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老家与今家

2021-12-26叙事散文潇湘渔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4 编辑

老家与今家家,有老家与今家(或曰小家、新家)之分。今家指的是以我和妻子为中心的家,老家指的是以父母为中心的家。今……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4 编辑 <br /><br /> 老家与今家

家,有老家与今家(或曰小家、新家)之分。今家指的是以我和妻子为中心的家,老家指的是以父母为中心的家。今家小,老家大,老家涵盖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兄弟姐妹,今家则只包括我、妻子与女儿。显然老家要比今家大得多,在计划生育时代,今家只是一个三口之家,小得不能再小。一个人尚未结婚时只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就象池塘里的浮萍四处漂荡,自然没有家的概念,所谓家就是父母的家。平日的生活就是拿起粉笔进课堂,端起饭碗进食堂,脱掉鞋子进被窝,住的或是集体宿舍,或是单人房间,自然不会有家的感觉,只有到了寒暑假,背起行囊,离开单位,回到父母身边,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在一起,才真正有一种家的感觉。

  我二十一岁外出读书,三十一岁结婚,期间整整十年,过了十年的单身生活,是个十足的他乡游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同学、同事生活在一起,在我的意识里自然只有集体感觉,而无家的感觉,只有到了寒假、暑假,单位没有派我的工作,我可以一门心思回到家里,与父母、小妹,或许还有哥哥生活在一起(其时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大妹已经出嫁,哥哥已经参加工作)。这时,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才能充分享受家的温馨。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家的价值,家的可贵。显然,这十年里我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己的家,而只有老家的家。

  一九七九年我终于结婚了,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即“今家”。可不知怎的,在我的头脑里,却还是以炎陵那个老家为家,而把自己与妻子的家视为两个人的宿舍而已,即使后来有了女儿,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口之家,还有了户口本,住上了小套间,却仍无家的感觉,还是把父母所在的那个炎陵老家视为自己的家,一到寒暑假,就对妻子说:“我们回家去吧。”

  后来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跟着我与哥哥外出,我竟然时常产生一种伤感,家是回不去了,只好将就着在外面过年吧。虽然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都坚持以母亲为中心,母亲住在那里,就在那里过年。小妹未成家时,我与哥哥两个小家,加上母亲与小妹,上下三代,八口之家,也算济济一堂,其乐融融了。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没有老家的感觉,总觉得缺了什么,有时想起父亲,想起家里的老房子,竟然无意间会落下伤心的眼泪。

  如今母亲也已去世,家里的老屋也象征性地卖给了族叔,母亲的责任山、责任田虽在,可我时下回老家却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有时回到老屋场,站在大门前四处张望,心里难免空落落的,脚底下也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最终的寄托在哪里。记得当年父亲去世,母亲跟我们出来时,临到要离开老家了,我想起以后要回家该往哪里走啊,就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刚出来的头几年,因为老家有些遗留问题要处理,我回老家的机会稍许多些,老家虽还有族叔、族兄、族弟,吃饭是不成问题,少不了这家请,那家请,但睡觉却麻烦了,家里的几间房虽在,但已被族叔家堆满了杂物,连下脚都不方便,那里还能睡觉,没办法,只得跑到两里路外的妹妹家去寄宿,虽说是兄妹至亲,但与睡在自己家里的感觉就是不同,俨然是两种滋味。后来家里的几间房子以低价卖给了族叔,族叔将房子拆了另起新居,等到我们再回老家时,那熟悉的几间老屋已经不见了踪影,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打从外出读书,至今已经四十六年,按说完全可以做到“直把杭州作汴州”了,可不知怎的,我就是忘怀不了炎陵那个老家,总觉得那个地方才是我的根系所在,虽然我并无“叶落归根”,非要埋在老家的的意识,早就知道人死灯灭,身后之事谁管得,一旦撒手人寰,往火葬场一送,剩一把骨灰,留与不留都无所谓;我也不相信灵魂之说,因而也不存在魂归故里的想法,然而只要三寸气息还在,总还有一个心魂所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他乡游子,总也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没有这个地方也就没有我,不管我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的根。  

  我的家乡是个老少边穷地区,其社会发展水平不仅没法跟城里比,就是与平原地区的农村比,也有几十年的差距,虽不是穷山恶水,但也说不上风景优美,然而子不嫌母丑,“谁不说俺家乡好”呢,这里毕竟有我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人。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我曾经在那里弄过柴草;那村前弯弯曲曲的小河,我曾经在那里摸过鱼虾;那一块块高高低低的田地,我曾经在那里收获过水稻、红薯;那里的老老小小,曾经是我熟悉的亲人。我是喝那里的小溪水、吃那里的红薯丝饭长大的。没有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就没有我,更不用说今天的我了。又何况,这里有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坟茔,他们是我世上最亲的亲人,是他们给了我身体与生命,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的存在。饮水思源,我自然不能忘怀这里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屈原的《涉江》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诗十九首》上也有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连鸟类、动物尚且依恋自己的出生地,何况是有感情、有灵魂的人呢。

  俗话说故土难移,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那怕你少小离家,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在你的内心深处总难以割舍这份感情,因而一些外地游子尽管在异国他乡事业成功,生活优裕,可临到老来却仍坚持回归故里,如一些著名的海外赤子,那怕七老八十,最后还是选择定居故国家乡。例如年近八旬的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加拿大籍华裔著名学者叶嘉莹,更是在年近九旬之时选择回国定居。又如,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万里,也要回乡祭祖。这些都说明他们在寻自己的根和血脉之源。   离开家乡已近半个世纪了,可我怎么也放不下老家,时时在梦里梦见家乡的房子、亲人、山水,梦后醒来还免不了回味半天,甚至唏嘘流泪,也许这种乡思、乡愁将要伴随我剩下的岁月,或许只有到了驾鹤西游时才能了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