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石板屋

2021-12-25抒情散文匡建华
石板屋文/匡建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被分配到乡镇工作,单位职工大多数是“半边户”。所谓“半边户”就是男人在单位工作,女人在乡下种地。男人每到休息时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同事老向就是“半边户”,乡下的家离单位不远,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他经常……

石板屋


文/匡建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被分配到乡镇工作,单位职工大多数是“半边户”。所谓“半边户”就是男人在单位工作,女人在乡下种地。男人每到休息时就回家帮忙干农活。 同事老向就是“半边户”,乡下的家离单位不远,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他经常是早来晚归,十分辛苦。有一天老向请我们几位同事到他家去玩儿。我们一行在小雨中艰难跋涉,先走公路,再走小路,最后沿着一条山路,来到半山腰的一栋石板屋门前。走近细看,石板屋是依山而建,没有一砖一瓦,墙壁和屋顶全是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天然石片。石墙石瓦,上下一色,浑然一体。屋前有平地,周边无围墙。石板屋被绿树掩映,在深山显得原始而古朴。

在我的印象中,土家山寨的房子纯石头做的并不多见,大多是木头做的吊脚楼,还土墙楼,或是混合结构的。可这个小村寨均清一色的石头做的屋,让我感到好奇,随意走了几家老乡,房子的设计基本一样,“一”字型格局,四开间,正两层,低门、小窗。二楼有全木走廊,出挑檐廊。墙壁石块接缝紧密,牢固而稳定。片石砌成的内外山墙直接承檩,墙体内部没有传统的木质框架结构。屋里屋外的墙面都不平整,任随石形,自然地凹凸。没有钢筋水泥房子那种刻意的装修,这样错落有致的墙壁似乎更耐观瞻。 屋顶以石当瓦,全部用的是天然石片,一块压住一块,次第铺盖而成,状似鱼鳞。

在这儿任何一栋建筑好像都离不开石头,房子的基脚、墙体、屋顶全是一片片石头;农家的场坝、台阶、灶台、水缸都是用石块合成,猪槽、石磨也是用厚厚的石块打凿而成。除此之外,村中的石桥,乃至于山地农田的堡坎也是由石头砌成。石块接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石缝间依稀可见历史的印痕。 老向所居住的村子的地名叫向日岭。据当地人传说,是姓向的先人最先在这儿开荒种地,盖屋砌灶,安居创业,地名也就随了向姓,加上整个村子在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的岭上,因此地名就叫向日岭了。也有传说,这儿的村民并非土家山寨的原住民,是清朝四川战乱时,有六户人家携儿带女到鄂川交界处避难,落脚在这片荒山野岭中。但向日岭的乡亲们除了住的是石板屋以外,其它风俗习惯与当地其他地方的土家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是时间久远被同化,还是远方的土家人搬到这儿来了,不得而知。 八十多岁的罗爷爷告诉我,他家的石板屋少说也有两百年历史了。房子原本是魏氏祠堂,新中国成立之初,分给贫雇农居住。大门所用的门槛墩,虽然年代久远,但花纹依然清晰,历经沧桑却仍清楚地向后人传达着历史深处遥远的信息。

我走遍了土家山寨的山山水水,发现向日岭山上的石头也是有些特别,别的地方就是想要是做这样的房子也没这样纯天然的石材。老向的石板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做的。据他说,建这房子前前后后搞了好几年,所需原材料都在房前屋后,不用花钱去买,村民都是通过换工互助修建。取石、裁石、背石全靠自己一手一脚。盖一栋屋子大约要用一万多块石板。这种石板屋的优点主要是冬暖夏凉,防风抗冻。

听老一辈人说,清末民初时期,向日岭是山高石头多,耕地十分有限,为了多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乡亲们舍不得选用泥土,而是借助当地的石材。于是在这儿就有了独特的、有着不可思议的坚固和长久寿命的石板屋。

村子里还几位会建老式房子的泥瓦匠,可他们已八十多岁了,建这种石板屋已成为他们远去的记忆,但他们对“石板屋经”还是如数家珍:住家的门内收八寸,成漏斗之状,希冀能进财守财;而家畜的门则要广开六寸,寓意六畜兴旺;床不论是双人或单人的,打床时其宽度都少不了“半”,如三尺半、四尺半,托的是“床不离半(伴)”之意。可惜的是当今年轻人已丢掉了盖这种石板屋的手艺。 到目前为止,这里还存有石板屋近二十栋,大多是依山而建,并不是很集中,呈散居状。由于山岭向南倾斜,日照时间长,乡亲们大多选址在山的南坡。因为地处山坡,房子基本不能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存在高程差,常常是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需要上下几步台阶,却也是错落有致。现在的城里建房子虽然不是建在山坡上,也有一些建筑商有意建成错层,吸引客户;最近发现有几家小餐馆有的专门用石头砌墙,或可用墙纸做成石墙的模样,似乎也有点仿古的味道。 在向日岭有一条小溪水,除了在悬崖峭壁之间有不少细小的瀑布和流泉外,最大的源头是来自悬崖上溶洞中涌出地下水,自然天生一条瀑布飞流直下,落差达一百四十多米,这种景色在别处是难得一见。当我们来到瀑布底端,抬头仰视,真让人心旷神怡,置身其间,别有一翻风味。 向日岭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法处处长、前敌总指挥陈泽南烈士的故乡,也是湘鄂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陈泽南在当地建立的一支由七十多人的农民武装“人民自卫团”,就是后来贺龙元帅组建红六军的骨干力量。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向日岭也是血与火的战场,不少土家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近几年来,村里不少乡亲人对石板屋进行了改造,让人感到外观好看,住的舒适。改造后的石板屋的外观并没多大改变,主要是对室内进行了大改造,按照城里楼房的装修样式修整一新,借助石板屋的特色,吸引远到的游客,如果你到这儿来玩,吃喝可以自己做动手,也可请主人帮忙,不少乡亲因此而发了点小财。 向日岭的石板屋并非过去的岩屋(溶洞),展示了土家先人的聪明才智,如今在这大山深处的一栋又一栋石板屋,一件又一件石具,形成了土家山寨特有的石板屋文化,它向山外的来客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也述说着土家山寨的民族风情。

文章评论