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清禅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谎花

  谎花大都开在夏天。日子长的时候,似乎有好多东西可以浪费,其实不是。生命中的好东西寥寥可数。说没有,忽然,就没有了。到了秋天,谎花就少了。开一朵花,就坐一个果,或结一粒(串)籽。谎花也是美的。
  翻《百喻经》,始知此书又名《痴花鬘》。痴花也是好的。我喜欢这个词。
黄昏,公交车路过国泰广场,闻到一缕桂花香,才知桂花已经开了。


  清蝉

  蝉声一缕最好,孤细,欲断而未断,或者说欲断却还连,像书法里的飞白。
蝉声多的时候,显得喧嘈,浊乱。就像农业时代,有人扬场,用大木掀,在风口里扬麦子。一掀一掀,向天空深处抛去——无数个坚硬飘散的细点,金属性的声音的颗粒。
  盛夏过去了,盛极而衰。黄昏,无边的斜阳中,山远,水远。很近的东西,也显得远了。蝉声仿佛随时会消失。其实余音缭绕,还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暮色苍苍,林木莽莽。世界仿佛变大了,变虚了。一缕一缕蝉声,显得很静。这时的蝉声,变成了禅声。刻意听,没有意义。不经意间听到,似乎有一些意义。但具体什么意义,又说不出来。努力说出来,又早已不是原来的意义了。
  大月亮里,枣树的细枝上,一只蝉叫一会儿,停一会儿,然后又叫一会儿。大半夜的,有人听到了,有人没听到。露水降下来,无声无息。但树叶和花朵都湿了。树下那件忘了收回的衣衫,也潮了,上面落了很多月光。


  梅花

  中年以后,他开始热爱梅花。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唐人齐已拿诗去见郑谷,郑谷提笔改“数枝”为“一枝”。
  一枝最好,数枝已太繁闹。
  雪下得猛,梅花却很静。那么大的雪,需要透出一缕芳香。这芳香要细,要清,要淡,要若有若无。这样,生命的声息才含蕴不尽,值得长久回味。
  灯火入眠,村子入梦——嗯,村子也许正梦见自己在天空中越升越高,云山千叠,沾得满身都是。雪这么大,是看不到梅花的。看不到最好。此时,看不到的梅花才真是梅花。能看到的梅花其实并非梅花,而是凋谢。
  如何是道?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李世民开创大唐基业,也是从一开始。“O”是一个苍茫宁静的绝对,“一”包含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我”。“一”已经是生命的开始和确立。一呼而百应。它预示着风光无限的生发和繁衍。
  一枝,才是真正的明艳。天地间,一枝梅花,开了数点。


  汗树

  有个和尚,在寺院里种了四棵青桐。这些青桐长得极旺、极大。有一些达官贵人喜欢来这儿玩。夏天,这些桐树出汗。一大滴,一大滴,常滴到这些人的衣服上,就像膏脂,洗不掉。
  有个宰相很讨厌,对和尚说:“改天我把它们砍了,种松算了。”
  晚上,和尚来到树下,合掌祝愿道:“桐啊,我种下你们,都二十多年了,现在你们因为出汗,被别人厌恶。明年就请你们别再出汗了,不然,我担待不起,一定把你们砍了。”
  从此以后,这几棵树就再也不敢出汗了。


  莲花

  僧问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答:“莲花。”僧又问:“出水后如何?”,智门答:“荷叶。”
莲花荷叶虽为一体,然同中究竟有别。正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然而,无论今日之我,还是昨日之我,又总是我。不离不弃,风姿各别,还是晏元献的词写得好,“如花似叶常相见”。
  莲花未出水时固然很好,但出水后又是一个新的风景。此中有个境界的转换。人生无论有何遭遇,世间走一回,这个过程都可称之为步步生金莲。
  莲花未出水时是生命的静婉,出水后则是生命的张扬。水上水下,隐显之处,动静之间,移步换形,新天新地。如此才有世界的繁华喧嚣和人世的悲欢离合。
  且把自己收拾妥当,信步湖山,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问答

  “回首乱山昏,来时衣上云”,斯时如何?答:天马行空。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斯时如何?答:乱则斩之。或曰,挥剑斩花。(韦后乱政,李隆基欲除之,而未决。问其心腹。答曰:“乱则斩之,又何疑焉!”其意遂决)。
  “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斯时如何?答:“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万物位焉,天地育焉,然咫尺千里,各不相犯)。
  近几日杂念丛生,山河破碎,无以遣怀。翻《五灯会元》,戏仿几句语录。


  石头

  有僧问襄州鹿门山慧昭山主:“如何是鹿门山?”慧昭答:“石头大底大,小底小。”慧昭看山是山,看透了山的本质。
  不仅鹿门山如此,天下的山皆如此。
  山是山,石头是石头。山是由石头堆成,石头就该大的大,小的小。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否则,一座山就会动摇、颠倒,产生在黑夜中奔跑的欲望。这样,天下就乱了。
  这是物的秩序,也是人的秩序。
  当这种秩序被破坏,万物移位,生命的和谐感就会彻底消失。石头不再是石头,山当然不再是山。宁静总有一天会被打破,山鸣谷应。那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切都将变得惶惑不安。


  佛法大意

  有人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闪烁乌飞急,奔腾兔走频。”乌者,金乌,即太阳。兔者,玉兔,即月亮。日升月落,世界自顾自的走,急急忙忙,并不管你。这样也好,你保持了你的独立性。但人是可以和世界打成一片的。这即是,天道无情,人世有亲。
  若让我说如何是佛法大意,我则曰:美人鬓影乱,郎顾方自知。众人之中,热热闹闹,黛玉鬓角乱了,宝玉只使个眼色,黛玉便意会,对镜抿了抿。佛法大意的目的,是培养人和世界心心相印的情意。人生在世,如高士看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诗注

  小诗:夏雨成秋波,新河是旧河。还将一缕风,暂换树婆娑(或:还将世间风,换取树婆娑)。
  (立秋,至西沙河。绿阴人静。夕阳亦静如处子。夕阳让人想到莎翁剧作《哈姆莱特》中的奥菲丽娅。夕阳一次次沉入水面,仿佛奥菲丽娅一次次向深水中走去。夕阳仍是夕阳,奥菲丽娅的精神内核却早已由现代派转入后现代派,仿佛痴情的少女变成了麻木的少妇。
  皎然禅师一日与僧砍树,雪峰禅师说:“砍到心就别砍了。”皎然曰:“砍到了。”雪峰机锋一转,却道:“古人以心传心,你为什么却说砍到心?”皎然斧子一抛,说:“传。”雪峰打一柱杖而去。我要是皎然,宁愿吃三百禅杖,也只如此回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我在林中,却没有砍树,而是用一把温柔的斧子,一次次砍向自身。盛夏的波澜仍在我心中层层叠叠的涨溢。)


  竹子

  雨中的树是恋爱中的树,轻轻抖动。满树都是声响。
  今天老是想到王维。陶渊明喜欢树,喜欢菊(陶之后,菊始有隐逸气)。王维比较喜欢竹子。竹子有道教气息(亦见于古天竺)。王维信佛(其母便是虔诚的佛教徒),身上竹影缭乱,很是清虚。当然,这竹影是月光下的竹影。王维不喜欢灼热的东西和太亮的东西。他的月亮始终是圆的。
夜晚,虫鸣渐密,蝉鸣渐疏。


  散步者

  散步者。晚年的卢梭。中年后的蒙田。少年的普鲁斯特。陶渊明亦喜散步。左迁九江后的白居易。“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散步者本质上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散步是一种美学行为。宗白华有《美学散步》一书。散步者不同于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所说的“休闲逛街者”。休闲逛街者,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散步与庄子的“逍遥游”大有关系,鲲鹏从浪漫主义的天空垂下翅膀,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缓缓而行(但鲲鹏不同于波德莱尔诗中的信天翁)。麒麟行走时中规中矩,不践生草,不履生虫,是儒家精神的象征。麒麟与鲲鹏截然不同。儒家在大地上行走,叫踱步。散步是自由的,随性的,道家式的,“乘流则行,遇坎则止《汉书•贾谊传》”。


  鲁智深

  翻看文革版《水浒全传》,前有毛主席语录:“《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O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董超、薛霸手中的水火棍,即古时吏役所持之棍,一头红一头黑。此棍在文革中又卷土重来,只是我们这儿称其为黑红棍。我小时,曾听老辈人提过此棍。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鲁智深的形象最得禅宗真义。孙悟空大闹天宫,骨子里纯是一派世俗里的热闹与活泼,有孩子气的天真任性。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闹的是真性情,波澜壮阔中有微言大义,有禅的深彻与狂放。
  且听那卖酒汉子,一路哑声唱道:“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人世的沧海桑田中,自有一份云在青天的自在淡然。到最后,每个人都在悠悠时光中兀自走远。山青水绿,歌声悄然。
  另,与一古典美女扯几句。你越雅,我越俗。你正大庄严,天衣无缝,我索性弃了竹杖芒鞋,一路裸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