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高原红啊,高原红

2022-01-09叙事散文汤如浩

高原红啊,高原红汤如浩她的父亲的名字是九哇,母亲是叶木利。我很是奇怪,这样的名字啊。什么民族呢?贾海红说是汉族。还说是本地的。就在民族那一栏填了汉族,报名册完整就可以了。籍贯一栏,则是本县。结束了还留了那么一点纳闷:本县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吗……
高原红啊,高原红

汤如浩

  她的父亲的名字是九哇,母亲是叶木利。   我很是奇怪,这样的名字啊。什么民族呢?   贾海红说是汉族。还说是本地的。   就在民族那一栏填了汉族,报名册完整就可以了。籍贯一栏,则是本县。   结束了还留了那么一点纳闷:本县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吗?爸这样,妈那样,汉族有这么取名字的吗?我的接触中,还真是第一次见。不过也就那么一闪念。   接触了一段时间,就更奇怪了。她说话那么别扭,不是我们这儿的方言,也不是普通话,明明是青海话。   她最终说了实话,青海祁连的,还躲躲闪闪的。这种学生叫借读生,要交借读费的,好在学校也不追究了,我也懒得麻烦,就过去了。   时间长了,她被同化了,当然是语言方面,一口我们本地的方言,比我还地道,我有的时候也很是好笑,环境造就人,真的就是这么回事。这些年教了很多青海的孩子,藏族的,回族的,蒙古族的,还有本省的裕固族的,到头了,都是如此。   当然贾海红更不是个例外,过了一段时间,她甚至会用我们方言的一些词汇,准确贴切,和这儿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了。我竖起大拇指,真不简单啊,就凭这,学好语文没问题。她的脸,从双颊到颧骨,尤其颧骨那儿,就更红了。   这种红也很蹊跷,是腮红,高原才特有的颜色,或者说是高原的牧民才特有的,我疑惑但是我不好意思质疑,能这么问吗?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是很强的。   高原红当然这不是所有青海孩子的特色,牧区的是这样,可州府和县城的孩子眉清目秀,皮肤白皙,衣着也都很洋气,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老师好”,“老”字的三声发得如此准确,我有些汗颜。普通话被培训了若干次,测试还是雷打不动的二乙,我在孩子们面前羞赧地说:“你们就将就听吧,就这水平了,我们普通人说的就是普通话。”那是自嘲。   可他们都说我们这儿的教学质量好,拐弯抹角,将孩子送这儿了——就近入学是国家的政策,送孩子的问题,谁都不觉得违反政策,还以领导干部为主,兄弟单位、对口单位等等,有固定的关系。看她也不像是县城更不像是州府的孩子,贾海红是怎么进来的呢?   后来学生的信息需要录入,必须准确无误,还要带户口本来,一个一个订正,不允许出现一点儿差错,忙碌了三五天,已经差不多了,才发现贾海红的差着。很有些生气,说了多少遍,一点没放在心上,诚心拖我工作的后腿——叫来训了一顿,可她委屈得很。   接电话的是她的父亲吧,我说的话他听懂了,他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还得翻译,小姑娘接电话,一项一项下来,就没有问题了。这个时候才清楚,贾海红是藏族的,是牧民,在一个叫草大阪的地方,有一群牛和羊。我问她怎么转这儿了,她说她父亲认识的朋友帮忙,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过来了,顺理成章上中学的意思。那怎么连自己的族别都不知道呢?她愣了,看样子是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安慰她,好好学习是关键。过春节的时候她给我发来了短信,藏语的音译,什么什么,读不下来不说,更不知啥意思。我问小姑娘啥意思,小姑娘回短信说意思是祝福的意思,扎西德勒之类,反正差不多。我转发了好多朋友,让他们纳闷去吧。   除非家长特意交待过,事实上,回族、蒙古族、裕固族的孩子,也是如此,孩子们对自己民族成分的认识,都不太清楚,或者是模糊的。那一年我们去裕固族自治县,原本是希望看到裕固族著名的学者作家铁木尔的,可天不遂人愿,说是他回老家了,很扫兴。钱钟书戏谑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遗憾还是有的。不过,又接触了他的著作,读过铁木尔先生的一些书,其中,有一些类似的看法,和我的发现居然重合,我有些窃喜。当然先生是为本民族计,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裕固族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对本民族的未来,他想得可能更多一些远一些。我记得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的著述也是如此表述。   今年夏天去青海湖,回来的时候落脚祁连县,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家长们都攒过来,吃饭,喝酒,闲聊。有一个老先生掌故很丰富,讲了关于祁连很多我曾经不知道的东西,长了不少见识。而且,他居然是五十多年前从我们老家移居过去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见到我们也格外亲热。他是森林公园的老板,饭菜丰盛得我们不好意思,还是特产,比如红烧马鹿肉,比如清炒黄蘑菇,以前都没有尝到过的。他告诉我们,儿媳妇是藏族,他的孙女当然是藏族,上学工作,以后都有政策照顾,何乐而不为?他还告诉我们,只要跟少说民族沾边的,都是如此。真正的少数民族,反而忘记了,我玩笑说。   当然是。老人缓缓地说,有很多人,甚至内地的,都这么做,青海的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们想方设法疏通关系,为孩子弄一个少数民族的户口,上学参军甚至考公务员,都可以有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我想象,那种情形就叫做趋之若鹜吧。相反的是,牧区家长的意识就淡薄一些,上学之类,全然不放在心上的,就和我们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一样。对于贾海红家这样的情况,老人感叹道,还真不多见,牧民的文化层次总体不高,有这样的意识,还真得有高人指点才是。   回族女孩儿马玥,从张家川来,家在陇南,那么遥远,也是慕名而来的。起初,班干部是自荐的,她双手举得老高,愿意担当的。我很高兴,新生班的惯例,积极者才是最好的,于是担任班长一职。问题是,交流起来有些难度,她的方言很重,我听不懂。好在女孩子在语言方面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她适应我也不过短短一两周,心有灵犀一点通,安排值日、管理纪律、收缴作业,利落能干,都是一把好手。她总称呼我汤老师,“师”字的读音一直纠正不过来,读“si”。语文学得好,尤其作文写得好,我教她多写写家乡和亲人,都蛮有那么一回事。她的眼睛太好看了,受夸奖的时候,常常的眼睫毛向上翘起,眼睛就是水汪汪的半月牙儿,清澈见底,纯洁无瑕。可她的数学学得极差,课任老师和我交流,说这孩子怎么办。我也没有办法,教着吧,带着走,总会听懂一些的,主要是基础太薄弱。一直不理想,到初三毕业,按照地方政策,回原籍去了。据说那边的录取分数低,她考上高中应该没问题了,她的好朋友专程来告诉我,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我记得每天下午饭,她都坐在教室里温习功课,问吃过了吗?说是。可后来我才知道,下午她是不吃饭的,这怎么行?我强迫她上灶去,不去,还眼泪汪汪的,我纳闷半晌,才恍然大悟:穆斯林是吃清真食品的,可我们这没有啊。我尴尬得不得了,老师当到这份上,还真是不称职。我问她怎么办,她说早习惯了,习惯了就好。后来在我的坚持下,她每天带清真饼过来,喝点开水,就点饼,坚持到了初三。我想是她一直念我的好,走了走了,还捎信问我好。汉族怎么样,少数民族怎么样,没有什么区别。我曾经问马玥怎么信伊斯兰教了,她说是家长说的。当然我知道回族是全民信教,至于关于教义之类,孩子认识其实也是模糊的,虽然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还有达日杰等那些男孩子们,好有一些呢。转眼间,和他们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不知道他们的学业都怎么样了,肯定都长高了,长大了,更懂事了。我又换了一所学校,他们肯定不知道吧,不然的话,我会有他们的新消息的。我忽然想起了容中尔甲的那首歌《高原红》:“少年的我,为何不懂心痛,蓦然回首,已是光阴如风。”那些在我生命的河流中流淌过的日子,已然悄然远去了,不管哪个民族吧,他们曾经都是些孩子,有的时候也闹,有的时候也笑,给了微笑,都会回报春风,一样的。有些事情是成人做的,等他们在长大了,会怎么样呢,成人的世界里,纷乱的东西多之又多,我说过的话,他们以后会记住多少呢?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12-2-15 20:3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