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七:“馒头……”(散文)

2022-01-03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七:“馒头……”(散文)■ 文/于文华夏天县城的大街小巷里,不时响起一句外地男子别致、磁性吆喝声:“馒头……”。声音没有过渡,没有铺垫,甚至没有渲染,直奔主题,一语中的。潜含着这样的意思:要想吃馒头,就快来买吧。千百年来,……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七:“馒头……”(散文)


文/于文华

夏天县城的大街小巷里,不时响起一句外地男子别致、磁性吆喝声:“馒头……”。声音没有过渡,没有铺垫,甚至没有渲染,直奔主题,一语中的。潜含着这样的意思:要想吃馒头,就快来买吧。

千百年来,北方人种麦子、吃面食、蒸馒头,孕育了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品格,锻造了憨厚淳朴、热情善良的秉性。若说北方面食文化是一场丰富多样,厚重典雅的盛宴,馒头无疑是其中一道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大餐。在以勤俭苦干闻名天下的民勤,一到夏天大忙时节,农民基本不动烟火,生活的依然有条不紊。早上是西瓜泡馒头,中午馒头泡西瓜,晚上还是西瓜泡馒头,但人们为了抢收,百吃不厌。方法是将西瓜一切两半,馒头撕块,泡到西瓜里,一口一口下咽。或是一勺西瓜,一口馒头。馒头作为一种素朴实惠的食物,呈现出的属性似乎永不过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持续时间亦相当恒久。它不分场合的奢华简朴,不说食客的尊贵低贱,不论财富的稀少富有,一直陪伴呵护着北方的子女,点缀充实着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劳苦大众。或游离于美味佳肴之外,或铺垫于大鱼大肉之中,或隐藏于烟火日子之后,与人们平淡本色的日常生活紧密相系,与北方人生活习性及肠胃的舒适血脉相连。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一统天下,除过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其政策措施得当,人尽其才,民心所向,据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秦军将士军粮储存时间长久,粮草不愁,才保证了攻城略地,一扫天下。过去乡村打庄子,盖房子,婚丧嫁娶,馒头是必备食物之一。馒头的作用,从不溢出形式之外,也不嫁接其他食料,唯在自身当中,始终充盈其天然品质。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你想啊,山清水秀、鱼米之乡,能养育老实疙瘩?一个比一个聪敏伶俐,一个比一个机灵秀气。来自面食之乡山西郓城,一脸憨厚,个子矮小,不善言辞,20多岁的小郭,电动车载着同样实诚厚道媳妇,走东街,串西巷,吆喝的间隙,不时说两句知心话儿。是不可分离的帮手,知心知肺的伴侣,更是相互依托,相互慰藉,相互陪伴,相互帮衬的伴侣。相携相扶,甜甜蜜蜜的样子,令人羡慕。雨天,他们也不歇息,全副武装,穿了红色雨衣的小郭,由手执雨伞,款言款语在耳边的媳妇陪伴,在迷蒙的雨中,照样送给人可口松软的馒头。这样的日子,即或吃穿比别人差点,没有高楼大厦可住,但,彼此知冷知热,世间没有什么比可触摸、可感知、可回忆、可想念的日子更牢靠,还有什么比知根知底的牵挂更值得心驰神往。有主顾了,立马停下车子,揭开蒸笼布,取几个或馒头或花卷。媳妇麻利地装进包装袋,收了钱,放进随身背的包包里。再吆喝一两声,往前行走。

中和,平直,柔韧,厚实,不温不火的馒头,不仅仅给人身以滋养,更重要的是,还有意于人们对其他食物的喜爱、消化。西北有一道菜,无论乡下,还是城里,也不说规格大小的席上,谁都喜吃糟肉夹饼子。热热的荷叶面饼里,夹一块肥肉相间、香味浓郁的肉。再肥腻的肉,也被中和的馒头所俘虏,所诱惑,化作肠胃的营养。吃麦子长大,至今仍对麦子情有独钟的我,一天也离不开馒头的呵护。那年到以火炉与火锅闻名的重庆,以为这下可以逃脱面食的诱惑,吃到正宗而别致的南方风味。借此慰劳吃惯各种面食的肠胃,接纳、咀嚼乃至尝遍又麻又辣又香的种种滋味,体验一把“乐不思蜀”感觉。饭是麻辣的,菜是麻辣的,连空气里仿佛也流淌着麻辣气息,似乎脱离了、缺少了麻辣味道,重庆人就无法生存。我知道,自然环境的闷、热、炒、潮,造就了重庆人根深蒂固对麻辣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浸透于血脉骨骼,乃至传承于寻常日月,沿袭于生活的每一天。在南方的一周多时间,身心从内到外不习惯重庆人麻麻辣辣的滋味,整天不舒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浑身乏力,四肢不爽,喝药也不顶事。我知道这并非我的娇惯,也绝非车马困顿,是肚子在抗议:不让我嚼馒头,就让你不舒服。尽管有意品尝了别具特色的担担面,每天至少吃一餐牛肉拉面,但逃不脱满嘴的麻辣滋味。走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市,眼睛不在衣着鲜亮时尚,脸白高挑腿长的美女上瞅,而是从人缝中,从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找温厚淡朴、味道至纯的馒头。有次大老远明明瞅见了一挑担者,好似叫卖雪白松软馒头——疑惑不知是头脑里长时期企盼馒头,在眼中出现的幻觉,或是货担走的急,结果是我寻找了老半天,也踪迹全无。不是为了肚饿,不是为了解馋,仅仅是一种心理的安慰,一种灵魂的慰藉,一种肚子的妥帖。去南方游走、观光、工作乃至生活的北方人,谁都渴望天天吃一餐小米粥就咸菜鸡蛋,大嚼大咽馒头的奢望。

凡存在,就有合理性。好口碑,不仅靠吆喝赢取。得倚靠自身良好品质。宴席上,大鱼大肉间隙,厨师会上一道花卷或是饼子。大盘鸡汤汁上,泡几个清真饼子,吃起来别有风味,谁都会风卷残云般抢着吃。县城里买馒头的有五六家。有专门卖清真死面饼子的,有吆喝转悠着卖葱花、麻辣、香豆饼子的,有专门阻了店面经营各种馒头饼子的。认识面容姣好,肤色白净的天水媳妇邹大姐,除了馒头,还独出心裁电锅上蒸出一种千层月饼,面张子擀的极薄,层层落落的抹油,像做月饼一样,撒了胡麻、香豆、桂花、玫瑰等各种调料,但凡吃过的人,无不赞赏。但经营方式老套,得人走上们去,而馒头郭一家,主动出击,送货上门,沿街叫卖,为人服务,自然更受欢迎。加之与众不同的特质,晚上和好面,行在盆子里。当城市还在酣睡,晨雾开始在树木上流动,他们一家,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将行好的面,使劲揉来揉去,直到揉得揪起来紧噔噔的才停下,且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泡打粉或馒头改良剂,不像超市的馒头,看似雪白,但华而不实,毫无面味,吃起来像棉花团一样,松软而无味道。而来自面食之乡山西的郭馒头一家,精工细作,蒸出的馒头娇小而好看个顶个好吃,煊腾而筋道,量足而价廉,纯纯粹粹的面,纯纯粹粹的手工,原汁原味的馒头,能不受小城人喜爱?他们不但扎下根来,还变化花样,推陈出新,有花卷,有黑白两色馒头——夹了层咖啡色奶油巧克力,吃起来口感香甜,更受欢迎,由原来小郭两口子骑电动三轮车叫卖,变成老郭也出马,骑一辆三轮车,慢慢悠悠,吆喝着、兜售着。凉风习习的清晨,酷暑炎炎的正午,斜阳晚归的黄昏,都可看见抑或听见郭馒头一家卖馒头场景。他们的馒头,即使不吃,放到鼻下嗅,就有一股麦子的好闻芳香。

家乡有一句谚语一直铭记在心。馒头是楔楔。说饭吃的无论有多饱,馒头总能像楔子一样加进肚中。记忆里常常啃吃着杂面、黑面、玉米面馒头。就是这样的馒头,也不是想吃就吃,大人们藏在箱子里,掉在半空中,生怕被调皮鬼偷吃。白面馍馍唯有生病了,才当一种待遇般细嚼慢咽。过年蒸一二锅白面黄皮子馒头,或是一种叫花花子的,当做串亲访友的礼物,轻易不能随意吃,待亲戚家走的差不多了,才容许我们有节制的吃。日子穷是穷,但礼数却一点不能少,只要家里来亲戚、客人,却无论如何也要端出两个或是四个馒头,让亲戚、客人喝杯茶,嚼几嘴馒头。且再三劝说来人,吃几嘴是看起,更是一种态度。即使家里没有了,赶紧到邻居家借来,待下次蒸上再还给。有人家这样借来的馒头能放数天。啃吃馒头要撕一小块,不能大口吞吃,要细嚼慢咽,一手抓馒头,一手像盘子一样接着,掉下的碎馒头屑儿,全接到手心里,一并吃进肚中。看一个老农民吃馒头,其态度的恭敬,神情的庄重,态度的虔诚,让你从心田里油然而生一种对麦子、对家园、对农人的钦佩之情!

我们此地有个习俗,新女婿上门相亲时,除了看长相,观品德,还要看饭量如何,方法是吃第二碗饭的当儿,趁大口吞咽,猛不防碗中泡一个馒头——我对象时,正细嚼慢咽时,一亲戚就要往我碗中泡比碗大的馒头,幸亏通情达理的岳母顺手抢过。道理是饭量大,肠胃就好,身体自然强健。对吃苦干力气活的人而言,馒头是一把一把的力气,是生筋长骨的力量。作为干粮的馒头,是聪慧勤劳国人的发明创造。到野外田间干活的农人,手巾头巾或是布袋里装块馒头,饿了、乏了、累了,随便坐下来,嚼几口,歇一阵子,似乎浑身充填了能量,马上会信心大增。那些年父亲到沙漠里拔沙冰草、打沙糜、烧蓬蒿、砍烧柴时,母亲早早或蒸或烙了馒头,带足吃食,塑料水桶里装了满满当当的凉开水,半夜我们还在熟睡,就趁着夜色出发赶路。几天后,满身疲累的父亲,总是满载而归,给全家人带来惊喜与希望。工地的大师傅,除了做好一日三餐,还要操心蒸几笼馒头。中午、下午干活的间隙,劳累之极的民工,各有一次名副其实的休息机会,美其名曰吃腰食。看一眼坐在碎砖抑或空地上,一口凉开水,就一嘴馒头,吃的那样尽心而满足的农民工,所谓的忧郁、烦恼、愁闷与不快,都会烟消云散。

看似水波不兴,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之河,其实,每天流动着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流水。常种常新,生生不息麦子养育出的馒头,始终保持淳朴本色。蒸馒头对西北女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安身立命的一种本事。馒头蒸的好,不酸,无异味,保存时间就长,家人吃的心满意足,生活得自然安然。许多的习俗,有历史的传承,日月的积淀,昔日过年过节,乡下人相互走动,串亲访友,或上城里亲戚家,带十多或一纸箱馒头,谁都不会笑话。人们戏称,整个正月,都是乡下的馒头在走动。你家提到我家,我家再到你家。馒头吃的差不多了,年也到了尾巴。想必日子艰难,带去几个馒头,就带去血脉亲情之间帮衬着活下去的心意。如今随生活的日新月异,经济生活条件改善而有所革新。人们手头宽裕富有了,普通而实惠的馒头不再受宠,各种看似华丽时尚的礼盒,牛奶,礼品,成为人们看亲戚走人家的新宠。但有些礼品华而不实,徒有虚名与外表,好看,却不好用。备受冷落的馒头,不离不弃初衷,依然蹲守在岁月深处,充实着人们的肠胃,呵护着日月的温饱。

生活的县城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郁。近年随生活的日新月异,城市加速发展,居住人口激增,生活节奏渐趋加快,越来越多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以各种方式居留了下来。他们瞅中时机,抢占商机:从本地人看不上的铝合金加工,到有经营但规模、品种、价位、档次的服装皮鞋;从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小商品批发、2元店、烤鸡烤鸭、特色小菜、风味小吃,到无啥特色但大众生活天天离不开的馒头——摸中市场经济脉搏,改变经营方式理念,迎合人们需求心理,焉能不发展壮大,像馒头一样朴质而充实,像馒头一样实在而厚道,在便利快捷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不但养家糊口,还积累资本,发展壮大。

从外地来县城打拼生活的郭馒头一家,和许许多多的外地人一样,就像水滴融入了大海,凭借吃苦能干与务实精神,与馒头一道,以简单随意生活,坦然面对风风雨雨,舒心笑傲世间荣辱,稳健走过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日!

河西八月的天气依旧炎热,但一声接一声“馒头……”的吆喝声,没有被车辆的鸣叫、市声吵闹所淹没所裹挟,不屈不挠穿越而来,透过耳膜,与几十年吃过的馒头贯通一气,立时嘴巴与肠胃有了某种咀嚼的欲望、某种大口吞吃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2-8-5 16:46 编辑 ] 本色, 馒头, 面食文化, 散文, 生活

馒头1.jpg (99.64 KB, 下载次数: 174)

2012-8-3 16:01 上传

馒头2.jpg (130.31 KB, 下载次数: 273)

2012-8-3 16:01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