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外号背后的故事(37)杨金良

2021-12-28叙事散文秦时明月

杨金良杨金良其实不是个外号,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人名。那时叫杨金良的那个人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家住下湾那个早已垮塌了的瓦窑旁的杨家院子。杨金良是个孤人,为人稀松豁达,有句口头禅——卵了!所谓卵了,是指不好了,坏事了,不中用了等等意思。比……
杨金良

  杨金良其实不是个外号,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人名。那时叫杨金良的那个人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家住下湾那个早已垮塌了的瓦窑旁的杨家院子。杨金良是个孤人,为人稀松豁达,有句口头禅——卵了!所谓卵了,是指不好了,坏事了,不中用了等等意思。比如,他看大哪家的猪生病治不好了,他就说——卵了!我这里要讲述的人物还不是这个杨金良本人,是一个外号叫杨金良的人。

  杨金良成为他的外号,自然这个人就具有“不好了,坏事了,不中用了”这些特点,并且也喜欢说“卵了”。他其实姓王,当过兵,复员回老家时,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才几岁,常常看见他穿着一身草绿色军装,觉得他威武无比,便对他生出无限羡慕之情。人们把杨金良这个名字作为外号戴在他的头上,那是在后来的时候了,那时他已经早没有了军人的一点点气质,连那一身草绿色军装也早就穿烂,连一根布条也找不到的时候了——也就是他显示出了“很卵”的时候了。人们不再叫他真正的名字,杨金良就完全取代了他原来的名字,真正的杨金良已经死了几年了。

  为了表述的清晰起见,我要特别强调,以下的杨金良就是指这个姓王的人了。

  杨金良回家两年后,由于家境贫寒,娶不了婆娘,就跟他一个远房的亲戚当学徒学补锅。当时的补锅匠除了用烧化的铁水补锅(我们称为热补)之外,也会用一些特殊的材料补破坛子烂缸钵碎瓷碗等东西(我们称为冷补)。杨金良跟他师父学了一段时间后就独自担着补锅匠的挑子转乡村找活路谋生了。我最记得杨金良在乡下田坎上那种独特的吆喝声。一副挑子,一头是一个风箱,风箱上一个铁皮煤炉子,还放了一些杂物,另一头是一个有三个格子的约一米高的抽屉样的木箱子,里面装着煤炭、碎铁片、铁夹子,油布疙瘩等。他在田坎上慢慢悠悠地走着,突然昂起脖子一声长啸——“啵——”。这个“啵”其实是“补锅”两个字被浓缩过后的声音,大概他师父就是教他这样吆喝的。事实上,的确这样的吆喝才具有穿透力,才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意味无穷的效果。每当这样的吆喝声回荡在我们乡间那些丘陵之间,我就异常羡慕,要是我能够像杨金良一样挑着这样的挑子,叫喊出这样的吆喝声该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那时我真的很想像杨金良一样做个补锅匠。

  杨金良在我们院子里摆起堂子准备补锅。大伯伯把他家灶上那口尺八锅提了出来,放在杨金良在脚下,说,我这个锅就底部有一个小丝路(也就是细小的口子),你给我补一下。杨金良胸有成竹地说,你放心好了,包给你搞定。他点燃煤炉子,把碎铁片放进一个像酒杯大小的坩埚里,然后把坩埚埋进煤炉子中心,开始拉扯风箱。然后他坐在小马扎上,把铁锅反扣着靠在自己的双腿上,拿起一个尖嘴榔头就开始当当当地敲起来,很快,那个小丝路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几公分长的口子。大伯伯说,我这么小点丝路你就敲那么长的口子啊?杨金良说,要敲那么长才好补。大伯伯不说话了,杨金良继续敲,突然咔嚓一声,整口锅破城了两半,杨金良大叫一声——卵了!大伯伯目瞪口呆,看热闹的人哄堂大笑。杨金良只好赔了大伯伯两块钱,自己挑起挑子走了。

  还听说他给一家人补瓦缸钵的故事。一只一米多高的瓦缸钵碎成了四大块,杨金良给人家夸海口,我包给你补好,补好了敲都敲不破。然后他就开始把师父教给他的那些他吹嘘是什么秘方的灰色粉末用水搅合成浆糊状,把那些浆糊涂抹在破口上,小心翼翼地把四块碎片拼凑成了一只完整的缸钵,然后他找来一根篾块绕成一个圈箍在缸钵的口沿上。那时的杨金良大概真有点“庖丁解牛”的那种踌躇满志的样子。他得意洋洋地对主人家说:怎么样?怎么样?不就又是一口好缸钵了吗?伸手在缸沿上梆梆梆敲几下以证明自己手艺高超,结果又是咔嚓一声,原本四块的破缸钵变成了六块散落在地。杨金良还是一声大叫——卵了!然后担起挑子就跑了。

  这样一个补锅匠,我们已经不难想象他能干得了多久。也就是说,大概干这个手艺不到一年,他自己就已经“卵了”。然后他又改行学木匠。听说他给人家做的凳子,刚做好,他自己坐上去试一试就哗啦一声散架了,给人家做的床,还摆在院坝上就被上去玩耍的小孩子给搞散了架。于是,木匠手艺又“卵了”。他又去学杀猪,结果杀猪又杀出一个传奇。

  一家人请他杀过年猪,堂子扯起了,水已经烧开了,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肥猪从猪圈里揪了出来,杨金良早已把衣袖挽得高高的,把磨得锃亮的杀猪刀的刀背衔在嘴里,一副信心百倍的样子就去扳住肥猪的嘴巴,一只手从嘴里取下刀来,很潇洒地一下子就从猪的喉咙里捅了进去,那肥猪开始尖声叫喊,接着声音开始越来越小,杀口里的猪血冒了两股就变成了一条细流。杨金良说,好了!大家松手,肥猪跌落在地上,却突然又站了起来,撒开四脚就跑。杨金良一看,大惊失色,跟着猪就撵,一直撵到了坡上,死死抓住猪尾巴不放,肥猪这才因为失血过多倒地死去了。杀年猪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很不吉利的,主人家会输不起,杨金良自己知道无法向主人家交差,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就灰溜溜地自己回家去了。人们没有听到他叫那一声“卵了”,我估计他肯定是那样叫了一声的。当然,他干杀猪匠的事业也就从此“卵了”。

  听说他后来还干过砌灶的活,他砌的灶不好烧,所以也没有干得长久;还跟公社兽医站的胡医生学过骟猪的手艺(骟猪也常常骟鸡骟狗等),也听说他好几次几乎就在手术中就把那些牲畜的命给取了。这样一个杨金良,谁还再敢请他?他就这样晃来晃去好多年,几乎就是一事无成,却在远远近近闹出了“卵得没力”的大名声。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又碰上了多年未见过的杨金良,那时他大概都五十多岁了。我本家的二叔曾经和杨金良一起去河北参军,二叔在部队当了军官,后来转业在一个乡做党委书记。我和二叔正在院坝上摆龙门阵,看见杨金良背了一个篾背篼,背篼里装了一些柏树桠枝,手上还拿了一把,一路吆喝着“送财神送财神”从院坝外的田坎上走来。这个送财神的习俗据说是解放前有的,解放后基本上没有人再干这样的事,这有点近乎乞讨的味道了。杨金良吆喝着走到院坝上来,一眼认出了二叔,突然一张老脸变得通红,立即转过身去要走。二叔喊:嘿,老战友,忙啥子呢?抽支烟嘛!杨金良假装没有听见,迅速从屋侧边的竹林里逃走了!

  这样又过去好多年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前几年我从老家人们的谈话中知道了杨金良的近况:他已经在镇上的敬老院呆了好几年了!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10-5-10 11:3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