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山村记忆之打谷场   

2020-09-17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山村记忆之打谷场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在我的记忆中,村子里有两处宽阔平整的地方,一处是学校的操场,另一处就是村子里的打谷场。打谷场,我们叫它“场院”,可能是像广场一样大的院子吧。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快乐的地方。那个时候,每一个村子里,都会
山村记忆之打谷场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在我的记忆中,村子里有两处宽阔平整的地方,一处是学校的操场,另一处就是村子里的打谷场。
  打谷场,我们叫它“场院”,可能是像广场一样大的院子吧。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快乐的地方。
  那个时候,每一个村子里,都会有一个场院,在村子里比较高而敞亮的地方,四周用土墙围起来,留一个出入的门口。我们村子的场院就在村子南面的半山坡,人工开辟出来的,敞亮、平整。到了秋收季节,村里人就将地里的庄稼收割回来,堆在场院里,一垛一垛的,像一座座小山。有谷子、麦子、莜麦、荞麦,还有玉米、高粱等等。一年的辛苦都堆放在场院里,是果实,也是希望。村里的人一抬头就可以看得见,那种眼神,都放着光。
  有一个这样大的场院,是因为还实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分配方式,全村的土地集体经营,收获的粮食也集体管理。每到秋季,村里人所有的口粮都在那个场院里堆放着,人们看着的时候,怎能不眼睛放光?每家“自留地”是没有多少的,只能种植一些杂粮之类,在自家的院子凉一凉,收一收就足矣。场院里的,才是待收获、待分配的一年的口粮。
  自打第一车庄稼拉进场院,沉寂了一年的场院就成了全村的焦点,成了全村最热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进了秋季,山区的天气凉得很快,一早一晚都得穿上厚一点的衣服。山上、田野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差不多了。树上的叶子稀稀落落,随着秋风飘飞在有些荒凉萧瑟的田间、地头,落在那些已经枯黄的野草上。农民们陆陆续续从田间聚集到场院里,开始一年里最后一道工序,把集中在场院里的粮食脱粒、晾晒、归仓。
  最先进入场院劳作的是村里的女人们,掐谷子,脱麦粒,去掉苞米皮,归归拢拢拾拾掇掇,是女人们所擅长的。男人们在田里进行扫尾工作,女人则开始了将庄稼变成粮食的序曲。按照分工,女人们或三五一群、或几人一组围成一个圈,围坐在平坦而整洁的场院上。有的把谷穗从秸秆上取下来,叫做“掐谷子”;有的把还挂在麦穗上的麦粒脱掉;有的把包裹住玉米的皮去掉,露出黄橙橙的玉米粒,在阳光底下,发出灿灿的光。
  这个时候,天空的太阳一定很亮,阳光照射下来,有一些火辣辣的味道。空气干燥,有凉爽的风吹来,那是从山外吹来的。入秋以来,就是这样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凉爽的山风吹拂着,山区的庄稼渐渐由丰润变丰满、由饱满变鼓胀、由鲜嫩变坚硬,一天一个样地熟透了。山里的人怀着感激的心情,卯足了劲,他们记着“三春不如一秋忙”的谚语,脚下的步履更加密实,把漫山遍野的庄稼一车一车拉倒场院里,用小山一样的收成,感谢阳光、感谢雨露,感谢凉爽的山风,感谢苍天大地的赐予。
  成熟的庄稼堆放在场院里,阳光依旧明亮地照射,凉爽的山风一阵阵吹来,本来就不多见的雨水,显得更加吝啬了,十天半个月不肯掉下一滴。上天是如此眷顾山里人,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把那些小山一样的粮食晾晒、归仓。
  这个时候的场院,是一幅最美画卷。
  一群女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垛金黄的谷子,散发出一种诱人的谷香。她们手里拿着一种特制的刀,左手抓住一把谷子,右手挥起长长的刀,手起刀落,谷穗就纷纷落在女人的怀里,左手顺势将已经没有谷穗的秸秆放在一边。堆放多了,就会有人过来,将成堆的秸秆收走,捆绑、码齐、成垛。用铡刀铡成一寸左右的秸秆,储进仓里,待冬季或者来年开春,成为牲畜最好的饲料。
  这些女人都是技术娴熟的人,是“掐谷子”的好手。她们围坐在阳光底下,挥动手里长长的刀,每一次挥动,都会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夜空里划过的流星,带给人以无限遐想。每一次的手起刀落,都会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清晰而整齐,具有一种韵律的美感。这样的美感不仅仅是听觉、视觉的,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美妙的感觉。每一个女人的怀里,都装满了沉甸甸的谷穗,那是一年的梦,也是最真实的梦。手在灵巧地舞动,嘴里也不闲着,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群女人围坐在一起,肯定是一台精彩的大戏。高低深浅轻重粗细,各种各样的女声在场院上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嘤嘤成韵。山里的女人们,将一种辛苦的劳动演化成了一种艺术化创作,一种最具生活化的,最有意义的演出。
  在场院的另一端,另一群女人正在给麦子、莜麦脱粒。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力气活。几个人围站在一台用来脱粒的农具旁边,每个人的身边都堆着一堆麦子。女人们双手抓起一大把麦子,高扬手臂,用足力气,使劲甩下去,狠狠砸在那个农具上。颠过来、倒过去,反复摔打几次,看看麦穗上的麦粒已经全部脱落了,把手中的秸秆放在一边,再抓起一把,高高扬起,狠狠甩下去……几个女人,你弯下腰,我站起身来;你高高扬起手臂,我狠狠砸下去。金黄的麦粒在人们的眼前四下飞溅,击打在女人们裸露的手背,汗津津的脸上,麻酥酥的,激起了女人们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一会儿,女人们的脚下,就堆起了金灿灿的麦子,饱满、圆润。那种特有的麦香,在人们的鼻息间萦绕,浸入人的心底,让人陶醉了。
  谷穗掐完了,金黄的麦粒也已经平展地铺在场院里,玉米被剥得干干净净,一垛一垛码好,垛在场院的一角。场院被收拾得整清洁、规整。女人们的活计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男人们上场了。
  掐下的谷穗在场院反复摊开、堆起,一层层晾晒,一点点变干,晾晒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打场”了。打场用不了很多人,但必须是有经验的老农。把谷穗一层层摊开,一个老农站在中央,身上系一根长长的绳索。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一匹马的辔头上,一匹或者两匹马拉着一个或者两个用石头雕凿成的轱辘,在铺展开的谷穗上层层碾压。老农的手里还持一杆长长的鞭子,驱赶马匹。老农是轴心,马拉着不停滚动碌碡不停奔跑,在一圈一圈的奔跑中谷穗被压软了,谷壳被粉碎了,谷粒纷纷脱落。这种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碾谷方式,在老农那清脆的响鞭声中,在马儿嗒嗒的马蹄声中,一圈一圈地滚动着,不知碾过了多少山里人的岁月,也带给人们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马儿跑动越来越轻快,碌碡在谷穗上颠起来,老农会吆喝马儿停下,把马儿牵到一边去,让马儿吃一些谷草,或者和点水,休息一下。自己也找一个空场的地方,点上一袋烟,吐出一缕缕的青烟,满意地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工作。旁边会过来两个人,把刚刚碾压过谷穗翻一遍,把那些已经碾压干净的谷穗用一种木制两股叉挑起来,堆在一边,归拢在一起。另外没有碾压干净的谷穗重新摊开,一层一层的,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那个负责打场的老农磕磕已经抽透的旱烟袋,别在腰里,牵着马匹,来到谷穗的中央,驱赶着马儿重新跑起来。
  而麦子那边,麦粒已经晾晒差不多了,农民就把摊开的麦子归拢到一起,准备“扬场”。“扬场”是粮食归仓前最后一道工序,在农活中属于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一年下来,归仓的粮食干净、饱满与否,与“扬场”的技术有很大关系,这道工序的关键是风速与风向。一般而言,“扬场”这活计都由有经验的老农来承担。老农头戴一个大草帽,走到堆好的麦子前面,用木锨铲一点麦子,轻轻杨出去,抬头看看麦子飘动的速度与方向。然后,会选择站立的位置,拉开架势,一锨一锨杨起来。
  也许这在农活中是最具韵律感的活计了。你看,老农手持木锨,一锨一锨杨着,不疾不徐、不轻不重,手起手落,每一次的力道、高低、远近、拿捏得绝对恰到好处。麦粒随着扬起的木锨在空中飞扬、散开、落下,像是一股飞溅的瀑布,划出许多美妙的抛物线。那些谷壳、碎屑在空中飘舞,被微风吹着,不知飘向何方。而那些沉甸甸的麦粒,却迅疾落下来,在老农脚下滚动、聚拢、成堆。扬场的人是不是技术高超,看看他的脚下就清楚了。无论扬出的麦子有多高、多远,落下来的麦粒,一定会堆在脚下,不会散落满地。
  在一年四季的农活里,用在场院的日子是最为短暂的。一年的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就祈盼一年一个好收成。只有把地里的庄稼拉到场院里,把堆在场院里的庄稼变成粮食,装进袋子里,归进仓里,农民的心里才会踏实,才不会害怕风吹雨淋,霜打雪落。所以,从收割进场,到收成归仓,短短几天,场院又会沉寂下来,恢复了老样子,等待下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
  那个宽敞的场院,装满了山里人一年又一年希望,也装载着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人的美好的记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