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布票串起的往昔

2021-12-26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布票串起的往昔我书桌的一本书里,还整齐地夹着一张蓝蓝的花色纸片。纸片上清晰地写着“甘肃省布票”的字样。它是那段刻苦铭心日子的见证,是不堪回首岁月的缩影。看见它,那些苦难的片段记忆便回从脑海里奔涌而出,渐渐地会粘连成一副连……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布票串起的往昔
  我书桌的一本书里,还整齐地夹着一张蓝蓝的花色纸片。纸片上清晰地写着“甘肃省布票”的字样。它是那段刻苦铭心日子的见证,是不堪回首岁月的缩影。看见它,那些苦难的片段记忆便回从脑海里奔涌而出,渐渐地会粘连成一副连续的画面。布票刻录的日子,至今记起来仍历历在目。

   在那个票证满天飞的年代,国人地不分南北,人不论大小高矮、也不说胖瘦男女,想穿衣,就得有布票。那些年,布很短缺,商店里几乎没有成品衣服出售,再说就是有,也没多余的钱可买。布的品种单调,色彩只有青蓝黑几种。买布光有钱还不行,非得有购布证(即布票)不可,两者缺一无法扯成布。一年只发一次,布票多时可发一丈、丈二,少时只有六尺,连做一条大人裤子都不够。(布幅很窄)有一年甚至发到了每人二尺,只能做双鞋穿。每年的腊月里,生产队开始按人头发布票,无论大人小孩一样的尺寸,绝对的平均。布票一发到手,父母就开始发愁,一方面苦于没钱给家人扯布,一方面又为这点布票不够使用为难。大人个子高,用的布无形就多。小孩用的布尽管少,但淘气,不耐磨,七安排八考虑,全家只能有两三个人过年有新衣服穿。作为老大的我,穿新衣服的机会多,因为穿旧了,还可以脱下来让弟妹们穿。因此布票是那时节家庭里最贵重的东西,和钱一样被小心地保管起来,也由此人们格外珍惜几年才能够穿上的新衣服,尤其对孩子们来说,过年能够穿到一件新崭崭、光鲜鲜的衣服,无疑是最美好、最难忘的事情。那年我尕爹谈了个对象,彩礼除要了钱财以外,生怕以后缺衣少穿,还索要了几丈布票。害的我们全家那几年没有新衣服穿,布票一发下来,原封不动扯下来,送还给人家。   今年二月初六母亲从乡下来看望我,我就趁机问她小时候布票和穿衣的事情。她叹口气,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像是被我的话击中了似的,也好像不愿意回味那段难肠事似的。
 
  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我小小的阳台,母亲全身沐浴在暖暖的光线里。慢慢地,她语调平缓地说,那些年头过的太苦太难了,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一尺布几角钱,但没有购布证可不行。布是青丝布,白扣布(可以做小孩的汗褂儿和老爷们的大褂),兰绽绞布。母亲小时候让着要念书,外婆就给她做了一件裤子穿,而家里的几个妹妹,不上学就可以不出门,光着屁股呆在家里。直到母亲的裤子穿破了,她们才有裤子穿。我父亲七、八岁上学了,家里和村子里走路,还净着屁股。后来母亲跟着我们村子里的道爷(给人家讲迷信的)敲“叮叮当”,人家看到不雅,才扔给一件小孩的破裤子,才算正式彻底告别了“光腚”的历史。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似的,但的的确确在过去的农村发生过。大凡国人都好面子,做娘家时的新媳妇为了不让同伴和家里人笑话,常常要借别人的衣服。母亲说,她第一次回娘家,低声下气借了邻居女人的新衣服,回来后立马洗得干干净净还给人家,人家硬说肩膀上挂了一个小洞。许是母亲借的时候没有在意,许是进庄门时不小心被门上的木头挂了一下,害得母亲陪了人家三尺布票和一大堆好话才罢休。“你小时候记不记得穿过一件花衣服?”我想了想,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那年你已经三岁了,不能成天待在家里玩。你哭着嚷着要出去,我把陪嫁的花布包袱扯了,面子是有了,但里子没有办法,思来想去,就把我的一件不能穿的衬衣剪了,做成了一件棉衣。虽没有棉花,但家家户户都养羊啊,一般穿的棉衣棉裤里面装的都是羊毛。假如要买棉花,还需棉花票。早年一般轻易找不到,后来也开始发。你外爷是毡匠,替人家洗毡时把地上杂七杂八的羊毛拾掇在一起。轻轻巧巧地洗成薄薄的羊毛‘布’,拿回家里,给每个外孙子一人几尺。我试着给你们做鞋,里子用牛皮纸和废布做,面子就是你外爷给的羊毛‘布’,我用绿颜料染了,再用针线细细地纳好,穿出来那可真叫‘时髦和好看’。有些老人新衣服穿在里面,衣服穿旧了,才舍得往外面穿。除了过年穿的新些,一般时候,谁都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大年初一,孩子们穿着新衣服竞相夸耀,要是谁穿了一套新展展的衣服,再配上一双新布鞋,可说是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要多神气就有多神气。因为来之不易,谁穿的都非常小心和节省,有些布料穿旧了,还没有破。咋办?把衣服一片片仔细按照缝头取开,买上蓝色或者黑色的染料,染成新的,翻过来,适当裁剪裁剪,又可以做成一件新衣服。”
  记忆的窗户被复苏,被时间的双手轻轻打开,我隐隐约约记得,我是怎样地穿着看似好看实则轻薄如纸般的羊毛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在满是灰土、猪羊粪和石子的乡村土路上走路,又是怎样在人们啧啧称赞的议论声里,像个小脚老太太一样挪动着脚步——孩子的天性又如何能够如此被限制和束缚住呢?干脆脱了鞋子,有时甚至脱去破破烂烂的裤子,净屁股光脚丫,只穿件汗褂儿,还干净利落,痛快淋漓,反正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谁家生活也差不多,谁都一样地穿着。在夏天爽朗柔和的风里,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在麻雀与蝴蝶四处飞翔,蚂蚱和七星瓢虫在大腿间乱跳,青蛙和小虫奏响乡村小夜曲的甜美时刻,我们下河打澡儿,上树掏鸟蛋,进地偷摘生产队的西瓜和杏子,追逐着打来闹去,捉迷藏、抓特务、学打仗。河水干枯了,在湿湿的泥地上用脚丫书写着我们独特的“书法”,把泥块揉来捏去,什么小猪小羊小马小牛,反正是随心所欲,看看不好,揉掉重新再来。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泥巴,有的是经历,没有谁教导,没有谁吩咐——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捏好的看起来可以的,被大家认可的,凉在太阳充足的平地,一阵玩耍后,再偷偷带回家里玩。那时农村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玩具,但我们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快乐,我们有我们身心愉悦的快乐方式。童趣是贫穷无法抵挡的,我们除了肚子感觉肚子饿点,玩起来就啥都忘记了,只有开心,只有喜悦,只有热闹,只有爽快。记得散文大家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类似的话:乡村才是孩子最好的天堂。乡村才能培养孩子的天性。而现在的乡村孩子,除了学业,被电视、网络游戏所迷恋,哪有什么田野的乐趣,哪有什么和自然的接触,哪有什么真正的童年快乐。

  后来,商店里有了的确良和条绒,但依旧属于紧缺物资,须要购物证和关系才可以买到。那个年月的商店营业员非常吃香。一卷布买完时,往往剩下点布头,是那种既不够一件衣服,也做不成孩子的裤头的布料。一样的布,只要半价——钱和布票都只要半数,谁听见不眼热,家庭主妇扯去,就可以派上大用场。做一家老小布鞋啦,给小孩缝制书包啦,给穿旧的衣服补块补丁啦……反正只要扯来,总是有用的,真正做到了“废物利用”。但必须是有关系和门路。记得我们小时的书包起初是牛皮纸折叠成的,书不多,夹在胳膊底下,小心地走路,生怕丢失了。后来用一种毛巾做的书包,算是进步多了。再后来才有了碎布缝制的书包。(现在孩子们的书包是五花八门,式样繁多,就这样他们还要挑三拣四,说不时髦和好看,还讲究个性化,喜欢别致的)。条绒料子经久耐磨,好看漂亮,但轻易买不到,扯几尺可以做一家老小的布鞋。后来商店买的多了,扯几尺,做成裤子穿。裤子穿烂了,可以当布鞋的鞋面用。   有一年眼看要过“六一”儿童节了,父母依然无动于衷,好像漠不关心我的穿着。此前我感觉自己是小不点,穿的旧些破些不要紧,哪怕是补丁衣服也成。因为我的出生和家庭没办法和城镇的孩子攀比,只有默默地在学习上下功夫。可是,渐渐地,我发觉好像长大了,穿的破些,那些女同学的眼光不好受。我婉转地提醒母亲要给长大成人的我置办一件新衣服。可能父母以前的确忽略了我的成长,他们把我的新衣服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先是父亲找关系走后门,特批了几尺天蓝色的的确良,后是母亲特意到街上的裁缝店,央求人裁剪成学生装的样式,然后回家一针一线,花费了整整不知几天几夜,才缝制了我平生第一次“洋装”,让我在同学面前美美露了一把。记得衣服的外面要跑一行明线,母亲硬是招瓢画葫芦,缝得跟缝纫机做一模一样。我外爷家和我家居住地较远,差不多有二十多里路。我记得到十多岁时,经常走着去舅舅家玩。夏天,母亲把衣服给我洗了,还来不急凉干,没有多余的衣服穿,我就半潮不干地穿在身上,在凉凉的柔风里,在热热的光照下,走着走着就干干的了。    一直到了念高中,穿衣的问题才有了好转。记得那年高考前,父亲兴冲冲地给我送来一件草绿色的军便服,算是我最高档的装扮,父亲一定是想让改换门庭的我“武装”的好些,但由于数学成绩太差,我没有考中。我到武威二中补习时,一身棉衣棉裤,班里的女生叽叽咕咕说我是山里人。但我没有理会她们嘲弄的眼光,埋头只是学习……   时光早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使用布票及由此引起的一切都成为了往事和记忆。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天壤之别。如今的商店里各式各样的衣服琳琅满目,中国人的衣着不再是遮寒避暖的随意的装扮,而是花样繁多,各种名牌和“韩装”、巴黎时装也不再是稀罕,就是再偏僻的山乡,穿衣戴帽也和城里人接轨,牛仔裤和西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不了解那段心酸的往昔,就无法领略时代的快速发展,就无法体验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忘记昨天的苦难,是为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朝着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理想境地前行。
(全文3670字,写于3月13日,修改于3月16日)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