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九大碗

2020-09-24叙事散文李会和
九大碗在乡下,喜丧诸事被称作红白公事,操办这些事情就叫办公事。白公事只有一种,就是丧事,而红公事,以婚嫁为主,也涵盖了诸如盖房上梁,开业升学,添丁搬迁等等诸多与喜庆沾边儿的事情。四乡八村,依着老辈子传下的“兴儿”,办公事的过程大致相似,但细
  九大碗
  
  在乡下,喜丧诸事被称作红白公事,操办这些事情就叫办公事。白公事只有一种,就是丧事,而红公事,以婚嫁为主,也涵盖了诸如盖房上梁,开业升学,添丁搬迁等等诸多与喜庆沾边儿的事情。四乡八村,依着老辈子传下的“兴儿”,办公事的过程大致相似,但细节却略有不同,这也难怪,“三里不同音”,街头连村尾鸡犬能相闻的两个村子土话俚语还有出入,何况是老祖宗传下的风俗呢。老百姓就是这样,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总是黑白分明,喜悲直接。
  依老辈子的“兴儿”办公事过程自然繁杂,少不得要人帮忙,亲朋好友,街里邻居,凡是与事主家里能沾点边儿的人众,不用招呼,闻讯而至。公事虽然繁杂,有主事的人操持着,多数前来帮忙的人还是闲着的多,能打打下手也算是有事干了,其余的或坐或站围在一起,闲啦胡侃,在事主来说,这是一种人气,也是一种面子上的事,而如果有谁没到场,在事主那里是没面子的事,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嘀咕,不来的人在众人那里也少不得落下不通人情的不是。
  公事办完,不管有没有什么差错,事主都要诚心诚意地答谢所有前来帮忙的人,最实用的办法自然是把大家聚到一起吃喝一顿,也就是乡下人说的“坐席”。“坐席”是有古雅之意的词儿,在乡下人眼里却极普通直白。大家伙儿聚到一块儿,围坐在一起,临时拼借的几张桌子让给主事的人或远来的客人,其他的人要么搭张门板或床板,再不然就找块平整点的地儿围在一起,有凳子拖凳子,没凳子就找几块碎石砖块树墩垫坐,或者干脆蹲在地上吃喝,场面简单热闹。群而围坐,热闹吃喝,庄户人家用最直接的乡村语境诠释着“坐席”一词的古雅。
  于乡下人而言,最重要的公事莫过于婚事,也是,人这一辈子,忙忙活活的,还不全是为了子女!民俗民风尘烟一样散了的散了,改了的改了,“一辈子忙活为子女”这一样老辈子传下的理儿,老百姓认,也不会变。既然是最重要的公事,自然要隆重,自然要往最好了办。在我的家乡,婚事一样是顶重要的公事,操办公事的过程也一样隆重繁杂,事无巨细,事主出手一样豪爽,而“坐席”的规格却是简单。“坐席”之时,席面上烟酒管够,馒头随便放开肚皮吃,而每个席面上的菜却一律一个格式:九大碗。家家婚席如此,从未改变。该花的钱都慷慨地花了,这席面上的菜却省俭起来,这就不是事主小气的事。我问过村子里不少老人,没有人能说得清,老辈子传下的“兴儿”就算是答案了。久而久之,在我们村里,吃“九大碗”成了婚礼公事上“坐席”的代名词。
  回到家乡后吃过几次婚席,对这“九大碗”慢慢地就琢磨出些门道来,与其他地方的婚宴的奢侈比起来,“九大碗”寒酸是寒酸了些,而其中的韵味和每道菜的寓意却是讲究了许多。
  所谓“九大碗”,就是每个席面上只有九道菜,不用盘盏,只用白瓷碗盛装,碗也不大,普通的瓷碗,家家户户必备的普通餐具。
  婚席开始,院子里临时搭建的锅灶旁边,主事人和厨师统一指挥,端菜的人人手一只尺半长尺许宽的木制托盘,托好厨师调至好的每道菜鱼贯而出,散向设在四邻八舍的席面上。这“九大碗”中的每道菜,上菜次序是严格的,尤其是头三道菜,次序不能有半点差错。
  “九大碗”的头三道菜是“一鸡二鱼三凉菜”,上菜次序不能乱,菜的调制过程可谓严苛,寓意也深刻。
  鸡是头道菜,更是整个“九大碗”的点睛之在。鸡寓意“吉祥如意”。调制此道菜须用家养公鸡,婚席前一日就开始杀鸡剁块,块要小方块,各种必需调味品腌制一天一宿,精心油炸,慢火熬炖,直至婚席开始,此时鸡块已酥嫩如泥,婚席开始,炖汤鸡块盛满瓷碗,撒上芫荽末,淋上香油酱油醋即刻上席,吃时鸡块入嘴,未嚼即入喉,嘴中只余静骨,回味无穷。我在外地参加婚席,也少不得有鸡这道菜,要么是整鸡,要么是其他杂七杂八的炖鸡,油腻难咽极少食之。我家乡婚席上所的这道菜,还有个好听的名字:“虎头鸡”,许是因为油炸后的鸡块形似虎头而得名。这“虎头鸡”在我家乡极为有名,还曾惹出过小小麻烦。据说“虎头鸡”的做法是我村子里老一辈人先习得,后来被弥河西岸的一个村子抢先注册,成为我们这里的地方名吃。我们村子人不服,斡旋几次未果,只能不了了之,但耿耿于怀于“虎头鸡”的出处,对河西的“虎头鸡”不屑一顾。我三叔是做“虎头鸡”的好手,四乡八村每有婚宴以我三叔做“虎头鸡”为荣,我三叔每每谈到河西的“虎头鸡”,常对其味道颜色火候颇有微辞。河西的“虎头鸡”我没吃过,而我三叔做的“虎头鸡”百吃不厌却是事实。
  二道菜的“鱼”须用整鱼,宰杀前必是活鱼,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须仔细炸成金黄色,外脆里酥,卧在碗里,头尾恰好搭在碗沿儿之外,宛如金黄活鱼一般,意谓“金玉满堂”。“凉菜”用料简约,调制却是精致,黄瓜拌猪头肉,掺以半酥粉皮,红绿白相间,清爽可口,滑而不腻,脆而不硬,寓有“和和美美”之意。
  三道菜上毕,新郎会前来跪拜所有宾客。主事人手里拎一大红跪垫,进门高喊“新人拜谢了”,酒席间会有人回应“免了吧”,免是不能免的,新郎会趴伏在主事人放在地上的跪垫上叩首,口中还要高呼“辛苦了”。此时席中宾客酒尚未喝多,还在清醒之中,年轻人会与新郎开几句半荤的玩笑,老人儿会说几句诸如孝顺父母的嘱托,新郎则静立聆听,之后被主事人领着跪拜其他席上的宾客。
  再下面的菜,厨师和主事人则不必再紧张,会根据事主家里的情况安排菜样,上菜次序也不必过于讲究。家家户户操办婚事的“九大碗”席面,除了前面的三道菜,其他的也大致相同,菜样普通实惠,但调制同样精细可口,寓意一样深刻。最常见的有四喜丸子,意谓“团团圆圆”;肉炒笋片,“节节升高”;清炒藕片,寓意“同心同气”;红烧肉块,“红红火火”;红枣银耳汤,“早生贵子”;肉丝芹菜,“勤勤快快”(有的人家在婚席的最后会再添加一碗“虎头鸡”,意谓“大吉大利,吉祥永远”)。
  “九大碗”上齐,席间的酒也已喝到热闹处,四下里吆三喝四,笑声不绝。而那些帮忙往席间端菜的人则是从大筐里每人抽一只瓷碗,到锅灶上盛一碗“虎头鸡”,蹲在门楼下胡同里,掐一块白馒头,旁若无人呼噜呼噜吃将起来,此时他们成了真正“坐席”的人。
  回到家乡后“坐席”吃“九大碗”,每吃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至少没有与陌生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面装模作样的拘束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与不相干的人坐在一起,守着堆积如山的饭菜,拘束成了一道阀门,闭塞了嗅觉味觉和食欲。而家乡的“九大碗”,吃的是人气和情义,简单的是拘谨和虚无,聚集的却是脉血和乡情。
  正午开始,日暮方停,一场婚席,简简单单的“九大碗”,吃得人畅快淋漓,该醉的醉了,该饱的饱了,摇摇晃晃,搂肩搭背,与主人含混不清的打着招呼,尽兴而去。
  民风民俗的消失和演变,实在不是人力可挽留的事情,在我的家乡,有好多的民风民俗已消失或演变,这也不是大不了的事,那些失去了的民俗,有的确实或粗俗或落伍,而在乡村里,风俗是没有粗鄙的,即使有那么些许庸俗,细节处却也总体现了乡情的淳朴和乡间的幽默,血脉里一直在流动着的东西,起码会有流动过的痕迹,那是一种对老辈子的念想,失去了就未免可惜。
  如“九大碗”这样的习俗,保留下来却是不易,能保留下来还在一直延续着更是万幸的事情。我不知道祖辈们生活艰难的时候“九大碗”是什么样子,在我小时候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能凑齐婚席的“九大碗”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三叔结婚的时候,鸡鱼是用木刻的鸡鱼染色后端到席面上替代的,其他的菜,连点油水都没有,除了地瓜干地瓜蔓无他可寻,而如今,“九大碗”的习俗能从最困难的时候挺过来已属不易,在众多被财利名充实的现代生活信息的包围之下一成不变的沿袭着,就更不容易。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婚席只有“九大碗”是寒酸的,而盛在碗里的每道菜,散发出的恐怕不见得就是色香味那么简单的事情。“九大碗”为什么就这样沿袭着保持着,还一直被乡亲们喜欢和认可,看看散席后乡亲们满足的眼神高兴的话语和亲密的举动,或许能找到一点答案。
  毕竟,聚集人气,融通乡情是民风民俗的根本特质,这些特质,也只有最原始最普通的习俗来牵延,像“九大碗”,我和我的乡亲们有幸还在继续吃着习俗,吞咽着习俗,吃到肚子里,人气就融入到血液里,这就是习俗,没有任何饭菜可替代。
  没有习俗的村庄不会是真正的村庄,至少不会有浓浓的乡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