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老房子

2022-01-04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房子


如今的农村,大街小巷都有楼房林立,有的人家甚至计划盖四层五层。假如你从大街南头开始往北走,不出十排,你会发现很多老屋空院子。

老家这些老房子,蓝或红砖的墙体,砖缝已裂开口子,泥灰成粉沫散落,屋瓦上挂满了岁月的痕迹。老屋,启封很多记忆。

院墙低矮歪斜,抬腿都能翻过去,还会有老式的蓝瓦扣在矮墙上。老式的瓦房,斑驳的墙体唱响时间的歌,破旧的红瓦片上,一道道黑是岁月风雨侵蚀的印记,不定哪个屋角上还能看到一株小槐树,小构树,小榆树之类,屋瓦的缝隙处有迎风摇摆的狗尾草,牛筋草或者是灰灰菜。双扇屋门,黑漆驳落,门板不再光滑,门环相扣,一把老锁,锈迹斑斑。不知拿钥匙的人有多长时间没回来开门了,院中的枣树,挂满枣子,树下也没有成蹊,自熟自落,从开花到结果,走过四季,似乎也在等待着什么。

也有的老屋会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提水,扫地,拨弄院子里种的青菜,老式的压井,依旧出水,压杆手柄处磨得光滑透亮,铁质泛光。愣怔在院中的老人,会在逢年过节时候会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掩饰不住眉梢的喜悦,甚至会跑到村口张望。

当年,如果你曾经在这些农家院里,是否还会想起家长这样的训导?“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农村穷,要啥没啥,城里啥都有,看谁谁家的姑娘十七岁都考上大学了,直接留市里了。看谁谁家的儿子在市里当官了,娶了城里姑娘……”考上大学,考进城里,让孩子做天之骄子是多少农人的希望。砸锅卖铁也供应孩子上学。很多农村娃就这样成了城市人,你是不是也这样离开了农村?

临街的矮墙都被政府加高过了,统一粉刷,统一规划,这些人家难道不是扶贫的对象吗?这些空院子里为什么不翻盖房子?在闲聊天的老人口里,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是家里的小孩子长大后在城里扎下了根儿,老人不愿意搬进城里,也不想翻修老屋。屋在人空的院落主人,大多不是跟孩子进了城,就是魂归黄土看庄稼。

看到这样一个视频《我的农民爸爸》:一个老人在自己院子里,一手端着一个小盆,一手给院子里的鸡们扔食物,听到儿子回家喊声,手不自觉地颤抖,十急火燎赶回来的儿子,进门就嚷嚷:我说爸,你这不好好的吗?我这儿都忙死了,你打那么多电话,你看天气又这么热。父亲连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好什么好!我这儿都热死了,有吃的没有?父亲拿起拐杖赶紧进屋,说“有,有”,抱出来一个西瓜,在盆里清洗干净,一本正经地呆呆地看着儿子吃西瓜,儿子问父亲你咋不吃的时候,父亲说:“这东西太凉,我不能吃。”儿子三下五除二吃完西瓜,交代几句话就往外走,老人却拿起儿子吃剩下的瓜皮,津津有味地吃着。扭头回望的儿子扳着老父亲的肩膀,失声痛哭。看视频的人也跟着落泪。

成长的历程中,我也看见过父亲看我吃饭的情形,当时并不以为然,为人母后,也经常看孩子们吃饭的情形,孩子会笑着问我:“”你看啥呀?妈!”每每,会有一种幸福充溢心头,内心有一种别样的安静和喜悦。  


你看那边在大街上走着一位中年妇女,边走边和熟人打招呼,一只手却不停地抹去眼角流下的液体。熟识的乡亲随口来一句:又回老家院子了。她点点头“嗯”了一声,正准备到街口搭车返省城。一旁的老太太打开话匣子,她家小孩儿在城里安家了,老公过世,跟着小孩儿进城了,买的有新房。她趁家族里办事儿,回来看看。老家破旧的房屋,一院子青草,一地落叶,台阶上长满青苔。孩子想翻修盖盖,母亲不同意了,老家也没人住。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奶,角色不停地变换,睹物思人,今非昔比,多少记忆都在瞬间复苏。

在楼下,遇到一对换窗纱的夫妇,一辆三轮车,拉着换窗纱的工具。决定换窗纱的我,等待的时间,和他们闲聊,夫妻俩讲述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安家买房买车的情形,忙碌的身形遮挡不住一脸的喜悦和骄傲,一个老人进城照看孙子到两岁后,又返乡重操旧业,在城里住不惯。还有一个女儿正在上学,我说这种情形的话,儿子可以帮一下姑娘。老两口反而摇头,我们完全可以供应女儿上学的,身强力壮的,老手艺,干不完的活儿,不给孩儿添乱。


那边一位老爷子接着老伴正往家里赶,“别瞎胡想了,到家了!”的声音在空中飘来,唉声叹气的老太,来一句“你是不知道……”缘由总会在回家后的几天内传出来,原来是他们的儿子娶了城里的姑娘为妻,老太太在孙子出生后,进城去帮忙,哪知道没过几天,就给家里的老爷子打电话:你赶紧把我接回去吧!我在楼上走个路,都怕吓着楼下的大孙子儿,大气儿不敢出一声。一家人都说普通话,乡下老太哪会说,儿子丈母娘说:你不会给孩子唱个儿歌?还专门把“儿”字拉得很长。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这还不难为死了!反正孙子也有人照看,真呆不下去了,不一个文化层次,基本的交流也成了问题,说啥也得回老家去。
    老家那座老房子,推开老屋那扇门,虽破旧却住得心安,熟悉的院子,熟悉的生活痕迹,包括空气的气息,都让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走出家门,熟悉的乡亲,串个门聊个天,左邻右舍的没有一点拘束。落户城里的孩子,是常挂在嘴上的话题,常常感叹自己给孩子帮不上忙。孩子的口里的“忙”,在闲聊的老太太口里也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忙吧,忙点好,可是有时候还是想看见他们。说完,一圈人唏嘘无声,换话题闲侃打发时间。如果谁家的孩子大老远地经常回来,老人们也会有其他担心,是不是有啥事?路灯下,大街上,摇着蒲扇的老人,乘凉透了,起身走回老屋,不知道是否能安然入梦?

天边只剩下一缕红光的时候,依稀看见坑沿那边,有炊烟升起,那是谁家的孩子从城里回来了?袅袅炊烟,低矮的老房子,空气中似乎传来一句话:回来就好!声不大,却直抵心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