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活色活香(散文)

2020-09-24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活色活香(散文)■ 文/于文华每天,无论冬夏,六点过些,路灯虽则明亮,依旧发出昏黄的光芒,像瞌睡人的眼,无精打采,但天已大亮,活色活香的生活大幕,已被时光之手悄然打开。热闹而真实的市声,波浪般,随生活之潮的涌动,泛起圈圈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活色活香(散文)

文/于文华
每天,无论冬夏,六点过些,路灯虽则明亮,依旧发出昏黄的光芒,像瞌睡人的眼,无精打采,但天已大亮,活色活香的生活大幕,已被时光之手悄然打开。

热闹而真实的市声,波浪般,随生活之潮的涌动,泛起圈圈涟漪,琐碎的,却又是实在的;平常的,却也是具象的日子,按部就班,随影而来。无论愉悦,无论悲伤,无论喜悦,无论苦涩……春花秋月,叶荣叶枯,随季节的车辙,驶进一个又一个生命驿站。

靠近汽车站的几个商铺,占天时地利之便,开门营业的比别处格外早。50多岁的老王,人缘好,见面三分熟。见人不说男女,尤其有些年岁的男子,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一搭腔,就成了熟人。第二次碰面,从他商铺门前走过,隔老远,会殷勤地打声招呼。他年轻时在家乡集镇上贩卖木头,好张罗红白事情,是人人爱请的好大东。几乎天天有事儿,天天喝醉酒,影响生意,赔钱不说,还搞坏了身体。不得已,转移阵地,来到县城发展,算是清净了不少,一心一意做他的生意。赶天亮就爬起来,洗把脸,支好外边的行军床,边摆放葵花啦、豆子啦、花生啥的零嘴儿,边瞅着过路行人。眼睛望着爆米花,耳朵里听到的却是“买个啥不买?”的声音。一对年轻俩口子,显然成婚不久,到亲戚家认门,犹豫盘算着购置些啥,好进门。“需要些啥,来看看……”,老王赶紧热情洋溢接腔。听话听音。闻言就知是出铜利索,不吝惜钱的主儿。“看人家的话,水果也时兴。礼物也有,各种档次的。烟酒、牛奶……”穿时髦套裙的女子,看来说话权威,未征求男子意见,就痛快地开口:“来一大把香蕉,好的,烂的坏的不要。几斤苹果,再来个特仑苏。”说说话话间,手早已从钱夹里掏出张大钞。老王心里像是喝了酒一般高兴,抓果子手有些抖。“正好99元。”买卖成交,早餐牛大碗绰绰有余。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牛肉面一吃,泡杯茶,抽只烟,袅袅青烟里,一天的生意经被唱吟得有声有色。

太阳的光线从东山顶上钻了出来,将缕缕金光辐射开来,投射到被称作河西咽喉、五凉门户的西部县城。尔后,越升越高,光芒四射中,人流、车流渐次稠密起来、生动起来。上学的、上班的、打工的、做生意的、坐车的……脚步匆匆,神态安详。有人坐车,有人步行,有人骑摩托车。家远的中学生大多骑自行车,而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宝宝,大多有家长陪护着,送到校门才放心。

从乡下各地驶来的轿车来了,吆喝声也跟着来了。跟车的基本是女人,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腔调。有人出外打工,有人回家探亲,有人出外办事,有人随便坐车逛逛。不知何时,街角依次停靠了十多辆三轮车,一溜儿排开,等待着“钓鱼”——给人家拉运东西。大型卡车、翻斗车、挖掘机也在路边,迎候雇主的雇佣。有些找到了营生,会疾驰而去。有些半天找不到事做,寂寞难耐的几个人,坐在一个空车厢里,打打扑克,说说笑笑。而有人看毫无生意,会主动出击,捡拾些费纸板什么的,或是被某个单位雇上擦擦高层窗户,或是到附近的工地上打个零工。四处游走,手里紧紧攥着气球绳子一个中年男子,好像被几十个鼓鼓囊囊的气球挟裹着,边走,边吆喝,边兜售。一般不单独出动的新疆人,开三四辆粗轱辘三轮车,蛮有一番架势,销售出自他们的特产——天山蜜枣、葡萄干、干果啥的。就想:彼此有依靠不假,相互照应不赖,可你簇拥在一起,到底买谁的好。几个人分摊了利润,势必赚的就少。这道理估计他们也懂,就是喜欢抱团,似乎凑在一起,须是瞅见对方的身影,嗅到彼此的气息,听见熟捻的乡音,才心安,才自在。

几家店面的门牌,谁家都年年抢着做。蒙牛的牌子刚竖起,不到三月,被武酒厂替换。过完年,红牛的,黄台酒厂,哇哈哈的,排着队等候换。柜台上,光饮料,就有康师傅、娃娃哈,达里圆、红牛、加多宝各自的陈列专柜。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商品社会,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法子。生产厂家,供货商,销售户,都斤斤计较,挤占有限的利润空间。隔壁的小李,在烟草公司上班,一年四季,疼爱老婆,早早来到店里,先开门,再搞搞卫生,摆好牛奶和货物,提上抹布,这里擦擦,那里掸掸。看老王已然开张,笑一声:请客呀,王叔?老王“呵呵呵”一笑:“请呀,今天晚上,小胖涮火锅店里走。”不远处,小五子的拉肉卡车来了,“滴滴滴”响一阵喇叭,张家肉铺的张三,从店里走出,笑一笑算是招呼,穿着蓝布长衫,一幅准备就绪的样儿。打开货仓,一排排、一片片白白胖胖的猪肉,高挂在铁钩上。脊背上抗一片,腾腾腾快走几步,放在自家店里的铁勾搭上。其余的,卸在旁边早就停靠好的几辆三轮车上——堆放在铺好了的白布上,再拉运到城里几个大肉铺。差不多同时,我媳妇和隔壁的马哥,也打开了门扉。当过兵的马哥,天天清早沿马路跑一大圈,广场上甩甩腿、弯弯腰,锻炼一阵子,才开始了一天的营生。当兵立过战功的他,先前被国营宾馆招聘,买断工龄后单位抵押给一间铺面,算是捞到了实货。风雨无阻收房租。谁有谁的活法。谁有谁的生存之道。谁有谁的处事原则。马哥一家挤在平房里僦捏(凑合),不羡慕他人住楼房,掏全部积蓄,又紧靠自个儿店面,购置了一间,俩口子先前开饭馆,赚钱多少不说,人累的驴死鞍子烂,也转行开成了百货店。如今,楼房照样入住,一对儿女上完学,姑娘成家立业,儿子就读一中专,同时函数本专业大专,参加汉语言文学的本科自考,打算“曲线救国”,用几年时间取得文凭,自谋一条生路。

陆陆续续,一条街上的其他百货店也开了。李家包子店、张家麻辣烫、芳芳菜铺、杨家烤鸡、兰州人手机店也开了门。最迟开的,是几家理发店——他们的生意在晚上,早上就开的迟些。几个酿皮摊子,谁占谁的位置,谁有谁的地盘,也陆陆续续拉来移动箱体,开张营业。西部特色小吃酿皮,看似滑嫩、冰凉,吃到嘴里滑溜溜、柔噔噔,咽进肚中亮盈盈、美滋滋,一年四季,无论冬春,不说寒暑,吃的人穿梭不断。夏天吃了,透心凉爽;冬天咀嚼,有一种特殊的说不出的滋味。外地卖水果的人,也瞅见人烟繁华,急急将车停在马路边,高声吆喝着,抓紧时间赚几个。

这里是出入县城的咽喉地带。过年闹社火、搞活动时,被挤的水泄不通。每逢高中学生放假,交警都要赶来维持秩序。冬天下雪冰冻时节,车管部门抓的紧,按座乘车,乡下学生急着要归家,而车又不能超载。寒风呼啸里,学生一堆一堆站在冰天雪地里,跺脚、搓手,眼巴巴盼着车跑快些、再快些。手头宽裕的,还能维持几天生活的,看车尚需一段时间,不再干等,打的回校再说。而兜里无铜、手中无钞可花的学子,天再冷,人再冻,也猴簌簌候立着,赶天黑前,回到日思夜想的爹娘跟前,见个面,吃顿可口饭,次日拿上预备好的干粮和钱,再返校苦读。

光阴的脚步,一点一点挪动。看似不见踪影,可遮阳伞的荫凉,从门前几步远的葵花摊上,慢慢移动,到一步之隔的货物,再到屋内——伞的作用消失,光线从屋面到山脚,再到半山腰、山顶。而此时,人们下班的下班,回家的回家。附近水泥厂做工的河南人,先是坐卡车来的,再是骑自行车(花几十元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最后蹒跚而来的是步行而来。满脸的疲惫,衣服满是油污、尘土,有些人裤子撕扯成了几条条,也不羞怯,在众目睽睽之下,就那样甩动着双腿,昂然走过——抛家别舍到他乡,还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提着超市买来的零食:或是一包饼干,或是几两花生,或是乡巴佬榨菜,或是几块面包,或是三两瓶啤酒,或是一个剁碎、撒了辣椒面的烤鸡烤鸭,或者干脆秤斤肉,买些菜和面条,电饭锅上自己动手做饭,美美吃一餐。熟知的小李,年仅19岁,头发长长的,衣服磨成了盔甲般,清秀的脸,满面污垢,可见劳动强度之大。我关切地问:工作苦不苦、累不累,能不能受得住?他腼腆地笑笑:还行。可以。有什么不能承受。挨上了,遇上了,谁人莫不如此。《麻衣相》上说,人生下来,就各有斤两。谁轻,谁重,会摸骨的人,捏捏手骨,瞅瞅面相,自会说出八九不离十,待报出生辰八字,会准确说出命定的斤两。可是啊,人的命运,岂能准确无误地秤出来。其实,就像弹簧,能屈能伸,八两也站的住,三两上也行。全看你如何把持与掌控。

日暮西山,晚霞满天。吃过晚饭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到公园、广场、路上随心溜达,随意闲逛,或约知己,或邀同伴,或喊上那口子,说说话,活动活动筋骨。随之华灯初上,路灯闪亮,夜幕拉开了迷离而诡异的一幕,大轿车载着走南闯北的人,奔赴各自的归宿——或回到温暖家中,或依旧奔波在路途。车站归于宁静。喧嚣吵闹景象不复存在。“来,来,来,抓紧时间上车呀”,“泗水,土门,双塔……的走啦”,不绝如缕的吆喝声,不再钻入耳膜,而出租车跑的欢快多了。从长途火(汽)车下来,到乡下老家、亲戚家走动走动,就需包出租。

晚风轻拂,对面的牛肉面馆业已打烊。吃烧烤的人多了起来。几个河南民工,洗了脚,光脚套双塑料拖鞋,约了同伴,店铺外支张桌子,要些瓜子,几瓶啤酒,或是干脆来一瓶辣酒,说说话,歇息歇息,让满身的乏累,随风的吹拂和酒的稀释而消退,尔后走进简陋房间,休息,等待黎明的到来。

一股接一股的晚风,将白日里发生的一切,吹送到往昔的脑海,哗啦啦翻动着……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4-19 17:53 编辑 ] 本色, 勾勒, 生活, 世相众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