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我所知道的过去

2020-09-24叙事散文清风拂面
我所知道的过去这个过去,说的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我们村里的房子都是碱土覆顶,一样的低矮,一样的砖木结构,走进房门,会发现地面凹凸不平。偶尔能看到用砖巴地的,都是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的人家。不过,再往上看看,就家家一个样了,你会看到灶台上被烟
  我所知道的过去
  这个过去,说的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
  那时我们村里的房子都是碱土覆顶,一样的低矮,一样的砖木结构,走进房门,会发现地面凹凸不平。偶尔能看到用砖巴地的,都是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的人家。不过,再往上看看,就家家一个样了,你会看到灶台上被烟熏火燎之后,黑棕色的墙壁和橼子檩。这些房子看上去都是一副久经岁月的疲惫相,其实也说不上多老,它们大多是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盖起来的,也不过是七八年的时间。
  夏季的时候,我最喜欢下雨天,一下雨,我就会趴在窗户前向外看。雨水沿着房顶上的土沟流下来,耐心地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土窝窝,随着雨一起下来的,还有碱土。等到太阳一晒,屋檐下那一长溜碱土顷刻间干了,泛着白光。我常把这些细沙一样的土面子抓在手心里玩,也拍在手背上。然后把它们堆成一座小山,在上面插一根细篾条,再用两个手合围着把土一层层扒开,直到细篾倒下去为止。我独自一个人在房檐根子下玩,没人留意我,我也就没心没肺地成长着。那时候我成天在沙子土里打滚,也没见有个病呀灾儿的,身体仿佛铜墙铁壁,百病不侵。
  房前屋后大多是菜园子,种着时令蔬菜,不外乎白菜萝卜豆角和西红柿黄瓜,还有个头比黄瓜大得多的梢瓜,最多的是南瓜和葫芦,用南瓜炖咸鱼和螃蟹都好吃。把葫芦皮削掉,切片,可以放汤吃,加点肉和粉条,是很清淡的美味。等到它们长得够大熟透时,也可以做成瓢。先把葫芦放到锅里煮,然后从中间打开,抠出里边的瓤子,刮去外边的皮,晒干。舀水,舀米,喂猪喂鸡,都好用。
  那时候树也多,主要是因为空地多,栽上几棵树,就擎起一片天,也撑出一块儿荫凉。浩荡的阳光被拥挤的叶片过滤,漏下来的,都成了细碎的光影。微风细细软软地吹着,村里的女人们喜欢在这里织渔网,不热,大家还可以边干活边聊些家长里短。树边有井,井水清凉,提一桶水,泡几根黄瓜。织网累了,拿一根吃到嘴里,真正是齿颊生香,连四肢百骸也跟着舒服熨贴。
  村子离海很近,村里有许多人是靠海过生活的,街头巷尾的空地上,不难看到船的骨架。旁边是蒸木头的灶,灶上架着大锅,锅底下烧的是刨花和劈木头余下的碎木料。船造成后,要雇很大的平板车运到海边去。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要看好日子,还要放炮系红布条。整日与海上的风浪打交道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向冥冥中的神祈求平安顺遂。
  村里的路四通八达,不论宽的窄的,都是土路,通往村外的所有水田旱田。下过雨之后,路就滑溜难行。有时候,毛驴拉着车会陷入淤泥里,那就要喊大家帮忙才能把车拱出来。村子里除了驴,还有牛,马,骡子。家家的猪圈里都养着肥猪,一般是两头,当然也有养一头的。鸡鸭鹅是要养着下蛋的。
  村子里有两个大大的池塘。晴朗的日子,阳光的手指会在水面上弹奏轻快的乐曲,波光跳跃,像黑白的琴键按下再弹起。池塘里有鱼有狗虾,村外的小河沟里也有鱼,孩子们在略长的木棍顶端拴个玻璃瓶,里边放上几颗饭粒,就能钓到鱼。面条鱼或者小布鱼,都耐活。那时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也有河蟹。我爸和我妈在水田里薅草,时不时就能抓到河蟹,他们会把这些张牙舞爪的家伙卷到裤腿儿里,这样它们的“大钳子”就施展不开了。等到干完活,就回家给我们烀着吃,满盖儿都是黄子,糊嘴唇得香。鹅和鸭子在塘里游,嘎小子们也在塘里扎猛子,让当妈的知道,就少不了挨上几巴掌。不过,眼泪过不了一会儿就干了,所以,就总是“记吃不记打”。过不了两天,他们又去水里扑腾了。
  那时村里的稻田多,虽然是盐咸地,产量不高,但村里的人们还是早出晚归每天都在地里忙活。花生种在海边的沙地里,沙地种出来的花生好收拾,干净,外皮就像是刚刚洗过一样。花生地边的长草棵儿里总有一团团的草窝儿,我从来也不敢走近,怕里边藏着蛇。虽然有人告诉我,那里边有野鸭蛋,我还是不敢尝试。
  穿过沙地边的树林向前走,不远处就是海。海也肥,在海滩上就能用脚踩出海螺和蛤蜊。在海边,每个网铺都有固定的位置,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渔人们都遵守着。鱼捞上来,遇到有“抢纲”的人来择网上的鱼,他们是不会收钱的,虽然难免会黑着脸瞪着眼吓唬人。那时往海里撒下网就有鱼,能捞到很大的对虾,四五个头儿就一斤。队里给社员们分鱼虾蟹,我最不爱吃的就是虾,太大了,而且全是肉,硬梆梆的。
  我喜欢吃的是点心,供销社的纸盒子里有许多种。槽子糕是用鸡蛋和的面,又松软又好吃。牛舌饼味道也好。但我最常吃的是一种叫炉果的小点心。因为它小,两毛钱可以买好多块儿。有一次,我捏着两毛钱去离家挺远的供销社买炉果。去的不巧,炉果卖完了,我很想买几片饼干。左思右想不敢乱花这两毛钱,还是跑回家,问了我妈后,才又跑回去买了一次。
  吃点心是很奢侈的事,当然不能总吃,我们这些孩子就自己去发掘美食。春天刚打个照面儿,我们就开始去村外找一种野菜,叫酸溜溜,顾名思义,它放到嘴里是酸的,但味道还好。同样还过得去的,是一种叫毛蔺的草,它的草芯,是甜的。我们也吃一种叫土栗子的东西,它藏在地底下,要挖出来,剥掉黑黑的长着须子的外皮,露出里边的白肉才能塞进嘴里。这东西聊胜于无,肉是硬的,扎嘴,嚼一嚼就得吐出来,它既不酸也不甜,好在没有什么怪味道。一样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海蜜精的根就挺甜的,虽然这甜有些另类。
  我们也去高粱地里找乌米吃,去大队种子站的地里偷着割一种叫“小鸡乐”的高粱杆,它的秸杆很低,和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个头儿差不多,但甜得出类拔萃。那种脆甜是令人难忘的,比甘蔗有嚼头儿,类似于冬枣的味道。初夏的时候,我们也去池塘里拔蒲花吃,不过,我一直不敢往池塘里面去,怕陷进泥里。我站在塘边帮忙抱蒲花,然后等人家分给我几枝,拿回家和老弟分享。
  一到冬天气温低,家里的房子封闭不好,总有冷风穿堂而过。水缸放在堂屋里,上面结着不薄不厚的一层冰,我和弟弟每天都用笊篱捞出来抓着吃,冻得腮帮子都是麻的。房顶上的白薯都冻硬了,咬是咬不动的,得一点一点地啃,带着冰碴的甜香,让人难忘。上房去拿白薯的永远都是老弟,我总是心安理得地等在下面,然后还恬不知耻地多吃。他从小就让着我,从来不和我计较。他有了好东西必定会给我留一份,我有好东西时,却常常偷偷自己独吞。其实,他更像我哥。
  除了拾柴我会带着他之外,连晚上看露天电影时,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把他甩掉。露天电影场在村中心,路边有一块空地,埋上两根又粗又高的竹竿,扯上一块镶着黑边的白色幕布,就准备停当了。放映员在对面的小房子里,他把放映机放在正对着窗口的地方。一道白光从许多人的头顶上跑过来,在幕布上变着戏法讲各种有趣的故事。遇上风大的天气,幕布被鼓得像猪八戒的大肚皮,片子里的人们都变得奇形怪状,不过,这一点也不会影响收看效果,人们照样瞪着眼睛看得津津有味,真正是心无旁鹜。
  遇到逢年过节,村里还有唱皮影戏的,唱京韵大鼓的,扭地秧歌的。好多有趣的人物,我是从这些地方耳濡目染,渐渐熟悉起来的。像王宝钏,岳飞,程咬金……他们比历史书有趣,比教科书里边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
  好像是一不留神就长到上学的年龄了,好在老师留的作业不多,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能在学校里完成。放学后我们照样在街头跑,在村外的田野里撒欢儿。我们就像田野里的那些小动物一样,无拘无束地成长。
  那时我们每年都要去勤工俭学。春天的时候去树林里挖白薇,秋天去稻田里捡稻穗,捋树籽,去花生地里刨落在土里的花生。和恼人的习题比起来,做这些事情让我们像放了假一样轻松快乐,虽然每天要走许多路,中午只能在野外啃变硬的饼子,每天累得汗流浃背。当挂在脖子上的书包终于一点点变沉时,我们各自举起来比较着谁的收获更多些。下午,我们络绎不绝地回到学校,把它们倒进班里的麻袋里。药材公司的人会来收购白薇,树籽要送到林场去,粮食么,当然要送到粮库去。
  我爸就在这家粮库上班,离家八里地。偶尔家里有个什么事情找他,要去村外的公社电话室给他打电话。我和我妈去过,我妈对着那个管电话室的漂亮女孩堆了满脸的笑,人家才肯端坐到椅子上去摇电话,简直是牛气冲天。看着她抬得高高的头,我真怕她不小心撞到后面的墙。
  相机是后来才看到的,村里的电工买了一台,从我家门口过,我和老弟站在我妈晒得花棉被下面照了我们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黑白的。我梳着两条细细的麻花辫,老弟戴着顶前面缀着红五星的军帽,衣服上虽然有补丁,但我们气势很足,昂头挺胸的,像两棵挺拔的小树。
  在我爸的单位,我第一次被放在汽车驾驶室里,因为无意中按响了汽车喇叭而被吓得哇哇大哭。我看见汽车的机会少,甚至不知道方向盘上装着喇叭。那时候从村里骑着自行车进城,要一个多小时。我爸第一次带我进城,在城边的小吃店里给我买了一碗豆腐脑,白花花的,我还以为是鸡蛋羹呢,端过来就狠狠挖了一勺递到嘴里,居然寡淡无味。不过,放上卤子之后还是挺好吃的。我爱吃油炸饼,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它是美味。
  我所知道的过去,只与我生长的那个小村子有关,只与围绕着它发生的那些事有关。那是一个什么都慢的时代,人们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贫,但那也是一个什么都简单的时代,是一个爱护传承的时代,是一个相信只要勤劳不懒惰,就能把日子过好的时代。
  对于往事,史铁生先生说:“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都是被意识改造过的,它们只是作为意义的载体才是真实的,而意义乃是现在的赋予。”话虽如此,可我还是希望把我记忆中的过去老实地记录下来。因为我还记得另一句话,“记住过去才能好好珍惜现在”,我想说的是,也许同时还能让我们思考一下现在和将来吧。
  3800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