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二:子承父业(散文)

2020-09-24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二:子承父业(散文)■ 文/于文华一些久经岁月时光锤炼的民谣俗语,精辟而含蓄,形象而传神,概况,总结出人生经验、处世之道,就像暗夜里的火光,照亮前行的路途;又像黎明的星辰,拨开心海的迷雾。比如:“龙生龙凤生凤”,比如:“老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二:子承父业(散文)




文/于文华
一些久经岁月时光锤炼的民谣俗语,精辟而含蓄,形象而传神,概况,总结出人生经验、处世之道,就像暗夜里的火光,照亮前行的路途;又像黎明的星辰,拨开心海的迷雾。 比如:“龙生龙凤生凤”,比如:“老子英雄儿好汉”,再比如:“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虽不科学,全面,但,至少传递出一条规律:先祖与前辈的遗传基因,血脉传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

家乡有种世代传承的行当,叫道爷。游走于阴阳两界——你活着,替你看风水、掐八字、算运程。盖房子,你得选个福址吧。咋办?请道爷。家人生病了,大小医院诊治了,还未好利索,你心想壤眼壤眼,得道爷。家业兴旺了,子孙出息了,想谢个土,酬谢一方土地神和祖先,告慰他们,继续呵护和庇佑后代,还得道爷;你走了,画棺材、做道场、念经文,甚至墓地的选择,灵堂里的花圈、经幡……一应道具,都经道爷巧手加工。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只要生活在乡村,生老病死,离不开道爷之手的摆弄。

道爷就像一门祖传技艺,一种生存本领,传男不传女。但凡男的,念几年书,或小学,最多初中,就迫不及待穿起道袍,吹起唢呐,走村串户,游走四方,吃香喝辣,风光无限。

人,活着,无非娶妻生子,吃喝穿戴。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不过是考取大学。辛辛苦苦读完大学,花费若干钞票,数年时间代价,也仅仅取得谋生的“门票”——好的,走进公务员大门,或当教师,或做大夫,或从事各种职业,挣为数不多的工资,过不痛不痒的日子。而他们,花代价不大,成本不多,只要学成本事,即被人恭敬、礼让。到谁家,不是桌儿上,桌儿下,没四碟子八碗,最起码炒只土鸡,温几瓶酒,不在话下。临走,少不了数百元的酬劳。我小学同学,好歹混到初中毕业,无论怎样,都不愿踏进学校一步,听说,钻进土窖里勤学苦练,嘴唇磨破了,不喊一声苦。将有数的十多本经文,悉数苦读,背的瓦罐里倒核桃——他知道,这是他吃饭,赖以生存的法宝。舍此,便无活路。赶他父亲去世前,从那个行业取得“最高学历”,得到同行的首肯和赞誉,从此便行走四方。其叔父,老哥,以及弟兄几个的后辈,无一例外子承父业,研习经文,吹奏过白事情的乐曲,会做各种纸活(花圈、金童玉女、经幡、纸做的高档家电、时尚家具),个个早早打庄盖房,娶妻生子,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让乡人羡慕、眼热。

谁不活在现实社会。谁不看重实际。眼见日子过在人前头,手头始终有钱花,且,不用太吃苦受累,走到哪里,都被人前呼后拥着,何苦要起五更、睡半夜地高照明灯下苦功。

道爷代代相传、相承,一年四季难得空闲。但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其活动的身影,就有他们吹吹打打、抬埋死者的场景。相对于日渐没落的其他职业,他们经久不衰,生活水平与消费理念越高,各家各户相应的酬劳也水涨船高,日渐丰厚,让其过活的更滋润、洒脱。

曾经风靡乡里的皮匠、铁匠、木匠,以及石匠、剃头匠、毛毛匠(做毛毡及毛口袋等毛织东西)等营生,大多秉承子承父业传统,因袭着祖先日积月累的经验,继承前代摸索总结的“绝活”,以各自精湛的技艺、娴熟的做工,装点过乡村清贫日月,丰盈乡民寡淡生活。县城里修建万神殿,请来外地木匠。亲见他们一凿一斧,一丁一卯,一梁一柱,仔仔细细,加工庙宇木头配件的过程。他们穿着面貌各异,说话待人有别。相同的是,都上了岁数,老的有六十多岁,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好几。共同的话语是:这活苦焦,耐不住性子,吃不了苦头的人,谁愿意当木匠——就连他们的后代,没有一个人愿意当木匠;更不要说,为传统工艺,经典古建筑而出力流汗。谁都想少受苦,多挣钱。谁都盼融进大城市繁华生活,过人人羡慕的生活。美观、典雅、好看的雕梁画栋,原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原来,世间但凡精美的,绝佳的,精湛的东西,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练、浸泡,以及人为的锻造,智慧的付出。木匠们将上好的松木取皮,锯成一个个狭长、扁平的木条。其上铅笔描绘了花纹图案,再长锯条锯,小刀一下一下,剔除多余的部分,修饰出精美的纹饰。最后凿卯,一个个严丝合缝,勾连组合成一体,再用颜料和笔,细细描绘,勾勒,装点,才成为人见人爱的仿古建筑。他们手上大多有疤痕,身上常常被汗水冲洗。有时,一天多功夫,手不停挥动锋利小刀剔,才勉强完成几米长木条的花纹。如此单调的活,年轻一代,岂能坐得住身子。看似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一点活,还得耐下性子,克服寂寞,集中精力,心无杂念,聚精会神,才规整出心满意足的东西。倘稍有不慎,一两刀出了差错,自会大打折扣,影响整体形象。

如今随生活节奏加快,老的、传统的、古旧的行当,一个个逐步淡出视野,唯留存于老辈人津津乐道的述说,和日渐泛黄的记忆里。而与时俱进的新行当,又雨后春笋般钻出地面,因运而生。

街面上,有个经营修锁、补胎、配钥匙的师傅。姓郭,为人谦和,仁厚,处事公道。费劲巴力,求情下话让儿子读了初中,兴致勃勃考高中,可,分数才三百来分,离录取线遥遥。就说,干脆跟我修锁算了,不用劳心劳神学习,不用花钱花时间上大学,早早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活人,无非挣钱,过日子。只要辛苦,只要努力,都能养家糊口。无奈之下,儿子乖乖跟着郭师傅早出晚归,走上了不大情愿,却不得不从事的职业。

每天,我看见,年纪轻轻,不大爱说话的小郭,骑一辆摩托车,来父亲“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街角,一一摆出工具,等待主顾上门。一开张,就有事做;一忙碌,就有钱赚;一有钱可图,人的心里就感觉过瘾。位置好,人缘好,技术好,自然每天收入不错。自行车打一次气,一元。配一把锁,三到五元。补车胎,修脚踏,换珠子,整车把,保养车……一天埋头苦干,难得有空闲。

还有处专门修皮带、做皮带的摊位。人是北关的菜农。自老银爷爷辈起,就从事皮子生意。爷爷辈是皮匠,收皮子,熟皮子,替生产队拧皮绳,给人加工本地皮褂(一种白板皮衣),后来做有里子,有布料面子,且有毛领子的皮衣,很受青睐。但,随社会变迁,人们穿着打扮的日趋多样化、实用化,到老银的父辈手上,皮匠的行当,渐渐落伍,不再吃香。近年来城市扩建,菜地被占,他们成为失地农民,享受国家低保待遇。老银早出晚归,单独经营皮带。好在成本不高,无多大技术含量,从事的人凤毛麟角,挣钱不多,但足以养家。儿子高中毕业后,不争气,没有大学可上,走上了出外打工的路。找不到事做了,闲暇了,熟门熟路地打眼,钻眼,安环子……几分钟时间不到,一条皮带加工完毕。来人试试,再随意拾掇拾掇,便大功告成。老银想好了,趁儿子年轻,合力挣钱,给娶一门媳妇。他想出外,就在外面打拼。不想出门,就再另设个摊位。只要位置好,价格公道,服务态度好,随随便便混个一般日子,不在话下。不求大富大贵,不慕过眼荣华,但愿家人安康,生活随心。这样的路数,司空见惯,随处可见。

谁不知道,这世上,每个人,或多或少,总会,自觉,不自觉,沾上前辈痕迹。农民的子孙,莫不带有粮食的气息。出自小市民家庭,骨子里的精打细算,根深蒂固。官宦人家走出的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总有某种程度的“官气”。经商的,天生会算账。父母修文的,舞文弄墨不在话下。

工人吃香时,有子女顶替父母职业的。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子承父业。如今,一些收入高、挺吃香的行业,如银行、农电、邮政、水文、烟草等,有条不成文的说法,其后代就业时,优先招录——有些在报考大学相关专业时,就“有的放矢”,毕业后不用东奔西跑,即可内定为行业人员。一些口口相传,手手延续的传统技艺,一些历经沧桑,饱含风雨的文化遗存,一些曾经辉煌,光照过人类生活,而今惨淡经营的手工作坊……大多沿袭前辈优秀历史积淀,承接数代人心血汗水结晶,但随社会转型跨越,人类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因素冲击,日渐冷落、萧条,有些后辈不再热衷,有些后继乏人,有些日薄西山,有些勉勉强强。所幸国家大力拯救,抢救性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不至于断档失传,不至于萧条冷落。但,随一些老艺人的行将就木,日薄西山,若无传承人继承,恐日渐淹没于飞速发展的时光河流

子承父业不是铁定的规律,不是命定的必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生活的逼迫,一种无奈的走向。基因与环境的耳濡目染,思想及行为的潜移默化,家庭与道德的影响浸泡,父辈的职业地位、收入状况、技术含量、文化素养……或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后代的职业选择。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等现代词语,经典,形象,揭示出传承沿袭的水滴石穿魅力,也折射出终南捷径绝非空穴来风——蛇有蛇道,鸟有鸟路,蚂蚁不会走,却照样活得潇洒自如。

父母永远是子女最初、最大的学校。人生旅途中,你是谁,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祖先,你的前代,你的父母是谁。和什么样的人前世有缘,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和命运走向。

父母天生勤奋,你不会太懒惰;

前辈奋发有为,你不会太消沉;

与有智者同行,你自会不同凡响;

与有涵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品位的人为伍,锲而不舍努力,持之以恒登攀,总有一天,你会登上人生与事业巅峰!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7-1 10:18 编辑 ] 本色生活, 大众话题, 子承父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