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儒雅的父亲

2020-09-24抒情散文万里

儒雅的父亲我要为父亲写一篇文章,已是由来已久的夙愿,可是我却迟迟未能下笔。每每想起父亲,要说的话很多,却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近年离家越来越远,有关父亲的近况自然也不多了解,只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却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耳畔:人生本就遍布矛盾
儒雅的父亲   我要为父亲写一篇文章,已是由来已久的夙愿,可是我却迟迟未能下笔。每每想起父亲,要说的话很多,却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近年离家越来越远,有关父亲的近况自然也不多了解,只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却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耳畔:人生本就遍布矛盾,任谁也无法摆脱。


  第一次面对着满面沟壑的父亲,听他说起此话时,我直觉得突兀可笑。那时我尚年幼,不过是个初中学生。于我而言,这么富有哲学意味的话语,绝对不像也不该出自一个地道的农民之口。可父亲说此话时,面色低沉,目光远眺,显得那般儒雅而有深度。
  仔细想来,父亲也的确并非纯正意义上的农民。他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一位读完高中的青年,品学兼优,不过是为了三块钱的学费,最终未能完成大学梦。这,大概要算是父亲人生的第一个矛盾:爱学与缀学。这个挫折直接影响了父亲后半生的命运。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几乎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用当时的话来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指日可待。可父亲的后半生却少了许多光彩,大概就如村里人戏说的那般:老龙落浅滩了。好在父亲的想法甚是开朗。多少次,他摸着我们的脑袋说:如果上了大学离开家乡,如何得遇你们的母亲,又如何能够有你们六个这么可爱的孩子?这话曾经让年幼的我们有了一种深深的被爱之感,因而倍觉温馨。


  父亲幼时家贫,奶奶早逝,身为长子的父亲只得与祖父一起照顾三个年幼的弟弟,以至于后来,虽然与母亲婚后不久便分家单过,却依然一手操办了三位叔父的婚事,更毅然撑起家庭重担,独力将祖父养老送终,这在当地也曾是一桩美谈。村人皆言父亲讲亲情,懂孝道。可父亲却说,长兄如父,那原是份内之事,更何况当初凭垂垂老矣的祖父,根本无力将这个家庭支撑起来。


  父亲一生于小事上敦厚老实,可大事上,却刚正坚强得近乎让人仰视,此为一例。


  父亲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身上那份浓浓的书卷味。每每与人说话,他必是先将谈话内容先归纳出一个大意,然后再细细说明。话间又常常夹杂着一些唐诗宋词,俨然一幅老学究的口吻。语速又极慢,好像是在背一篇文章,不由得你不认真听下去。至于他嘴里的那些故事,更是活色生香,让幼时的我们神游其间,流连不已。那时家里种的地多,收的花生用口袋装起来,堆得高高的。冬夜里,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剥花生,一边听父亲讲故事。年少的我们,经常熬得眼睛发红,却仍不愿意安然就枕,都缠着父亲一个接着一个地讲。至于家中那个破旧的书橱,自然就是父亲的藏宝地。那时候,我心中的父亲,唯有“儒雅风流”四字可以形容。


  谈起父亲读过的书,我实在不知具体数量有多少。但我知道,这个数目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父亲每读一本书,总能将自己扎进书中,并从中获得许多知识与感悟。这在他后来帮助村人、教导子女的时候,大有裨益。当然,也给他自己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父亲对书的热爱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姐弟六人。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我们都传承了这种良好的习惯:爱书如命。我曾经因为看书忘了灶上的红烧排骨,直至烧成碳黑状才惊然觉醒。这样的事例原是荒唐至极的,却数次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为此,没少挨过妻子的斥责。每至此,我便暗暗发笑,想起母亲说过的一件关于父亲的趣事:父亲曾经因为看书,将炉子上的一锅排骨汤熬得滴水不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父亲便得了一个新的“差使”:为全村人代笔写书信。那时候电话是极少有的,若有人出门在外,家里有事通知就只能通过写信了。由于村里识文断字的人极少,父亲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人物。


  夏夜饭后,便常有人上门求父亲代为写信。父亲坐在煤油灯前,手里夹着劣质香烟,每吸一口,那烟便袅袅地升了起来,父亲置身其间,如佛堂里的菩萨,眼睛望着门外,久久不语,只是听着来人说话。母亲坐在一边,偶尔与那人唠上两句。这样的对话不会超过十分钟,父亲便弄清了那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将烟头扔掉,取下胸前的钢笔写字。那人便也住了口,与母亲一起到外面纳凉,留下父亲一人。那时的我,总爱缠在父亲身边,看他走笔如飞。等到写完了,父亲会招呼那人过来,然后清清喉咙,从头至尾读上一遍,问:这样可以吗?还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那人只是堆着一脸的笑说:行了行了,这信真是写得好。又扭头对母亲说:要不咋说他是个秀才呢,瞧瞧这信写的,我想说的话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再不用改一个字了。直到夸得父亲不好意思起来,方才起身离去。父亲于是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向屋外纳凉,仰首星空,嘴里念叼着“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很是享受的样子。


  这其实是别人在求他办事,于父亲而言,则显然是乐于其中的,倒似乎是别人成全了他的美事。他的这种心理,于幼年的我而言,很是不解。而在过年写对联的时候,他表现得犹甚。


  一入腊月,父亲便会备足墨汁,静候村人登门。果不其然,吃了腊八饭,就陆续有人来求父亲写对联了。来人多是戴着棉帽,双手拢在冬衣袖子里,及至进了门,才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一卷红纸来。见了父亲便笑着说:我早点送来,免得挤到最后几天,忙坏了你。父亲收下红纸,说:下午来拿吧!那人于是放下纸,欣喜着离去。父亲于是喊我前来,将那一卷红纸展开,按大小尺寸一一折出印痕来,然后取一根长长的棉线,让我在一端将线牢牢按住,他从另一端将线用力一扯,纸便被裁开了。等母亲将墨汁倒入一只陶瓷大碗中,父亲就开始挥毫泼墨了,眨眼间,一幅幅对联便完成了。写对联时,父亲完全不用查找任何书籍,因为他的脑中早已贮存了许多幅。作为助手的我,会小心地将父亲写好的对联一张张拿开,平摊在地上,等待墨迹变干再收。这样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大年三十的上午。


  三十下午放炮贴对联,初一村人会互相串门拜年。父亲喜欢捧着小茶壶,满村里溜达,看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由他一人写就的对联,脸上就笑成了一朵花。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还有“和顺一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左不过是些对新春的祝福,对幸福的祈盼。但是,家家门上皆是他的笔迹,却没有一家是重样的。父亲心中因此而成就的幸福感,自然不难理解。年轻时与大学擦肩而过的遗憾便在这点滴间得到了化解。很多年过去了,他当时的笑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生活在继续,时代的变迁真可谓快捷迅速。不觉间,父亲老了,我们也远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早已成为了现实,便逐渐以更高极的形式在变更着、发展着。电话、手机的普及,使书信成为过去。当网络视频成为一种常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时,谁还会想到用一纸书信去传达信息呢!人们早已将书信忘了。我,也不过是在极少的几次与父亲相见的日子里,因着他胸前依旧挂着的钢笔,而想起那段过去,想起煤油灯下,父亲拧开笔盖在烟雾袅袅间写信的样子。至于对联,更是成为一种印刷品,遍布大街小巷。商人重利寻找商机,普通人便不曾在手写对联间寻得过一丝情趣,印刷对联的出现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唯有父亲依然亲手写一幅对联,借以寄托对新年的祝福。他早已将这种习惯融入生命当中,成为一种程式,甚或,是一种仪式,寄托着他对逝去岁月的哀思!时代发展到今天,父亲心中的那种失落感自是无处可言的。他无力更改,只得以此纪念自己昔日的荣光。


  父亲老了,他的腰已不再直挺,头发日渐稀少花白,以至于我竟很难从外形上将他与“儒雅风流”四字相挂钩。只是,与他说起话来,我才懂得,他依旧是那个不时会冒出两句唐诗宋词的父亲,他的儒雅与风流,原不在穿着打扮上,原是在骨子里流淌着的。


  只是,父亲再不愿接听我们的电话问候。每当电话铃声响起,他必是推让着要母亲接听,而他,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听母亲与我们闲话家常,偶尔会咧嘴一笑。我们想在家里安装一台电脑,以方便与他们视频对话。父亲总是不愿,大字不识的母亲又担心自己学不会操作,只得悻悻然作罢。我隐约觉得,父亲似乎总是与新生事物相抵触,他仿佛害怕自己被人拉进一个他不再熟悉的环境中去,近而本能地反抗着。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们无力更改,唯有默然顺从。

  近年,母亲身体也大不如前,于是我们姐弟商量着想要把他们接到城里来居住,以便于照料,父亲依旧是不肯。大哥终于再也无法忍耐,硬着嗓子对他吼:你老是住在那个破农村干什么?他半天不语,良久方抬头看着我们说: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那里再破,也是我的根基命脉所在,我觉着好便是了!说话间,他竟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挂着的那枝“英雄”牌钢笔。这让我心里很是一痛,于是此事不再提起。


  年前回家时,他竟然奇迹般地装好了几口袋米,让我们每人带一袋回城。我很是好笑,于是问他:这又能值几个钱,何必如此劳心劳力地往城里搬?他似乎很是开心地说,这是我和你们母亲自己种的,没有打农药,没有洒化肥,想来是极好的。可惜只种了三亩,产量又极低,不过是让你们尝个新罢了。那一刻,我心头一热,差点掉下泪来。我看到大哥的眼里也泛起了泪花。于是又想起幼时他摸着我的头说:如果上了大学离开家乡,如何得遇你们的母亲,又如何能够有你们六个这么可爱的孩子?那种被爱的感觉再次温暖了我的心房。


  临行时,我和父亲说:很多年没见你写过毛笔字了,改天我给你带几张上好的宣纸回来,你给我们姐弟六个一人写一幅字,我们装裱起来,放在家中收藏。父亲很是高兴,于是连连点头说好,恨不能立时便要母亲上街买墨汁。见他高兴,我又插了一句:爸,我们还是想给家里安装一台电脑。毕竟都不在你们身边,有时候想见一见你们也不容易,有了电脑总是方便得多吧?父亲的眼睛从我们脸上一一扫过,良久,他从胸前取下钢笔说:好吧!人生本就遍布矛盾,任谁也无法摆脱。唯有顺从啊!他说顺从的时候,几乎是叹息着的。我不忍听,他却接着又说:你们看过《巴黎圣母院》吧?我说看过,他点点头说,那里面有一句精典的说法:这个必将杀死那个,这是发展的必然。不是吗?电脑杀死书信,打印机杀死了笔,就是这个道理呢。有时候,书读多了也不是件好事。但人又不可以不读书,这也是矛盾。


  是的,这是矛盾。可如果父亲不读书,只怕他也不过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田间炕头过日子的普通人罢了,哪还有我心目中“风流儒雅”的形象呢?当然,如果他不读书,或许也不会有这个杀死那个的感叹,更不会有所谓“矛盾、顺从”这样的哲理性思索了。


  如今,家里挂着父亲亲笔书就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八个大字。听母亲说,家里装了电脑以后,他倒也日日开心起来了,每日里到他的三亩地去转悠一会,再在小菜园里忙活一阵,最后回家,在电脑上面看小说。视频里,我问父亲为何不尝试着在电脑里写写文章,他说是不大会打字,正在学习中。那一刻,我心里说不出的舒坦,我知道,父亲终于平和了心态,调和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矛盾。


  他说正在学习的时候,脸上竟露出了笑容,看上去依然是那么儒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万里 于 2013-5-14 17:0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