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父亲的清晨与黄昏

2022-01-06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要写父亲的一天,从清晨到黄昏,我记忆中的某一个清晨和某一个黄昏,我总以为,这样的一天天才是父亲现在应该过的日子。

    我们的村子位于群山下的河谷旁,一条河顺着山脚蜿蜿蜒蜒地流向远方,那些山后面的山只露出一截圆润的山尖,一眼望去,看不清那里的树是什么树,只觉得颜色深绿。太阳就在东边那样的山尖上一点点地冒出来,把一束光投射在村里的土地上。初夏的五月末清晨,村里任何一家的大门还没有打开,厨房的屋顶还没有冒出炊烟,父亲已经走出房门,穿过屋后的玉米地,跨过一条流水汩汩的水沟,向老屋走去了。

    这是父亲既定的路线,简单吃过早饭后,总是要去老屋视察一番。老屋虽然没有住人,但是父亲在那些屋前的空地里种满了东西。说是东西,是因为种植的内容太丰富,各种蔬菜就不必说了,还有当归党参等中药,还有野百合。父亲做事很细致,他会给那些地块围上木围栏,留一道门,用竹子编的简易门,靠在围栏上,给那些正在生长的苗一个独立的空间。早晨六点左右的村庄,湿漉漉的,父亲脚下的胶鞋有点湿了,那是粘上了路上野草的露水,他不会跺脚抖一抖,任由那些亮晶晶一点一点地扩散在鞋面上。他轻轻地一拉竹篱笆,走进自留地,随手取下夹在围栏缝隙之间的手套戴上,蹲在地的边缘,开始扯那些每一天都在生长的杂草。父亲劳动时会戴上手套,那种初时白后来黄的线手套,他不想把手指弄粗糙了,他的手指还有其他的用处。

    父亲就这样半蹲在地上,一点点地移动,所过之处,杂草已经清理干净,搭架的豇豆苗,苦瓜苗,党参苗,山药苗立即精神起来,缠绕在插在土壤里的竹杆上,气宇轩昂地围在父亲四周,很有几分骄傲之气,受宠的孩子一样。

    四周很安静,老屋左右也是老屋,空无一人。竹篱笆旁有一棵梨树,花早就开过了,细细一看,树叶之间隐藏着一些蓓蕾,青涩而坚硬。那是父亲年轻时栽下的梨树,没有嫁接良种梨,还是那种梨肉粗糙有几分涩口的本地土黄梨。这棵梨树多年前就好像停止了发育,不再长高长粗,树干只有碗那么大,每年结的果也不多。父亲每每经过总会在树下停留一会,要么拍拍树干,要么抬头看看树枝。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这棵梨树结果太少,他会替树辩解说,可以了,够吃了。

    父亲也会歇息一会,坐在砍下的柿子树树干上,翘起二郎腿,右手在空气中写字。这个动作由来已久,我从小就看见空闲下来的父亲右手食指在空气中指指点点,母亲会抱怨一句,家里那么多活路没看到,还在那鬼画桃符。后来我知道了,那是父亲在写字,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但是真正在纸上练笔的时候很少,就是这样一有空闲就在空中横撇竖捺。

    父亲每天都来,他和梨树和自留地里的各种苗,和悄无声息的老屋一起度过一天中空气最清新周围最安静的一段时间。父亲老了,他爱说“打发日子”,他的日子在老屋的陪伴下一点点地打发走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还没到十点,天就热起来。父亲把杂草归拢到一处,他会说,这么嫩的草,没有牛吃,可惜了。父亲这么一说,我就又想起了老屋前面十几步之外的牛圈。圈门关着,一对黄牛母子立在圈里,嘴里嚼着青草,长睫毛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尾巴灵活地在身后甩起又落下,年轻的父亲抱了青草丢在黄牛脚下,立在圈外看着他们一口一口地吃。而真实的情况是,黄牛母子在我外出读书那一年已经卖了,现在的牛圈只剩下一圈半人高的石头,圈门洞开,任由野狗夜猫进出,那些青草被父亲扔在了园地外面的竹林里。

    十一点左右,父亲取下手套,在裤腿上不轻不重地敲打了几下,搭在了木栏上。他该回家了,回到距离老屋不足500米的新家。太阳升起来一会儿了,路面已经干了,回去的路上,看见了田坝里散落了几粒半弯着腰的人影。看见父亲,那些人影微微站起来打招呼,无外乎就是那句,张老师,回去了啊。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还早呢,还要干一会活。

    回到家的父亲有点居功至伟的感觉,他使唤母亲端茶倒水,坐在门前的凳子上告诉母亲老屋自留地里那些苗的生长情况,一边说他看见某某某也在田坝里忙着。村里没有其他年轻人,父亲所说的某某某也是一位老人。有时候我觉得父亲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就比如他告诉母亲他看见谁也在干活了,就是一句闲话。

    说了几句闲话,母亲进厨房开始准备午饭,父亲坐在门外的椅子上,眼睛看向不远处的青山和山脚下那片梯田,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可能什么都没想。

    午饭时,父亲总是要小酌一杯。一两五的玻璃杯,满满地倒上,吃一筷子菜,抿一口酒,再从喉咙里发出“哎”的一声,那一声悠长的拖着尾音的“哎”透露着深深的满足,意思是,没有这一杯酒,一上午的劳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知道年轻时的父亲是否贪杯,年过七旬的他现在一天两杯,午饭一杯,晚饭一杯。有了这一杯酒,吃饭的时间就长了一点,时间一长,父亲的话就被酒催了出来。

    酒后的话不一定句句当真,话里的豪迈在我看来有些夸张。那一次,刚放下酒杯的父亲接到了当年他们班上生活委员的电话,通知他去市里参加平中66级的同学会。

    我心里以为父亲是不愿参加的,他一生中,从青年开始,就把时光抛洒在了岷山深处的小山村里,很少走出大山,即使迫不得已地走出,也是急急忙忙地返回。父亲早已疏远了人际交往,他曾经告诉过我,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总是浑身不自在,一回到家就好了。

    父亲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乡村教师,另一个身份似乎更适合他——农民。一年四季所有的农活他都会,比专职农民做得还好还细。他的朋友都是农民,他们相互递烟,一起谈论农事,一起出现在村里那些操办红白喜事的场所,结束帮忙后围在一张桌子上喝一杯,彼此调侃也相互恭维,这样的人际环境对于父亲来说是惬意而舒适的。

    父亲的同学当然算不得陌生人,但是很多一毕业也就再也未见肯定也不熟悉了,我猜测他可能不会参加离家一百多公里外市里的同学会。

    我的以为是错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连连说,我要参加我要参加。

    母亲在父亲接电话时已经站在他一边尖起耳朵听,她和父亲在一所小学读书,比父亲低一级,算是小学妹,只是小学读完就没有再读书了。电话里,当年的生活委员告诉父亲可以带家属,父亲又连连说,我一个人去我就一个人去。

    母亲嘴里爆了一句粗话,瞪了父亲一眼,转身就走了,一边走一边说,你以为老娘想去,八抬轿子也抬不去,你去见你的老相好,我不参绊你。

    父亲有老相好,我怎么不知道?我打量了下父亲,瘦瘦的身板,头发灰白,个子矮小,不像是有相好的样子。我追着问母亲,不可能哦,有相好也是父亲的秘密,咋可能告诉你?母亲冷哼了两声说,猫尿喝了,就要说,说得洋洋得意的,好像多了不起一样。我笑了,安慰母亲,那肯定是父亲喝多了在吹牛,除了你,哪里还有人看得起他嘛。

    母亲的话语带着醋意,她说父亲连名字都告诉了她,接着说出了那两个字。我在心里感叹,是个好名字,果然比母亲的名字洋气,心里也有想见见的想法了。我好奇于父亲年轻时的故事,向母亲追问,关于那个好听的名字父亲还说了些啥子。说得多哦,连父亲生病了在县医院住院,那个女生连着守了几晚上都说了。我心里在笑,嘴里继续安慰母亲,肯定吹牛的,你看他平时不说喝了几口才说,酒话,莫当真。

    再看父亲,他又坐在饭桌前,准备再喝几口。我想,此刻的父亲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真的在回忆六十年前的某一个有着好听的名字的那个女子,而他参加同学会的原因是不是真如母亲所说的,想去见一见?如果真是,这个同学会应该去的,一个甲子都过去了,还有什么不能见的呢?父亲没有心脏病,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可以去的,最多激动得语无伦次而已。

    母亲去收拾桌上的菜,拿过酒瓶“咚”的一声放在一边,就开始抹桌子了。父亲“哈哈哈哈”地笑着对母亲说,你莫生气嘛,我们一起去,我带你出去耍一转。

    这就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天气很好,屋外的草莓已经熟了,枇杷在渐渐变黄,还有那一丛丛的月季也开了,停在屋梁上的那几只叽叽喳喳的燕子还是去年的那一家。

    我想,那些只有父母在家的日子,他们也会说一些只属于他们之间的话吧,就比如吹一吹年轻时候的自己,隐去了一些,夸张了一些,在回忆中回到过去,回到也曾有过美好的年轻之时。

    村里的一天过得紧凑而不仓皇,时间一小时一小时慢慢地过去。临近黄昏时,雨来了,雨是从山脚那边下过来的,就像来访的客人,一步一步不慌不忙。父亲说了句“要下雨了”,不一会儿,雨就密密匝匝地下起来,从雨滴到雨丝,越下越大,先前停在路边电线上的燕子也不见了。

    雨继续下着,宽大的屋檐下,父亲要弹琴了。他已经揭开了电子琴上的盖布,那是一块棉质的花布,粉底红花,花是大朵的牡丹,是母亲从旧被子上剪下的一块。父亲会弹琴,我很早就知道。乡村小学,每一位老师都是全科,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要会一点。办公室的角落里有一台风琴,脚下踩手上弹。父亲也会弹风琴,但是我只记得他弹过《小螺号》。放学后,遇到下雨,父亲会在学校赖一会儿,就揭开琴盖,开始弹“小螺号,滴滴滴吹”。家离学校太近了,上下课敲钟声都能听见,何况家和学校之间还有我们家的一块坡地。母亲知道已经放学了,不见父亲回家,就会跑到学校后面的坡地上,大声喊父亲,还不回来,水缸里没水了。

    父亲小声告诉我,雨停了再回去,这个天气适合弹琴。我肯定不懂“下雨天为什么适合弹琴”,父亲应该也不需要我懂得,那风琴声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越过学校的土墙,不知道传送去了哪里,我也不想回家了。小时候,我是父亲的伴儿,两个哥哥早已不跟他一起出入学校了,只有我,跟前跟后,还当他和母亲之间的传声筒。我说,爸爸,我妈喊你去挑一桶水,又或者说,爸爸,我妈在骂你。当我们顶着雨一前一后地走回家时,母亲瞪了父亲一眼,又瞪了我一眼。

    现在,父亲买的电子琴就放在屋檐下。新房的屋檐很大,来了客人也可以请他坐下。父亲还买了几本琴谱,都是一些简单的老歌。新房子屋顶盖了瓦,这是父亲一直坚持的,他说,有了瓦,下雨天,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了,屋顶就不会漏。其实,山村里的房子就应该有屋檐,屋顶更应该盖瓦,不然下雨天总是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可能缺少是一道道雨帘,也可能缺少的是下雨天的另一种况味。任何一个季节,就着雨声弹琴都是父亲最高兴的一件事,雨滴不寂寞,屋檐不寂寞,弹琴的父亲也不寂寞了。

    接近黄昏的这一场雨简直就是对村子的一种馈赠,那些田地里的庄稼瓜果蔬菜在一场场雨中渐渐饱满,父亲老屋前那片园子也葱茏起来。此刻,是时候来弹一曲了。翻开琴谱,来一曲《泉水叮咚》吧。

    母亲端了一个针线竹框出来,坐在屋檐下,她在帮村里的比她更年长的一位老人做长衫,说是寿衣,告别这个世界时穿的。长衫最关键的地方在扣子上,不是塑料扣,是布条做的盘扣,还要有花朵的样式,花功夫又考究。父亲弹琴,我和母亲聊天,还是聊父亲。母亲嘴里,父亲有很多缺点,都是不靠谱的。她说,她怀二哥那年的冬天,村里来了电影队,一个村一个村地放,翻来覆去的都是那几部放过的电影,年轻人也就一个村一个村地撵电影看。父亲也是年轻人,也在那一帮追电影的年轻人中。有一天傍晚,天快黑了,父亲又准备出发了,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擦鞋。那是一双父亲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送给他的皮鞋,带鞋带。母亲挺着大肚子在旁边看他拴鞋带擦鞋,告诉他,肚子感觉不对可能要生了。父亲不信,他说还有几天。哪怕母亲捡起一只胶鞋扔过去也没能阻止父亲,他还是跑了。

    父亲弹琴用心也不专,他在听我们说话。听到母亲揭老底,又开始笑,他说,那晚放的是《冰山上的来客》,追了几个村,电影里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学会了。我怂恿父亲,弹一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吧》,调子肯定记得。他连连说,不弹了不弹了,曲子太复杂。

    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准备晚饭,按照惯例,还是要给父亲准备几个下酒菜,鸭蛋炒韭菜,卤好的猪头肉,再来一个炒土豆丝就差不多了。父亲晚上要喝一小杯,晚上的这一杯酒对父亲很重要,有了这一杯酒才是完美的一天。

    初夏的黄昏,小雨后的山村格外清凉,不远处的群山一点一点慢慢地浸入黑暗,电子琴的声音还在响,断断续续的,细细一听,是《花儿为什么这么样红》的曲子,父亲应该用的是单手指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敲,生硬而单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