今日的这一番祥和景象。

      夜里,我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推开窗,看见窗外那繁华的故乡,心里涌起一阵阵喜不可揭的暖流。便桥头已不是当年菜花葱茏的旧模样了,鉴江也不再是经年的卷波曲浪。一排排崭新的高楼,在鉴江两岸崛起。我想,这就是故乡人对城的渴望,对幸福家园梦想的实现罢。特别教我欢喜的是,鉴江之上新添了尚带木香的风雨桥,且在桥的两岸,高高地耸立着那漂亮的风雨楼。一弯春月高高地挂在小城的北部楼顶,那皓洁的夜色铺满了整个小城,故乡人百年不变的欢悦的琴笙之音,和那寂寂的木鱼声,一阵阵挤进我住宿的客房中来。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南唐国君李煜曾有词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14.3.14.凌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