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佛性的柔软光芒

2022-01-01抒情散文汤如浩

佛性的柔软光芒
汤如浩阳光明媚的时候,就看见那些鸽子从楼顶飞上飞下。温煦的阳光从天际播洒下来,穿透鸽子灰色的羽毛,缕缕翻飞,片片飘散,似细碎的鱼鳞,熠熠闪光,明亮而富有生机。天空如果是一块蔚蓝的土地的话,那么,阳光浇灌下,似乎就有一朵朵浅……
佛性的柔软光芒
汤如浩

  阳光明媚的时候,就看见那些鸽子从楼顶飞上飞下。   温煦的阳光从天际播洒下来,穿透鸽子灰色的羽毛,缕缕翻飞,片片飘散,似细碎的鱼鳞,熠熠闪光,明亮而富有生机。天空如果是一块蔚蓝的土地的话,那么,阳光浇灌下,似乎就有一朵朵浅灰色的花朵讶然绽放了。   鸽子的翔集,总会不由自主引起目光的定格。   它们应该是一大家子吧,同族同姓,聚族而居,每天熙熙攘攘,有好几个不同的身影出出进进,起起落落,不断衔来了肥胖的小虫子或者丰满的草籽,回环往复,为家务劳累不已,它们忙忙碌碌的样子,敬业得让人敬佩不已也感慨不已——为生计,即便普普通通的鸽子,也逃不脱匆忙劳碌的樊篱。它们当然是一群普通的鸽子,拥有鸟类固有的流线型的结构,灰体,白腹,黑喙,黑色的双足,是乡村里常见的那种类型。

  我的印象中,它们聚居于此,已然好有些时日了。   鸽子和人一样,应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这不容置疑,我只是奇怪于它们决然的选择:这所学校,虽然位于小城的边缘,但在交通要道,车来人往,车水马龙,是个热闹繁华的地界,更不用说,这是一座三千多人的大学校,每天人员穿梭往来,纷纷繁繁,并不是一个幽静安详的地方,对于胆小怯懦的鸽子,我以为,其实是不适合于居住的。可偏偏是,有一天,偶然抬头,居然听到了咕咕噜噜的呢喃声,胆怯而小心——有一些细毛茸茸的小脑袋,从危乎高哉的楼檐上面探头探脑,一个,两个,三个,张大着红红的嘴巴,显然是饿极了——竟然孵出一窝嗷嗷待哺的小鸽子!   它们俨然把这里当作常居之地,而且生儿育女了。   这不啻是个奇迹。   鸟群飞翔,燕语呢喃,应该是很早年前的事情了吧,恍惚久远得不忍心提起。那是在乡村,老家,阳光温暖的照耀祁连山峰顶的白雪,也融化院墙南斑驳的点点残雪,大地上氤氲着朦胧飘逸的层层雾气,小燕子的身影总是在春天出现,斜斜地剪绿门口的杨柳,将嫩绿的麦苗从坚硬的泥土中啄出了鹅黄的底色,把虫子们胖胖的躯体驱赶出来,像是在放牧它们的羊群。它们在屋檐下翩然飞旋,黑色的衣衫俊逸,飞行的姿态洒脱,飞翔的速度惊人,俯冲抑或抬升,穿梭往复,如同黑色的闪电,那是喜庆的象征,是门风好坏的标志。父辈们一再严肃地告诉我们,燕子是一家人的亲戚,过年的时候就亲亲热热看亲戚来了,就像在春节期间,我们步行或者骑着毛驴络绎不断走亲戚一样,有着相当长久的历史渊源。当然是旧时的燕子,三月里,从南方归来,识得故居,衔回柔软的泥巴,带来了南方春天的气息。胡马嘶北风,燕子归故巢,它们把这里当作了故乡,是一家人的福气——疏远怠慢了亲戚,人家第二年还会踏上你家的家门吗?   故乡人的思想观念,以家门熙熙攘攘的热闹和厚待步入家门的每一个人为引以为豪的事情,谦卑而客套,不加丝毫的掩饰,即使对鸟畜,也这么朴素无华,厚爱有加。事实上,母亲她们的乐善好施由来已久,不遗余力。我记得那些满口方言衣衫褴褛的讨乞者,春天的时候从遥远的地方来,沿村村寨寨一路走过来,一脸菜色,满面尘灰,但是,他们总可以在我家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热腾腾的饭食,可以洗刷身上厚厚的污垢,可以将讨来大大小小好坏不一的各色干粮放在我家院子里的芨芨草席上,翻来覆去地暴晒,直至晒成坚硬的石头,连偷嘴的牲畜们都无从下口,无计可施。他们打满补丁的衣衫挂在院子里的铁丝绳上,在微风中晃荡过来晃荡过去,滴滴嗒嗒跌落着水滴,地面上溅出许多深深浅浅的水坑。其实,那时候,我的心底对他们是厌恶的,那些衣着肮脏的人在院落里出出进进,本身就可以引来无数怪异的目光,更何况,我那时可以听到同龄人很多难听的揶揄。我会掩鼻而过,我会将它们吃过饭的碗筷噼里啪啦推下灶台,我会在万般无奈之际远离家门和伙伴们疯狂玩闹到黄昏甚至半夜,而母亲,则会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他们太难肠了!”——而我们的家境,其实也就仅仅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已。   “你们是哪里的?”我的语气不无鄙夷。   “甘谷的。”“甘”被说成“ga”,“的”被说成“di”,我哑然失笑。   “你们家的粮食呢?”   “遭灾了,年前就没吃的了。”   总会在不久以后,他们将那些坚硬的干粮收拾在大大小小的包裹中,口袋里,摆了满满一地,像一座小山。他们眉宇间跳跃着喜悦,看着大包小包,像获得了又一季的富足收获。他们向熟识的乡亲告别,向我的母亲告别。“明年我们还会来的。”他们说,“年年都遭旱灾,吃的总是不够,你们这儿多好啊,可以不挨饿。”语言中似乎包含着对当下的分外不舍和生活艰辛的隐隐无奈。他们的双肩上、腰部,甚至屁股上,大包小包鼓鼓囊囊,他们频频回首挥手,缓缓向村北的公路走去,扶老挈幼,招朋呼伴,这样的情形,好像亲友的别离。我想,回归的他们是富足而幸福的,身上沉沉的背负,就是很好的明证。此刻,站立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的母亲,表情慈祥和善,像神龛中安详的菩萨,有着满足和欣慰,甚至还有些许的不舍。她总是喃喃地说:“这都是些孽障(可怜之意)人啊!”   时至今日,我忽然有所顿悟,准确地说,只能说是略微知晓明白。其实,三十多年前,母亲也就三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母亲,身上就闪耀着朴素的佛性的光芒,像极了温文慈祥的观音菩萨。不过,现在看来,我还是有些匪夷所思,或者说难以理解,三十多岁,无论如何还有着年轻人情感的粗砺和行为的乖张,断然难以担负扶危济困的责任的,而母亲却在努力践行,并且持之以恒,多年来如一日。——在我的一段文字中,我曾经说过,以遍布河西乃至整个陇原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刘家峡炳灵寺等等佛教建筑和洞窟的规模而言,以它们持续的时间之长而言,陇原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佛国,佛教宣扬的“慈悲为怀”最浅显的救人济世理念,不管信仰与否,早已深入人们的心间,也内化为人们无意识的集体行动了,因而,在我的意念中,河西高原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妇女,都有着天然的悲悯情怀,扶危济困,乐此不疲,而其中以老年妇女最为为突出。你任意走入一个村落,你任意走入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有一位老年的妇女,毋庸置疑,老奶奶必然是一副慈眉善眼的模样,轻声慢语,态度和蔼,让你仿佛回到祖母的身边。她们的身影,除了出现在灶房炕头,还会出现在热闹的庙会,佛祖的脚下。还会出现在街头乞讨者的面前,她们泪眼婆娑,将别人的不幸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们会颤抖着双手,从大襟衣服的最里面,摩挲出一沓破破碎碎的毛票,颤颤巍巍放入乞讨者的破碗,蹒跚地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而这些为数不多的钞票,也许是儿女们孝顺她们的结余,也或许是她们从捡拾塑料瓶的一分一厘中节省下来的。而她们嘴里念念叨叨着的一句话,和我的母亲何其相似:“这都是些孽障(可怜之意)人啊!”   是的,曾经有一度,包括咕咕呢喃的鸽子、动作轻盈的燕子、吵闹聒噪的麻雀,甚至丑陋难看的乌鸦,都消失净尽,河西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何其的岑寂和寂寞,有人归结为全球气温的持续变化,起初,我是深信不疑的,祁连山的雪线升高了,干旱的天气与日俱增。有人说,曾经高耸的雪山腹地,也出现了大片的泥淖,融化的雪水恣肆汪洋,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了极大的挑战,祁连山孕育的绿洲经济岌岌可危,黑河下游的居延海早就干涸了,裸露出粗砺的沙石,每年春天,北风肆虐,黄沙遮天,好像一个永远不会甦醒的梦魇。和鸟雀们的消失同步进行,那些扶老挈幼的讨乞者也已然消失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富足的社会消灭了讨乞者,对母亲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安慰。但变化的,何止于此。我记得,村里的一对父子大打出手,原因是为了双方地埂的移动,因为争执不下,都下了狠手,最后闹上了法庭。诸如此类,连篇累牍。也许气候的变化只是一个原因吧,现在,我的想法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我根深蒂固地认为,就像鸽子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校园为家一样,目前,诸如燕子之类,对人类都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人类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那种佛性的柔软光芒却悄然暗淡了,而那些曾经信任人类的动物的心灵上,也遮蔽了层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12-3-18 22:2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