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追寻远去的背影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追寻远去的背影
                                                      ――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菏泽行


       每一个人都会在百年之后给人留下一个背影,而那些为民族兴亡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背影,是一个民族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仰望着70多年前一个回族英雄的背影,听到了他那充满阳刚之气、和充满血性的壮丽誓言的回声……
                                                           ——作者题记
                      
                                     终于找回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背影已风化无踪。而如老子、孔子、孙子等圣贤先哲,和秦皇汉武、岳飞、文天祥等英雄豪杰的背影,却会越来越伟岸,越来越鲜明。他们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性的锻造者和传递者。
      马本斋是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他远去的背影在国人视野里仍然顶天立地、光彩照人,他挺拔的脊梁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性和魂魄之中。
      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所领导的革命和成果,必先毁灭其历史,抹黑其英雄,这是西方“颜色革命”的惯用伎俩。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漠视英雄,中华民族必将危矣。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革命历史,更不能忘记抗日英雄马本斋。
      机缘巧合,传奇英雄马本斋已离世70多年,可是他的血脉传承人马国超将军,今春到菏泽作客,寻访其父在鲁西南平原留下的足迹,把现实与历史衔接起来。
      4月19日,我陪同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到鄄城县军屯村寻访马本斋的革命历程。当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曾在军屯村驻扎、休养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时隔70多年,我们能从这座古老的村庄里寻找到多少英雄的遗痕?此行我们会是如愿以偿还是失望而归?
      马国超将军对父亲战斗过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他听说过父亲和“回民支队”曾在一个叫军屯的地方驻扎过,为寻找父亲驻扎过的军屯,他跑遍冀鲁豫三省,找过四五个叫军屯的地方,都无功而返。
      今年年初,将军在《菏泽穆斯林》杂志上,看到了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这是一部反映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史诗性的长篇巨著,书中描写了马本斋和“回民支队”在鄄城军屯驻扎、休养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革命事迹。将军十分激动。这次将军应菏泽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惠亚的邀请来参加牡丹花会,于是他决定借此机会,亲自到父亲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寻找那段遗失的光辉岁月,聆听父亲踏过大地的历史的足音。
      马国超将军,海军航空兵原副政委,正军职,少将军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将军今年已经七十有五,国字型面庞,英武挺拔中透着文质,一派儒将风范。我努力从将军的容貌和行动上猜想着他英雄父亲的影子:当年的马本斋在他身上遗传了怎样的气质?
      人间四月天,正是鲁西南平原最美丽的季节。
      从菏泽到鄄城,越过无边的平原,油亮的麦田、油亮的杨树林、大片大片油亮的牡丹园、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这些和平兴旺的景象一定是当年将军父亲所期盼的吧?
      将军凝视着车窗外,他在想什么?是父亲的入党誓言?还是父亲八百多次对日寇的战斗?当年,“回民支队”创建人马本斋,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父亲在践行这个誓言的革命历程中曾经住过一个叫军屯的小村落,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小村落?父亲当年在这个小村落里都做了些什么?
      将军此来当是追寻父亲的背影,聆听父亲铿锵誓言的回声!
      将军后来告诉我,望着车窗外生机勃勃的鲁西南平原,他联想到了冀中平原――父亲的家乡,联想到了冀中平原上的青纱帐,联想到了父亲血与火的一生……他说,有一刻,他恍然看到了父亲率领“回民支队”从冀中平原出发,越过津浦线,跨过黄河,转战到冀鲁豫边区的情景。他说,他似乎真切地听到了“回民支队”急行军的脚步声,青纱帐上露水的滴落声,车马辎重的碰撞声,黄河的咆哮声,马匹的嘶鸣声……
     七十三载过去,鲁西南大地上仍然散发着英雄的气息。
      将军对陪同他的菏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法洪说:“冀中平原,鲁西南平原,冀鲁豫边区,都有着相同的革命斗争史,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热血志士,都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她们是血肉相连、命运一体的革命根据地。”
      将军的话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看过的抗日电影和画册,《白洋淀》、《小兵张嘎》、《地道战》,当然还有《回民支队》……,这些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英雄故事,原以为离我很远。瞬间,我猛觉得:其实历史离现实很近,他们就在我的身边。

                                           军屯乡亲迎将军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后一弯在菏泽。军屯村就坐落在黄河的臂弯里。
      军屯村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军屯村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庄。公元19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后采纳了谋士荀彧的意见,建立以鄄城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时又听从了毛玠的建议,发布《置屯田令》,实行屯田。军屯村背临黄河天险,于是被曹操选为驻军屯田的军事要塞。军屯以此而闻名天下。
      1941至1942年期间,马本斋曾先后两次带领“回民支队”驻扎军屯村。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军屯村是一个回民村,穆斯林同胞之间生息相通,便于掩护;一个是军屯村凭借黄河天险,部队可以转战自如,进退有据。
      军屯人没有淡忘英雄。听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将军要来寻访父亲旧踪,探望父老乡亲,整个军屯村沸腾了。
     军屯村的穆斯林同胞用最高的礼仪迎接将军,在村口、在大街上、在清真寺里,贴满了彩色的欢迎条幅,男女老少都冒雨站立村外,人人脸上都挂满了骄傲、自豪和感动,雨水和泪水流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军屯村住过英勇抗日的“回民支队”,住过一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马本斋啊!军屯村人用他们无私的胸怀,支援和掩护过“回民支队”和马本斋;军屯村人在马司令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军屯村有过这样一段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难道会使岁月磨灭吗?
       
                                                      
                                                                    又见当年老房东

      忽如一夜春风来,军屯村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洋溢着温馨的气息。
      军屯村犹如迎来一个盛大的节日。
      张兆彦家,这是一个位于村子中间的农家小院,当年马本斋就住在这里。
      马国超将军在人们的引领下进了小院。小院依然是七十三年前的样式,青苍老旧的砖瓦房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雨沧桑。将军跨进了这小院,犹如穿越了七十多年的历史,进入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甚至闻到了硝烟弥漫的气息。
      当年的老房东张开涛已经作古。张开涛的儿子张兆彦拉着将军的手,向将军介绍了马本斋住过的房间,坐过的椅子和习武练拳的院子。
      张兆彦让儿子们捧来两个镶着玻璃的大像框。两个像框里分别是两个神情刚毅的老人,花白的胡子,刀刻般的皱纹,他们神采奕奕,目光灼灼。
      张兆彦指着像框里的两个老人向将军作了介绍:“这个是我父亲张开涛,负责照料马司令的生活;这个是我叔叔张开伦,负责教‘回民支队’‘二红刀法’。
     “我叔叔打小就喜欢武术,我家祖传一套刀法叫‘二红刀法’,是一套武术绝招,当时在鲁西南一带很有名气。
      “马司令说这个‘二红刀法’有利于近身杀敌,就和叔叔商量,让他教‘回民支队’‘二红刀法’。
     “这套刀法是不能外传的。我叔叔一听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马司令从‘回民支队’抽调了30多名会拳脚功夫的战士跟我叔叔学习‘二红刀法’,队伍开拔时马司令还让他们做了表演。”
      将军一边听着张兆彦等人的介绍,一边端详着像框里的两位老人,神情肃然,热泪盈眶。
      望着像框里的两位慈祥老者,将军深情地说:“这是两个和父亲有着共同甘苦、共同呼吸的老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无私地援助过父亲和‘回民支队’,如果不是这次的寻访,很少有人会把他们的名字和马本斋、和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一起,共和国的基石上也应该镌刻上他们的名字!”

                                                                马蹄声碎忆当年

      军屯村清真寺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它始建于1745年,后几经迁建,才有了今天的宏阔。
      在清真寺大厅里,当时的亲历者张开灿、张兆言、张兆英、张广志、张兆刚,军屯村的“活历史”张兆保等几位老人情真意切的讲述,把大家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张兆刚说:“马司令来时是个早晨,村里人开门一看,好家伙,大街上站的、坐的、卧的,都是当兵的,还以为日本鬼子进村了。”
      张兆言说:“马司令来时,我正在清真寺里跟沙西瑞阿訇学念经,我还负责给寺里烧茶倒水。我今年86岁,那时我15岁,有些事我至今还记得很真切。马司令来了就给村民讲抗日,成立枪班,挖战壕……”
      张兆英回忆说:“马司令住在俺大爷家(张开涛),我那时小,也就是八、九岁。俺父亲(张开伦)好打拳,玩刀,他教回民支队耍大刀。”
      张广志说:“马司令来的时候骑的是一匹黑花马,都说是一匹神马……”
      1941年初冬,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的时期,整个鲁西南平原都笼罩在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恐怖之中。
       这是一个寒冷的黎明,军屯清真寺里传出沙西瑞阿訇洪亮的“邦克”声,穆斯林群众要做晨礼了。大家一开门,却发现大门口、墙角里、打谷场上到处都坐卧着一些抱枪打盹的当兵人。有人以为日本鬼子进村了,便返身关门;有的则大声呼喊:“不好了,不好了,日本鬼子来了!”
      这时就听到那些当兵的对着他们说:“老表,不要怕!我们不是日本鬼子,我们是‘回民支队’,是马本斋司令的队伍。”有的还给群众出“赛俩目”。当时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在穆斯林群众中早已威名远扬。村民一听是马本斋的队伍,立即相互叫门:“快点开门吧,都是‘咱的人’!”
     清真寺的乡佬站在大街上高喊:“各家各户赶快烙饼,熬地瓜糊涂,叫咱的队伍吃上一顿热乎饭。”
于是,军屯村上空炊烟四起,很快便飘出羊油饼的香味。不久,村民们把做好的一千多张羊油饼,二十多担地瓜稀饭送到了打谷场上。战士们吃完饭,又被乡佬安排到各家各户。张开涛家房屋宽敞,乡佬便安排马本斋司令住到了张开涛家。
      回民支队在军屯驻扎了三天。
      就是在这三天里,马本斋在黄河堤岸边,在清真寺里,在周边日伪炮楼不时发射的冷枪中,不断召集穆斯林同胞开会,反复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团结抗战的意义。
       马本斋说,我们不能当亡国奴,咱老回回不是孬种,咱要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把日本侵略者赶回去。
      马本斋亲自帮军屯村成立了农会、妇救会、儿童团。又把军屯村武术队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军屯自卫队,买了18支枪,有汉阳造、老套筒、单打一。他还让“回民支队”战士帮助自卫队员学习擒拿格斗,打枪。
      马本斋第一次来军屯,点燃了军屯村的抗日烽火,军屯从此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军屯村与安庄、王桥、十三庄、边庄等村自卫队联合成立了抗日联防队,他们扒公路,剪电话,袭碉堡,还配合鄄城县大队拔掉了邢屯的日伪炮楼,取得了反扫荡的多次胜利。
      当时在日伪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累不停脚,饿不吃饭,不走鄄西联防线;靠近军屯村,浑身直打颤;下边有地雷,上边有子弹;稍有不当心,小命就玩完。”

                                                            再回军屯共生死

      1942年6月马本斋奉命转战到冀鲁豫边区,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这年秋天,马本斋从濮阳方向渡过黄河,第二次来到了军屯村。
      这一年,河南发生旱灾。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说: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河南旱灾也累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周边省份。从河南逃难的灾民成群结队从军屯村路过,凡是地里能吃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扫而光,军屯村也面临着吃的问题。当时董口、葛庄集市上开始有了人市。年轻的媳妇和大姑娘头上插着草标被人叫卖,两升玉米可买到一个媳妇,五个窝头可换一个小孩。
     “回民支队”这次在军屯村驻扎了九天。由于部队长期转战,战士极度疲劳,需要休整补给。在当时的背景下,军屯村民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军屯村民宁愿自己勒紧腰带也想方设法给战士们吃饱。那时军屯村多数搞屠宰,把肉卖掉,牛皮羊皮褪掉毛后全部煮了吃。
      马本斋当时染了风寒,身体极为虚弱。为了给马司令补养身体,军屯村民从各家各户敛了几斤白面为马司令烙饼吃,有几户人家轮流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给马司令炖汤喝。
     马本斋说:“我也出身贫寒,我知道百姓苦难,你们的油盐都是用鸡蛋换来,我吃了你们的鸡,你们的日用就没有指望了。”
     村民们说:“你就是咱们的指望,你身体养好了,打走了日本鬼子,天下就太平了,以后什么都会有。”
这是多么可敬的老百姓啊。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讲民族大义,舍得小家,无私奉献。也正是因为中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日队伍才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掩护,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才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革命才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胜利。
      马本斋深为感动,病愈后按照回族的信仰和礼仪在军屯清真寺宰了一头牛,过了一次乜贴,开了军民联欢会。
       马本斋在休养期间并没有忘记军屯村的安危。
       他说:“有这么好的乡亲,咱决不能让乡亲们吃了亏。”
       他说:“军屯村是抗日堡垒村,敌人一定是又怕又恨,要时刻做好防范。”
       他让“回民支队”帮助军屯村开挖了通往各联防村的交通沟。交通沟深五尺宽八尺,各联防村凭借着这些交通沟相互联系,相互支援,有效地阻止了日伪军汽车和马队的进犯。
      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要走了,村民们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到黄河岸边。
      马本斋说:“我们还会再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马本斋走了,却再没有回来。
      两年之后,马本斋病逝于黄河对岸的河南省濮阳县小屯村。
      消息传来,军屯人极度悲痛。全村人洗了纯净的“吾思”,由沙西瑞阿訇开经,在清真寺为马司令做了一个“都哇伊”。
      马本斋在军屯点燃的抗日烽火一直在熊熊燃烧着,马本斋的抗日精神鼓舞着军屯人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的生死考验。
     1943年9月23日凌晨,日伪军集结一千多人突然包围了军屯村,把尚未转移的群众集中到打谷场上,将村长马明亮捆绑在树桩上,用刺刀顶着他的胸膛,让他指认谁是共产党员,谁是抗日自卫队员,谁是抗属。马明亮宁死不说,被敌人用枪托砸得头破血流,当场昏死过去。之后,日寇将军屯浩劫一空。这更加激起了军屯村人抗击日本侵略者决心,男女老少纷纷参加抗日自卫和支前活动,军屯村成为鄄城县抗日的“西大门”。

                                             泪水咸,血水浓

       一个叱咤风云的抗日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回族领袖。马本斋的形象在笔者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马国超将军听着几位老人们的讲述,泪水一直流到嘴边,将军却并没有去擦,将军大概是在默默体验着这咸热泪水的滋味吧。
      将军站起来,恭恭敬敬给在座的军屯村的父老乡亲们行了一个军礼。
      将军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来到军屯村,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刚才听了几位老哥哥们的回忆,我今年已经75岁,我觉得我应该亲切地叫他们一声:老哥哥!我觉得他们讲的每件事都很宝贵,都是我们的财富。
      “七十三年前,咱们军屯村的父老乡亲,为了‘回民支队’,为了我父亲,做出了英勇无私的奉献。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咱们军屯村,为了抗日,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支援抗日斗争,保护了咱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代表我们全家人,代表咱们回回民族,向咱们全村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将军再次敬礼,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去年,在纪念卢沟桥事变77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有四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这四句话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正是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来到咱们光荣的军屯村,和军屯村的父老乡亲见面,举办这样一个缅怀活动,正是落实了习近平这个讲话精神,非常有意义。”
      接着,将军还介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和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说儿女都在部队,他们继承了先烈遗志,都在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努力工作着。
      将军情真意切,讲到动情处曾几度哽咽。其间多次赢得了军屯村民的阵阵掌声。
将军向军屯村赠送了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传记文学著作《我的父亲马本斋》,为军屯村清真寺赠送了两块“都哇”,并为军屯村清真寺题写了“爱国爱教”扁额。
      
                                                      
                                                          珍藏了七十三年的擀面杖

       最富贵的东西,一定会永久珍藏。
       军屯村清真寺的北屋里。屋子中间支着两只烧得通红的铁鏊子,鏊子下面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几位老大娘正忙着和面,擀面,烙饼。这场面如今早已不见,让人联想到抗战影片里的支前镜头。
       一位正在烙饼的老大娘,火光照着她那满是皱纹的面孔和如雪的白发。她神情专注,不停地用木铲翻动着  鏊子上羊油饼,饼烙好了就挑到盛饼的筐子里,动作十分利落。
      马国超将军来到北屋里,有人告诉将军,这位老大娘当年就为马司令烙过饼。
      将军蹲在老大娘身边,看大娘烙饼。
      将军问:“大娘,你老人家多大岁数了?”
      大娘说:“99了,老了!”
      大娘说:“我给马司令烙过饼,那年我27岁。”
      这时,有人递给将军一根擀面杖,说这就是大娘当年给马司令烙饼用的擀面杖,大娘一直珍藏着。
      将军接过擀面杖,仔细端详。这是一根枣木擀面杖,岁月已经把它打磨得有点纤细,想当年,它承担了多么光荣的使命啊。
     大娘珍藏着这根擀面杖,与其说是珍藏了一段历史,不如说是珍藏了一份念想、一段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岁月。
      将军说:“我跟大娘学烙饼。”
     大娘把木铲递给将军,将军接过木铲翻动着鏊子上羊油饼。
      大娘说:“烙饼要讲究火候,火小了外熟里不熟,火急了饼就会糊。”
      饼烙熟了,将军掰开一张烫热的羊油饼,低头咬了一口,细细嚼着,滴滴泪水无声地落在手中的羊油饼上。
      忽然,将军哽咽着说:“大娘,感谢你对我父亲的照顾,你为抗日出了力。”
     大娘说:“那时候日子苦,没有好面,也烙不成个好饼……我们没有伺候好马司令。”
      这时,火光一闪,映红了大娘和将军的脸。
      大娘和将军已都是泪流满面。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根据地》摄制组,拍下了这一组珍贵的镜头。他们说,这场面实在是太感人了!

                                              英雄誓言,落地生根

      1938年,马本斋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

       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

      从民族、信仰,到理想、信念,再到献身、牺牲……,我反复琢磨着,马本斋在践行誓言的道路上,经过了怎样的灵魂磨难,怎样的精神洗礼?
“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从一个散杂居民族的苦难历史来看,你就会对这个誓言肃然起敬。
      回族人在中国大约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苦难历史。作家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表达:大约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土大唐,落地生根。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一二五八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被强迫迁徙到东方。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也以“回回”自称。从此,一个新的民族诞生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但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而且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和虔诚信仰。
  苦难历程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团结意识,并能造就出一批愿为本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的铁血壮士。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时,一些有志之士更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马本斋就是回回民族的一个杰出代表。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1902年,马本斋出生在河北省献县子牙河畔的一个回族小村庄。这是一个在盐碱地上开垦出来的小村庄,叫东辛庄。马本斋从小就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天下黄连最苦,世上回回最穷。马本斋于是立志,长大了要为穷回回们争一口气。
      马本斋幼时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1924年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一直升任奉军独立 21 师第四团团长,驻守烟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国民政府不抵抗,马本斋愤怒难平,写下了一首抒怀诗:

风云多变山河愁,
雁叫霜天又一秋;
空有满腹男儿志,
不尽沧浪付东流。

     马本斋毅然弃官回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义勇队”。从此,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活跃着一支抗日的回族游击队。
     马本斋看到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政党,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队伍,1938年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之后,和吕正操组织的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合编为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在抗战过程中,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回回民族的解放也中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实现。马本斋决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庄严地写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

                                                       生命的光辉

      从某种意义上说,誓言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政党奋斗目标的庄严表达,并能激励和鞭策着誓言者以及后来人为之洒热血、抛头颅,为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
      马本斋的誓言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誓言,更激发起他和他的“回民支队”旺盛的革命斗志,勇敢地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回民支队”威震四方,被称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马本斋誓死抗日,还因为他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1941年,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日军血洗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
      在河间县,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英雄母亲白文冠大义凛然:“我是中国人,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参加的是中国抗战最坚决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他现在带着队伍在子牙河以东,他的三弟也在那里,你们有本事就跟他打,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她对来劝她吃饭的伪县长说:“我少吃一顿饭,就会早死一天,我的儿子也少挂念我一天,让他能专心打日本鬼子。”
      马母坚贞不屈,为让儿子放心打日寇,绝食七日,壮烈殉国。
     何等的壮烈之举!一个手无寸铁的柔弱女性,一个善良慈爱的平凡母亲,却义薄云天,视死如归,她是中华民族绝不在强敌面前屈服的最好例证。
      母亲牺牲的消息传来,马本斋肝肠寸断,愤然写下:

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

     并书悼诗:

母入虎口为国家,
山河日月怎比她;
孝心化作剑出鞘,
儿承母志卫中华。
      1942年马本斋奉命转战到冀鲁豫边区,他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取得了“反扫荡”的多次胜利。也就在这个时期,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第二次来到了军屯。
      1944年2月7日。血色黎明。
      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他奉中央军委命令赴西北战场。而马本斋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黄河岸边的河南省濮阳县小屯村,终年43岁。
      马本斋用他的热血和生命实践了他的入党誓言。

                                      马本斋同志不死

      1944年3月17日,党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同志举行了追悼会。延安各界3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毛泽东同志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
      周恩来同志挽联:“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朱德同志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翻开血与火的抗战历史,我看到在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全国各族人民都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除汉族外,有回、朝鲜、满、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黎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了抗战斗争。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影响最大的一支抗日力量。
      在这里,笔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伟大。抗日战争从根本上说,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的呼应,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马本斋不仅深明民族大义,而且他还是率先觉醒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明白,中华民族灭亡了,回回民族也不能幸免。他坚信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而实现回回民族的彻底解放。
      马本斋同志是回回民族的旗帜,它代表着回回民族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

      为国捐躯,虽死犹生。
      马本斋精神永存!

                                                       华夏之子

       马国超将军平易近人,十分健谈。
      谈到将军的成长过程,将军说:“是国家把我们一手拉扯大的。”
      父亲去世时,将军还是一个只有4岁的孩子。马本斋临终时候说:“孩子是国家的。家属上级会照顾。我除觉得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外,什么也不牵挂。”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马国超将军随母亲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5年,日本投降后,拥有3000多将士的回民支队,转入解放战争,兵分两路:一部分加入四野,转战东北;一部分由马本斋之弟马进坡率领,辗转华北,马国超将军母子随之回到河北省献县。从延安回到故乡之后,母亲担任区长,投身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将军到县城的一所小学读书,成了年龄最小的住宿生。正像父亲说的那样,马国超和姐姐真的成了国家的孩子。
      在将军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组织上又安排他到北京读书。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笑着迎接他,说:“呵,是马本斋的儿子啊!”他吩咐秘书把将军送到牛街的回民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去读书。三个月以后,原华北军区司令员、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听说马本斋的儿子在北京,又把他转到了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马国超将军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孩子成为同学,并且在一起学习与生活。
      在北京师大第二附属中学读书期间,有一个情景,令将军终生难忘:那是一个星期天,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来到学生宿舍,看望烈士遗孤。当周总理得知马国超是马本斋的儿子时,特意走到马国超跟前,拍拍他的脑袋,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子承父志战犹酣

      国家的孩子长大后当然要报效祖国。
      1959年,马国超将军高中毕业时,毅然选择报考了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驻扎在青岛的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执行相当艰苦的出海测量任务。
      惊涛骇浪考验着将军,惊涛骇浪也点燃了将军澎湃的激情。
      他开始写诗:

蓝色披肩抖落满天星光,
黑色飘带送走弯弯的月亮,
水兵把美丽的早晨从海里捞起,
高高举起一轮早醒的太阳……

      将军记不清写了多少歌颂海军、抒发胸臆的诗歌,只知道海风塑造了自己的性格,海浪锤炼了自己的意志。
马国超有文艺才华,领导就让他到政治处当了文化干事。他热情高涨,组织唱歌、书法、绘画、文艺汇演……把部队生活搞得热火朝天。可是没想到,在这个“干事”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7年。但他毫无怨言,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坚守了17年。军队实行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时,德才兼备的马国超被提拔为海军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长,一年以后被提升为部长。1995年,马国超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兵副政委。
      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将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马本斋》、《民族英雄》,长篇传记文学《马本斋将军》和《我的父亲马本斋》,电视剧剧本《青年闯天下》,长篇叙事诗《青松长翠》,诗集《心泉》、《杏花雨》、《海之恋》等作品,共200多万字。
      马国超将军一边刻苦写作,一边潜心于书画。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还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2011年,为纪念马本斋诞辰110周年,将军在山东聊城举办了书画展,他把作品全部义卖,所得款项2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当地。将军还担任“将军后代合唱团“团长,并带领合唱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2014年,将军开始筹拍电影《回族儿女》。为了这部影片,将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担任影片的总策划、总制片,还参与了剧本创作,为电影谱写了主题词曲。在剧中他还饰演了苏阿訇,这是一个抗日的回族代表性人物。戏虽不多,但却演得形神兼备。
      将军说,参与拍摄《回族儿女》的过程,也是他重温父辈祖辈英雄故事的过程。他说,戏里戏外,他常常能感受到父亲马本斋仿佛就在身边。

                                                 中国梦 回族魂
  
  将军言谈举止之间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将军说:“我的名字就是父亲起的,他希望我们国家能超越强国,于是就给我起名叫:国超。
      “父亲曾在临终前,为我写下‘中国’两个字,希望我长大后,要爱中国。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并以些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老兵,我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从个人来讲,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拍几部好的电影作品,多出几部好书。我要把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4月18日,曹州牡丹园。正是牡丹盛开期,各色牡丹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园内游客如云,大家满面春风,荡漾着幸福和欢乐。看到这情景,将军十分高兴。他说:“鲁西南平原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能开出这样美丽的花朵,真好。和平多好啊!我们要珍视和平,但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国耻!”
      在参观冀鲁豫边区纪念馆时,将军在马本斋纪念厅前驻足很久,并拍照留念。他对陪同参观的菏泽市委常委、菏泽军分区政委杨东明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鲁西南人民没有忘记我父亲,没有忘记那段光荣的历史。”
      在菏泽军分区举办的书法交流笔会上,将军不顾年事已高,写了许多励志条幅,譬如:“珍视和平”、“勿忘历史”、“鸿图大展”等等,但更多的写的是“回族人”、“回族儿女”,且有求必应。将军还应菏泽市伊斯兰教协会的要求,书写了电影《回族儿女》主题曲《回族人》。
       将军边吟诵,边挥毫泼墨:

泰山高,莽昆仑,顶天立地回族人。
生为中华生,活为中华民。
流着中华的血,跳着中华的心。
黄山、黄河、黄土地,养育了回族纯朴的根。
长江、长城、长日月,铸就了回族勇敢的魂。
天塌敢顶住,地陷敢献身。
祖国妈妈,放心吧,精忠报国刻在咱回族人的心。
回族儿女最孝顺!

      吟诵结束,一幅七米巨幅长卷也完成了。将军大汗淋漓,在场人无不肃然起敬。
      4月19日下午,菏泽市图书馆电影放映大厅里,座无虚席。菏泽市伊斯兰教协会在这里举行《回族儿女》电影晚会。
      将军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他说:“电影《回族儿女》,是一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它向人们传达了抗日英雄马本斋的四种精神。一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始终和党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四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
      “新的时代更需要马本斋精神,包括回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忠诚于伟大的祖国,敢于担当、不怕牺牲,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这部影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波澜壮阔。堪称一首回族儿女奋力抗日的辉煌史诗,一幅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宏大画卷,一曲不怕牺牲、舍生取义的壮丽颂歌。
     电影结束了。这时,主题曲《回族人》响起。
     它象一首高亢、激昂、悲壮的抒情长调,从历史深处轰然而来,久久回响……

      在跟随将军寻访的那几天里,我曾多次聆听了将军的讲话,将军的讲话是那样的真实、自然,不虚伪、不做作,这是一种从灵魂深处流淌出的声音,至真至纯,感人至深。
      将军要离开菏泽了。
      临别时,马国超将军说,他曾到全国各地寻访过父亲的革命足迹。这次到菏泽来,收获很大。他重温了父亲的革命历程,深切地感受到了菏泽人的热情,感受到了菏泽人民对马本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这次跟随将军寻访,我看到了白文冠、马本斋、马国超以及其他回族儿女一个个坚挺的脊梁,看到了一条回族人炙热的血脉在不息流淌,我也同时看到了远去的英雄背影留下的壮丽誓言的灿烂绽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