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奚学瑶:散文与传统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奚学瑶:散文与传统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散文历来是中国的主流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百家争鸣,为其奠定了根基,汉赋晋骈,唐宋文章、明代小品,以及五四时期与当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散文勃兴,一条奔腾不息的散文历史长河,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正气浩然、美轮美奂的散文传统。
传统是源流,传统是根基,是后人攀登新天地的云梯和肩膀,我国当代散文倘要寻求历史的超越,除了广开视野,博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之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熟知并继承中国自身的文本,也即中国的散文传统。不能不说,我们的散文界以及许多散文作者,并未清醒地有此认识,有些人甚至数典忘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这种无根的飘萍,断难长成参天大树,或许,这便是我们当代散文后劲不足、生命力薄弱、功力欠缺的根本原因。
文统之雅
倘从《尚书》说起,我国的散文发展,便已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如此悠长的岁月,为我们造就了灿若星河的散文大家,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他们众多的文章或者汪洋恣肆,雄辩谨严;或者犀利峭刻,慷慨多气;或者文采华瞻,情深意重……真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不同派别,不同风格,不同时尚,不同格调,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庄子的行文飘忽,自在无度,如有鬼神之助;孟子的雄辩滔滔,气势无碍,正气浩然;王勃的优美灵秀;韩愈的厚重庄严;苏轼的空灵高远;张岱的清新通脱;鲁迅的深沉奇崛;朱自清的清丽敦厚……都高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可望而不可及。诸葛亮的《出师表》情透纸背,感动古今,“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哪怕是情书而言,古人也已树立不易超越的标杆,看似朴讷的陶渊明,却有十分美艳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闲情赋》是一份情动古今的华美秀丽、深情缜密的情书,当今流传在世的一些情书美文,倘以审美品位而言,相距何止千里!
古人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语汇和修辞方法。其修辞方法如排比、对偶、设问、比喻、双声、叠韵、叠字;引经据典,用寓言说理,借景物抒发情志,借古喻今,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等等。古人娴熟地运用各种修辞造句方法,使得文章变化多端,万千气象。这些修辞和行文方法,都是利用文言载体。文言是大众口语的提纯与升华,是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一种规范,它较之口语更美,更凝练,更典雅,更有文化色彩。文言承载了3000多年的中国文化,也承载了中国的散文传统。它功不可没,是中华文化引渡之船。它不止过去有功,今天依然还有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言、审美,无处没有它的身影。因此,作为一个稍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便应懂得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无疑需要很好地理解它继承它,读懂一些文言散文,背诵一些古文经典。读不读古文,运笔便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没有读过《古文观止》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高层次的中国散文大家。不只是《古文观止》,先秦诸子百家、《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凡是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营养,我们都需要予以吸收并继承。
道统之正
中国传统文化,其许多优秀的价值理念,有着恒定性的精神价值,其刻骨铭心的真善美的基本伦理观念,并不因时间的推移与社会形态的变易而贬值。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凝聚剂,是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脊梁。公而无私、耿直不阿、仁爱、诚信、求真、尚美、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精神品格,正是中华民族历代士大夫崇尚的“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士大夫正是以这种“文以载道”的理念,撰写自己的热血贲发、激情洋溢的文章。
不能不承认,这种道统,已被某些人视为封建遗产而抛弃和批判,反右和“文革”浩劫,更是对这种道义传统的摧残。开放大潮中负面的意识倾向——金钱拜物教和对权力的崇拜,滋生了以权谋私、金钱至上的社会流弊,严重地腐蚀了士大夫的精神操守。同时,文章的教化作用也被弃置,娱乐功用被过分强调,有风骨、有担当和批判精神的文章少了,玩世不恭、风花雪月的文章则随处可见。这类文章缺乏力度与深度,无浩然正气,也与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相距甚远,不会得到人民大众的关注与青睐,使一度火热的散文,逐渐成为小众文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
还要说到鲁迅。鲁迅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纲常的强烈反叛者,是对传统文化糟粕中奴性色彩、等级观念的深刻批判者,是个横眉冷对旧文化的逆子贰臣。只是,他之所以被国人高度认同,因为他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忠臣赤子。他嫉恶如仇,从不阿谀逢迎、风吹两面倒,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士大夫身上的凛然风骨。因而,也可以说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国人正是以传统文化的标杆衡量他,而在他遗体上覆盖了“民族魂”的旗幡。
“民族魂”遍布华夏士林,或隐或显,只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在,它便不会绝灭。魂显则文健,魂隐则文弱。当代散文如不高扬中华的“民族魂”,断难有强健的体魄。当代有的名声很大的散文家,不时遭到许多读者的非议和抨击,他本人或者不解,或者以为是读者挑剔,其实读者心里的一杆秤,正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倘以此“道”衡量,任凭你什么聪明人,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你不服也得服。
复兴之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强大的国力增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华民族正在伟大的文化复兴道路上迈进,也为散文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我们热切期待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散文新时代的到来。
只是,复兴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的历史时代文化的伟大复兴,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和沿袭古已有之的文化形态,而是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吸取富有生机的异质文化,也就是需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形式新内涵的新时代文化,从而产生新的散文气象。五四的先驱们正是以“兼容并包”和“拿来主义”的胸襟,引进了西方文化,并很好地融汇了西方文化。20世纪60年代,台湾开始了第二次西方文化启蒙,余光中等优秀散文作家,闯入了西方文化的八卦阵,感受其奥妙,又镇静自若地杀了出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中国大陆才进行了第二次西方文化启蒙。自五四以来的两次西方文化启蒙,异质文化激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散文出现了现代散文发展的两次高潮。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正负两方经验,即我们要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不可矫枉过正,不能全盘西化,不能“去中国化”;而必须首先使自己体魄强健,内力深厚、文理通达,旧学深邃,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优长与流弊,才能真正做到西而化之。现当代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他们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腹笥便便、真通中文的人。余光中总结了现当代散文发展的经验,呼吁散文要“自扬汉声”,提出了“中学为本,西为中用”的主张,认为“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散文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典文学”,体现了智者的聪颖与长者的练达,反映了这一代人后来居上的成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年矫枉过正的文化意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衰萎,出现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盲区。现在,我们看似繁荣的散文局面,并不尽如人意,与我们理想中的中华散文伟大的复兴,还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根基不固,先天不足,这不是一代人所能弥补的。随着文化意识的理性回归,国家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推崇,国学热勃然兴起,相信假以时日,我国的文化会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中华散文的伟大复兴必将出现在中华大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